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1版(2009年3月1日)叢書名:三聯生活周刊文叢
精裝:513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108031242,7108031248
條形碼:9787108031242
商品尺寸:23.4x15.6x3cm
商品重量:821g
ASIN:B0020ML6S6
內容簡介
《失權者》:三聯生活周刊文叢。鴻谷在周刊工作期間的作品選輯出版,首先想到的是祝賀。15年前,當三聯書店籌辦一份周刊時,曾經吸引了京城新聞界的不少俊傑,可以說是風雲際會。總因緣分未到,聚散離合,氣象萬千,相信年歲稍長的文化人士會有記憶。1996年《三聯生活周刊》方能正常出版運作,名日周刊,實際上只是半月出刊一冊。如何組織有特色的新聞性報導,始終是主事者面對的一大難題。周刊剛剛創辦,鴻谷就已經為刊物撰稿了。他在《長江日報》的同事王鋒,此時正在周刊工作,鴻谷就被網羅進來。他為周刊寫的第一篇稿子,題為《滅頂之災,不可思議》,講的是當時湖北一個農民“顱骨自爆”案的討論,發表在《三聯生活周刊》1995年第4期。以後,他不斷為刊物供稿,題材涉及醫療、教育、婦女保護、兒童成長等社會公共生活的各個領域。所以到2000年底周刊改版時,他的正式加盟,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再以後,鴻谷的作品就與《三聯生活周刊》緊密相連,他也逐漸擔負起刊物新聞性報導的策劃和組織工作。鴻谷的到來,為周刊新聞報導的加強,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他的創造性勞動,已經融進刊物自身新聞報導標準和風格的塑造。
由於工作關係,我可以在第一時間閱讀鴻谷的作品。它們常常使我驚喜。構思一個視角獨到的故事,以綿密的邏輯和平實的白描文字娓娓道來,是鴻谷新聞寫作的特徵。隱藏其後的,則是艱辛的採訪和完備的案頭資料工作,以及對立意和切入點的深入開掘。
編輯推薦
《失權者》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作者簡介
李鴻谷,1987年,《長江日報》體育記者;1998年,《武漢晨報》編委;2000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社會部,任主筆,現為副主編。目錄
序貪官
貪官李紀周全記錄
廣西貪官網
李真:秘書的權力
李真:秘書的網路
馬德賣官記
毒品
新生代毒梟
冰毒網
金三角變局
劉招華:欲望與死亡遊戲
罪犯
溫嶺黑社會
危險的財富
刑警隊長的罪與罰
張君分析
江湖
緋聞時代的女主角
凡人趙忠祥
債務人牛群
徐明是誰
財富
誰是有錢人
中國人的財富秘密
煤炭資本家的財富秘史
社會
交通廳長的“事故多發期
人命與仕途
青基會的贏與虧
新聞筆記
調查李真
敘述馬德
觀察權力
新聞的方法論
三聯的知識生產
後記
後記
“你見過李紀周嗎?”“沒有。”
“喔。他腿有點瘸,很明顯。所以,這就有點奇怪了,他先當兵,然後進公安,這都是要健全的身體的啊……”
