《失落》[小說]

《失落》[小說]
《失落》[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失落》中的人物皆是這旅程中失落的行者,每個人都是心靈的孤兒。喜馬拉雅山腳下,有一座孤零零的破敗房子,一生受盡苦難的印度老法官就住在那裡,退休之後他只想與愛犬安度晚年。然而他失去雙親的十六歲的外孫女賽伊突然闖入他死寂的生活。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70後印度新銳女作家面壁七年的力作,在印度引起激烈的抗議,作者一度“眾叛親離”。
比《追風箏的人》更甜蜜、更辛酸、更愉悅的人心布克獎歷史上最年輕女得主,奈保爾的繼承者。
喜馬拉雅山腳下,有一座孤零零的破敗屋子,一生受盡苦難的印度老法官就住在那裡,退休之後他只想與愛犬安度晚年。然而他失去雙親的十六歲的外孫女賽伊突然闖入他死寂的生活。賽伊是個純潔無瑕的少女,痴情地愛上了自己的數學老師——尼泊爾人基恩。基恩是一名貧窮的青年知識分子,最終捲入泥泊爾的動亂,與賽伊的戀情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法官還有一個廚子,廚子的兒子比居歷盡艱辛來到紐約,成了一名非法移民,在紐約的餐館裡打黑工,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比居最後決定返回祖國,但是一踏上國土,他就重新陷入絕望的處境。
·《人生不設限》超級暢銷勵志書>>·《史上最好玩教養法》獨家50折熱賣>>

內容簡介

賽伊是個純潔無暇的少女,痴情地愛上了自己的數學老師——尼泊爾青年基恩。基恩是一名貧窮的青年知識分子,最終捲入尼泊爾的動亂,與賽伊的戀情處在風雨飄搖中。法官還有一個廚子,廚子的兒子比居歷盡艱辛來到紐約,成了一個非法移民,,在紐約的餐館裡打黑工,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比居最後決定返回祖國,但一踏上國土,他就重新陷入絕望的處境。

作者簡介

基蘭·德賽,1971年出生於印度,15歲時定居英國,目前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寫作班的一名學生。德賽的母親阿妮塔·德賽也是非常知名的作家,她自1980年起就曾三次進入布克獎的總決選名單,可惜從未折桂。阿妮塔曾經勸說女兒不要進入這個行列,理由是寫作太難。而女兒最終以自己的成就給予母親最大的安慰和回報。基蘭·德賽的處女作《番石榴園的喧譁》曾受到各方的一致讚譽。2006年她憑藉第二部長篇小說《失落》(TheInheritanceofLoss,又譯為《失落之遺產》)獲得布克獎,成為有史以來贏得該獎項的最年輕的女作家。
德賽曾說,在她的這部小說里可以看到她本人、她的父母、祖父母以及紐約城內所有移民的影子,“我清晰地了解走在連線東西方之間的小道上的那些情緒,那種黑暗,以及那份擔憂和恐懼”。德賽的三十六年光陰幾乎一半在印度度過一半在海外度過。雖然旅居國外多年,她卻認為自己“越來越像印度人”。她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與英美的諸多事物格格不入,總是用一種“非常不西方、非常印度化的視角”在看世界。

媒體評論

這是一部既有幽默感又發人深省的小說。德賽的筆觸熟練地穿梭於第一世界於第三世界之間,描繪出放逐的苦痛和後殖民主義時代的兩難。
——《出版家周刊》
小說的筆調是輕快而奢華的,它對於民族國家、現代性和階級問題都有所深思,非常感人而富於啟示意義。
——《紐約客》
《失落》是一部偉大的小說,一部展現人的寬廣和智慧的絕妙小說,它集喜劇的柔和與政治的犀利於一身。
——布克獎評審會
儘管基蘭·備賽筆下描述的都是些無能為力的小人物,她卻用深刻的洞察力遊刃有餘地探討了更為寬廣的主題:全球化、多元文化主義、經濟不平等,以及恐怖主義。這是一本風趣之書,但是讀者始終能感覺到它背後無窮無盡的苦澀。
——《紐約時報》
作者被矛盾的事物所吸引,這就讓此書成為一場盛宴。即使作者在敘事的完整性上並不完美,作者在政治信念上的一致性卻純粹而完美。
——《華盛頓郵報》