坐在公安部原治安局局長高旭家裡,我們的採訪就這樣開始了。如果對記者這個職業有點感嘆,稍微喝點酒後,不免自得見過的陌生人多。採訪過程中見過的大量交換過名片的陌生人,真正能夠留下印象的,不多。不過,高旭是不會忘記的一位,多精彩的一個開頭……李紀周任治安局副局長時,高旭是正局長,李的直接上司。一個半小時,和藹的老先生有條不紊地講述下來,清清楚楚,千乾淨淨,差不多都是可以引證的材料。講完了,老先生問,你還有什麼問題嗎?沒有了。很簡單,能夠講的,他都講了,不能講的,問也沒用。
陽光挺好的那個初冬的下午,離開南露園小區,站在街邊,我點燃一枝煙,想到那個詞:核心信息源。所有有關李紀周眾多片斷的、零碎的信息,因為高旭而被證實或證否,李紀周的人生邏輯也因而清晰。
從事任何職業或許都有一個被“點燃”的時刻,這種戲劇性或隱或彰,各人自是不同。想起來,未來這份我還將繼續的新聞職業,真正啟動我的,是那本《萬曆十五年》一不是黃仁宇的敘述與史觀,而是它書後附錄的七頁的參考書目。我一頁頁翻完這些書目,棄書而嘆:真正的識見緣於此啊。
文摘
選址建別墅,劉招華跟“台灣人”當然請來了黃樂山老先生。這塊土地,在當地流傳很久遠的舊詩里,被描述為“北首三龜排八卦”。算得上風水寶地。當地大戶人家選墓址,多數也看中此地。按此系統演繹,當地人解釋,劉招華之衰,源自此宅,它建在江邊第一龜的龜頭上——在建之時,同三高速公路福安連線線已經規劃開工。“第三隻烏龜,一座小丘陵,被整體剷平做高速路,這隻烏龜受了傷,斷了龍脈,前面兩隻烏龜當然要縮頭啊,建在龜頭的劉宅,自然衰運不斷。”這是事後的演義,選址之際,風水先生並不是道路規劃機構。這樣的“事實”,能夠讓劉招華信服?答案似乎不完全是否定的。福安劉氏源頭,從劉氏族譜看,源自五代後唐天成年間(926~930年),劉氏一世祖劉皈公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遷至福安蘇洋村。在此地繁衍至18代,長子劉(初一公)仍居蘇洋,而次子劉(初六公),則遷居城(今福安),劉招華家族即為這一支繁衍而來。與其他中國鄉村迥然有別的是,這裡的宗族,不完全是那一本本沒人感興趣的油印而成的族譜。在蘇洋村探訪,很偶然進入一戶人家,在其堂屋裡,兩張大紅喜報已經褪色,而且被風吹過,從中撕開——結果這家主人小心翼翼地用不乾膠貼好,堂堂正正地貼在牆上。這兩張喜報上面分別寫著:“恭賀劉府某某官榮登高等學府寶座”、“某某官榮登高考鄭州大學祖國風光前程似錦”,落款均為“宗族同賀”。這戶人家的兩個兒子分別考取了大學,大兒子已經畢業,而小兒子也讀大三了。至少過去了3年時間,紅色喜報仍恭敬地貼在堂屋最顯著之處。宗族與家族,很容易被忽略的瀰漫性力量,在這裡由於各種儀式的堅持,仍然清晰可見。而它對當事人發生作用的方式,不再僅僅隱而不彰。
劉招華家族一支,至其爺爺,逐漸明朗。1922年福安大水,劉家爺爺從福安遷至賽岐。比較蘇洋村,賽岐鎮晚到乾隆六年(1741年)才有人遷居至此,《福安市志》載:詹姓人家在此購地,由此繁衍成鎮。因為三江匯流,加之近代這裡水路運輸日盛,賽岐後來逐漸成為這一帶的中心。劉招華的爺爺在賽岐的生存之計,是做豆腐,這一手藝後來又傳至劉招華的父親。早年間,做豆腐因其屬於手藝人,維持生計並不困難。解放後,做豆腐的手藝人,開始合作社化,劉父收入由此固定。但他還是決定在60年代初,用積攢的積蓄建造現在被家人稱為祖屋的宅子。劉招華與他二姐劉月舂,即出生在此老屋。