前言

失落的旅行
款款而行,有如來自遠方而不存到達希望的人。
――J.L.博爾赫斯
失落的傳承》英文版本的扉頁上印著博爾赫斯的一首詩——《寧靜的自得》,作者基蘭?德賽說,她在創作這部小說的七年中,一直將這首詩放在眼前,並從中獲得精神的慰籍。詩中溢滿盲眼的詩人對芸芸眾生的悲憫之情,在他眼中,貪婪、野心、仁慈、家國、時光……一切皆歸入沉寂,“我比自己的影響子更寂靜”,詩人只是“款款而行,有如來自遠方而不存到達希望的人”。沒有目的地的旅行,注定是失落的。這部獲得2006年英國布克文學獎的小說向我們展示了橫跨兩大洲、穿越三代歲月的時空之旅。書中的人物皆是這旅程中失落的行者,每個人都是心靈的孤兒。
故事分兩條線平行展開。同德賽的第一本小說《番石榴園的喧囂》一樣,本書故事的主線也是以喜馬拉雅山側的地帶為背景。書中的噶倫堡小鎮地處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和中國西藏的邊境交界,干城章嘉雪山是映襯居民日常生活的遠景。正對雪山的一座殖民時期的破敗房子裡住著退休的法官、失去雙親的外孫女賽伊和十四歲時就跟了法官的廚子。
德賽顯然將自己家族的記憶植入了法官的經歷中(德賽的祖父來自印度古傑拉特邦,在英國受的教育)。法官二十歲那年遠渡重洋來到英國的劍橋大學求學,那是一段他不願念及卻又不斷在腦海中閃回的屈辱記憶,在那裡,他羞愧於自己的膚色、古怪的口音、怪異的氣味,他的思想“開始扭曲……永遠喜歡陰影多過光亮,陰霾多過陽光,他總疑心陽光會把他暴露出來,他的醜陋將一覽無餘。”“他妒忌英國人,仇恨印度人。憑著憎恨的熱情,他努力要使自己變成英國人,而事實是他即將成為每個人都厭憎的對象,無論是英國人還是印度人。”回國後他成為內務部的官員,巡迴於各地審理案件,可是他發現“司法公正所要求的透明度壓根就沒有存在過”。他變得憤世嫉俗,厭憎人類,最終選擇隱居在噶倫堡那座古老的房子裡,每天沉迷於棋盤,只向一隻叫瑪特的狗奉獻他僅存的柔情,對他來說,這房子“是一個殼,一隻頭骨,他是一個住在自己國家裡的外國人。”無論在何處,他都是一個被流放者,他的旅程承載著印度的殖民記憶,一段失落的歷史
賽伊(Sai)這個名字一半來自於她的創造者德賽(Desai),一半是具有相同發音的英文詞嘆息(Sigh),她的失落不可避免地帶有宿命的烙印。她的父母從印度私奔至莫斯科,死於一場車禍,離太空旅行的華麗夢想僅一步之遙。在台拉登的修道院裡長大的賽伊被送到噶倫堡的外公那裡,在法官的眼中,她“是一個西化了的印度人,住在印度,卻與這個社會完全脫節。他很久以前開始的旅程又在他後代身上得以延續。”這旅程“左右著她,詛咒著她”,在山上這座正在老去的房子裡,她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浩瀚的空間,既連著過去,又引向未來”。這是一個感性的世界,而賽伊代表了一切未知,一切開闢鴻蒙的混沌。她焦慮地閱讀著,痴迷於《國家地理》雜誌和充氣地球儀,一個願望越來越清晰而強烈――“我要去旅行。”離開,“尋找一個失去的未來”。
小說的另一條線索設在光怪陸離的國際都市紐約,如電影蒙太奇一般閃回穿插於時光靜止的喜馬拉雅山側的小鎮。酷愛旅行的美國詩人伊莉莎白?畢曉普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是因為缺乏想像力才使我們離家/遠行,來到這個夢一樣的地方?”帶著父親廚子的夢想,千方百計來到美國的比居,卻發現這是想像力終結、惡夢開始的地方。沒有身份,沒有金錢,比居輾轉於紐約各式餐館的廚房,和移民局玩著驚險的貓捉老鼠的遊戲,並未逃離父親期望他擺脫的貧窮。他和廚房裡的工友一樣都是影子一族,社會的邊緣人,空虛不斷縈迴折磨著他。脫離印度北部山區的鄉村生活,置身於全球化、多元文化和種族融和的龐大背景,他顯得笨拙不堪,“他是一個巨型的侏儒,如一份超大份量的食物,展示著渺小……”德賽以流放難民式的幽默向我們描繪了紐約非法移民的眾生相,記述下移民旅程壓在比居身上的生命之重。