準確地說,這幢宅子在賽岐鎮前進街79號。更早的時候,這條街叫里街,里街往裡走,當地人將其稱為黃土崗,黃樂山一家即居此,離劉家不遠。劉宅臨街,依山勢而建,順著青石砌成的石梯爬上去,進大門左側是廚房,在很長一段時間,廚房旁是劉家的豬合。繞過大門後的屏風,再往左側上石梯,則是劉家的小天井與三間住房。建房之際,劉父最終是錢不夠了,將右側同樣結構的房屋讓給了豆腐合作社的同伴。
在提審期間,劉招華似乎樂意跟審訊警官說他的父親:“早年(應當是解放前)父親做豆腐,做豆腐要請工,結果請來的工人跟父親的妻子好上了。父親沒有生氣,反而讓他倆結婚走了,並且拿了一套做豆腐的工具給他們。這樣,父親才娶了後來的妻子。這位妻子還帶來一個女孩,我的大姐。他們又生了我們兄妹四個。”
坐在劉家老屋,又聽劉招華二姐劉月春講了一遍這個故事:“再後來,我父親看他的第一任妻子沒有生育,買了個孩子送他們。這個兄弟這次也跟我去了廣州參加劉招華的庭審。”
劉父的故事在1977年戛然而止,他這年去世了。那三間住屋,劉月舂指著說:“第一間是大哥的,當時,他已經結婚了;第二間是二哥劉招祿的;第三間是我跟劉招華,還有父母,四個人住的地方。大姐早已出嫁,不再住在這裡。”這間房,大約14平方米左右——劉招華,還有他二姐劉月春以及母親,在這間房子裡一直住到他們16歲,劉月春說:“16歲,我出嫁了,生了第一個女孩;過了一年,劉招華把年齡改大了一歲,當兵去了。”站在那間房的門前,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姐弟,仍與母親同居一屋,想像起來,不容易。我的疑問是,為什麼劉招華不跟他的尚未結婚的二哥劉招祿住一起呢?這個問題沒有答案。鄰居們回憶過去,大家一致的說法是:“劉招祿的外號叫‘曹操’,他的脾氣很暴。”這個外號很出名,小時候,劉招華與劉月春,分別被大家叫“曹弟”、“曹妹”。父親去世後,有修車手藝的劉招福負責劉招華的生活,而子承父業做豆腐的劉招祿則負責劉月舂——再後來,劉招祿的豆腐手藝比不過別人,改賣水果了。前些年,劉家晚輩結婚,劉招祿坐上小車去參加婚禮,他坐在後排中間,到了酒店,兩邊的人下了車還隨手關上了車門,“坐在車裡的劉招祿,不知怎么辦,一個大人,竟然號啕大哭”。曾經十分火爆的劉招祿,落魄至此,鄰居們多有感嘆。
父親的傳奇、貧困現實以及未來命運,很難找到它們的邏輯連線點,結果是,黃曙光說:“劉家,特別是劉招華很信(卜卦)”。
劉招華命里缺木,這似乎是劉堅信不移的“事實”,在後來逃亡生涯里,他十幾個化名,每個名字都帶“木”。劉招華的兒子缺水,這是新出現的“事實”。那年(1996年)正月初五的卜卦,命厄。劉招華的兒子,“端午節前後,不能沾水。否則性命有虞”。端午節未到,劉招華就叫回在寧德當老師的妻子,把兒子從那間臨江而建的別墅帶走,離開四處都有水的賽岐,去到福安,“連洗臉水都不讓兒子沾。他妻子把毛巾擰好了,給兒子洗臉”。
結合劉招華的供述以及各色人等的片斷信息,劉招華把別墅建在賽江邊上的功利性計算,確實精準——從這裡走水道,去到霞浦海港,不僅容易,而更重要的是,即使海邊省份福建,“陸地警察也多過水上警察”。而這年的大勢之變是海峽兩岸的情勢,“兩國論”的提出,使兩岸格局空前緊張,軍事演習不斷,水路的便利斷然中止。劉招華必須開拓他的陸路通道。
劉招華帶著15公斤冰毒去福州,通過他當兵所在平潭縣認識的陳阿章與張明輝開始了陸路生意,第一筆生意很順利地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