1986年山坡一帶發生尼泊爾人的騷亂,所有人的命運被捲入混亂的漩渦。法官失去了愛犬瑪特,賽伊失去了和她的數學老師開始不到一年的初戀。作為印度籍的尼泊爾人,她的戀人基恩參加了這場廓爾喀獨立運動,以暴力宣洩自己被主流社會疏離的憤怒,希冀可以擺脫殖民歷史遺留給他們的繼承貧窮的宿命。比居無法忍受孤獨的重壓,決定回到父親身邊,卻被叛亂分子搶去所有行李和打工賺來的積蓄,只穿著件粉紅的女人睡衣出現在父親面前。整個世界分崩離析。曾經德賽以精妙風趣的筆觸為我們描繪出的喜馬拉雅山側寧靜曼妙的生活畫卷,此時陷入愛德華?蒙克的《呼號》式的瘋狂。那對在山間莊園裡養老的親英派的姐妹,一覺醒來發現房子被侵占了,草坪上搭起了一排棚屋;熱衷於飼養奶牛,推動山區乳酪業發展的瑞士神父因拍了一張不該拍的照片被驅逐出境,遠離這片他所眷戀的荒原;他的好友兼酒鬼波特叔叔只能孤獨地在酒精中尋找安慰,糊裡糊塗地將自己和好友的產業賣給新的主人……在南亞大陸無休無止的雨季的陰霾中,賽伊這個永遠停留在青春期的少女大聲質問:“這都是怎么回事啊?”沒有答案,冥冥的背景中一直有干城章嘉雪山在遠處聳立。就在舊日美好世界崩塌的前夜,賽伊最後一次同卜提神父和波特叔叔一起坐在遊廊上,磁帶里憂傷的蘇非歌者唱道:“神只是浩瀚的荒原與空間,冷漠於愛的失落。它將你推向崩潰的邊緣……”
帕斯卡爾在《沉思錄》中寫道,我占有的這個小小的空間正要被無垠的空間吞噬,然而對無垠的空間,我一無所知,連這空間也不知道我的存在,這個念頭讓我驚恐,我也驚訝於自己出現在此空間而非彼空間:我有什麼理由出現在此地而非彼地,有什麼理由出現在此時而非彼時?是誰讓我置身於此?我們旅行的一處處停留,此時,此地,此生,是否按德賽的說法,都是對過去的傳承?我們只需抬頭仰望群山,干城章嘉雪山守候如時間的永恆,一代代的失落在它面前流逝,發光的山峰讓人自覺如此渺小,而甘願平靜地接受自己終將化為塵土的事實,在它面前,“真理是如此直白可見,你只需伸出手就可採摘下來。”
譯者 韓麗楓
二00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於南京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四章
英國菜。廚子腦海里浮現出從罐頭裡倒出的火腿卷,紅紅的,切成厚片,放到油里炸,還有鮪魚蛋奶酥,脆餅乾派。他篤定地想,既然兒子做英國菜,那一定比做印度菜的職位高。
警察似乎被第一封信所吸引,開始看其他的信件。他們找什麼呢?陰謀詭計?賣槍賺的錢?還是想了解自己怎么去美國?
從比居信中可以查出他做過一長串工作,但除了工作的店名不同,信的內容卻大同小異。這重複透著溫馨,廚子反覆說著兒子重複的內容又加深了這溫馨。“很棒的工作!”他跟熟人說,“比上次的還好。”他想像著沙發、電視、銀行賬戶。比居最終會賺到足夠的錢,那時廚子就可以退休了,會有個兒媳婦侍候他吃飯,給他揉揉搓腳趾,孫兒們蒼蠅似的到處飛,任他拍打。
也許在山崖上的房子裡,時光已死去——外牆爬滿了苔蘚,模糊了房屋的輪廓,屋頂上長滿羊齒植物——但每一封信都在一步步將廚子帶向未來。
他回信寫得很仔細,不想讓兒子看低了他這個沒受過什麼教育的父親。“一定要存錢。不要借錢給別人。小心和你說話的人。外面很多人說一套做一套。撒謊的入和騙子。還要記得休息。一定要吃飽。健康就是財富。作任何決定前先和南度商量一下。”
南度也是從他們村出去的,和比居在同一座城市。
卓奧友的信箱曾收到一張《國家地理》雜誌的贈券,免費贈送充氣地球儀。賽伊填好表格,寄到遠在美國奧馬哈的某個信箱。過了好長時間他們幾乎都忘記了,地球儀寄來了,還附帶一張證書,祝賀他們成為探險愛好者的一員,共同拓展人類知識領域,在幾乎整整一個世紀裡勇於冒險。賽伊和廚子給地球儀充了氣,裝上軸,用附贈的螺母固定好。郵件很少寄來這樣的意外之喜,又是如此美妙。他們看著沙漠、山脈——清新的綠和黃,是春天的色彩——還有南北極的白雪;在這個偉大的圓球的某處住著比居。他們找到紐約,賽伊費勁地向廚子解釋為什麼他們這裡是白天而那裡是黑夜,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的艾麗斯嬤嬤曾用一隻橘子和手電筒演示過。廚子很
奇怪印度的天先亮,這兩個國家的其他方面似乎沒有遵循這有趣的前後次序。
信就丟在地板上,旁邊還有幾件衣物;破舊的床墊被掀翻了,下面的報紙散落得到處都是,這些報紙原是墊在床上防止彈簧圈刺穿薄薄的床墊。
警察展示著廚子的貧窮,一切都在表明他無人照料,他的自尊也毫無根由;他們撕開假面,一把摔在他臉上。
警察撤退了,帶著他們的傘——大多是黑色的,只有一把是粉紅色,印著花一穿過雜亂如麻的龍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