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根》

《天根》

《天根》一九五六年問世時被譽為第一部生態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法屬赤道非洲的獵象與反獵象的故事。

基本信息

看點

天根天根

《天根》講述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法屬赤道非洲的獵象與反獵象的故事。法國人莫雷爾,二戰期間在德國蹲了兩年多納粹的集中營,戰後跑到查德來開展保護大自然的運動。小說通過莫雷爾一夥人的行動,直面急需善待大自然、挽救物種、保持生態平衡這個嚴峻的課題,向人類發出了嚴重的警告:與動物和諧相處,愛護環境,保護天根,就是保護生命之樹,人類賴以生存之根。

《天根》不僅涉及環境保護問題,而且整部小說洋溢著濃重的人文色彩,這正是它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地方。

內容簡介

《天根》一九五六年問世時被譽為第一部生態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法屬赤道非洲的獵象與反獵象的故事。

小說通過主人公莫雷爾一群人的行動,直面急需善待自然、挽救物種、保持生態平衡的嚴峻課題,向人類發出了嚴重的警告:與動物和諧相處,愛護環境,保護天根,就是保護生命之樹,人類賴以生存之根。天根這個書名的涵義,在小說中曾多次提及。它不僅是上帝在大地植下的無數的根,也是上帝在人的靈魂深處植下的極其多樣的根,其中一些深深扎在人們心中,如平等、博愛、尊嚴,而自由這條根最為堅韌。在小說中,出沒於荒原和叢林的大象成為人類之友,美的化身,自由的象徵。

《天根》問世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小說提出的問題更尖銳地擺在了世人面前。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洪水泛濫,土地荒漠化,人口大爆炸,生物大滅絕,生態環境惡化,生態難民湧現,水資源短缺,能源短缺……愈來愈多的人認識到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正在積極行動起來,但似乎尚未找到根治的良策。但願這部小說能激發人們更深入的思考,對人類的未來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

作者簡介

羅曼·加里(RomainGary1914-1980),法國著名作家。原名羅曼·卡謝夫,俄籍猶太人後裔,童年時代在俄國和波蘭度過,1026年移居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赴倫敦投奔戴高樂,參加“自由法國”空軍,轉戰歐洲、北非和中東,獲十字軍功章和代表法國最高軍事榮譽的解放勳章。戰後二十年間在外交界工作,曾任法國駐洛杉磯總領事。羅曼·加里於1945年發表處女作《歐洲教育》,一舉成名。長篇小說《天根》(1956)和《來日方長》(1975)榮獲龔古爾獎。他的作品充滿對自由和正義的幻想,並貫穿著人道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奮鬥精神,著力揭示人類文明所面臨的種種災難,譴責“欺詐,謊言和偽善”。

寫作背景

《天根》講述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法屬赤道非洲的獵象與反獵象的故事。法國人莫雷爾,二戰期間在德國蹲了兩年多納粹的集中營,戰後跑到查德來開展保護大自然的運動。起初他單槍匹馬,拿著反對獵象的請願書到處徵集簽名,但應者寥寥。於是,他走進熱帶叢林行俠仗義,拿起武器嚴懲獵象者:不論是“查德人”飯店老闆哈比卜的合伙人、為取樂濫殺動物的德·伏里,還是專門獵取幼象、向世界一半的動物園供應厚皮動物的荷蘭人哈斯,都受到他的襲擊,連千里迢迢來非洲捕殺猛獸的美國名記者奧爾南多也當胸挨了他一槍子。莫雷爾因此被冠以狂人或殺人狂的綽號。但他不乏同情者,身邊也逐漸聚集起一批支持他的人。他們燒毀以保護農田為名捕殺大象的種植園主薩基斯、杜帕克的宅邸,以及印度人巴奈吉的象牙商店,攻打用象腳製造花瓶、冰鎮香檳酒桶等商品的瓦日曼皮革廠倉庫,還當眾打了獵巨獸的女冠軍夏呂太太的屁股……這些行動引起法國殖民當局的恐慌,以為這是政治騷亂,是地方政治恐怖主義的表現,下令把莫雷爾捉拿歸案。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小說主人公莫雷爾可以說是個先知先覺者。他對非洲每年數萬頭大象被殺的現象深惡痛絕,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決心保護大象和一切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維護它們的生存空間,捍衛受到威脅的大自然。所以作者在一九八○年版的《前言》中提到,《天根》一九五六年問世時被譽為第一部生態小說,而時人大多不知生態一詞的含義。在莫雷爾的支持者中,固然有打家劫舍的強盜、法國外籍軍團的逃兵、因走私軍火一事敗露而逃亡的黎巴嫩人哈比卜、被開除美國軍籍流亡到非洲以求被人遺忘的美國副官福希思,但也有自覺捍衛大自然的鬥士比爾·科維斯特。這位丹麥的博物學家早在九歲那年便手持棍棒嚇退一幫掏鳥窩的男孩,保護了樹上的一窩鳥。四十年來他參加了所有保護生態的鬥爭:反對捕殺海豹和鯨魚,反對濫伐芬蘭的森林,反對化學製品對土地、臭氧和海洋的污染,反對氫彈和原子反應堆廢料的潛在威脅……他為此挨打,挨罵,被驅逐,遭關押,但鬥志不減。雖年事已高,他仍然跟隨莫雷爾在條件艱苦的荊棘叢林裡為保護大象而鬥爭。小說通過莫雷爾一夥人的行動,直面急需善待大自然、挽救物種、保持生態平衡這個嚴峻的課題,向人類發出了嚴重的警告:與動物和諧相處,愛護環境,保護天根,就是保護生命之樹,人類賴以生存之根。

《天根》不僅涉及環境保護問題,而且整部小說洋溢著濃重的人文色彩,這正是它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地方。天根這個書名的含義,在小說中曾多次提及。它不僅是上帝在大地植下的無數的根,也是上帝在人的靈魂深處植下的極其多樣的根,其中一些深深扎在人們心中,如平等、博愛、尊嚴,而自由這條根最為堅韌。在小說中,出沒於荒原和叢林的大象成為人類之友,美的化身,自由的象徵。“哪裡有大象,哪裡就有自由。”在納粹的集中營里,獄友們以大象為精神支柱的那段描述既匪夷所思,又令人動容。而小說中唯一的女性人物德國‘姑娘米娜的遭遇,最清楚不過地表明人多么需要在大自然中尋到一個避難所,獲得精神上的慰藉。二戰期間,米娜的父母死於柏林的廢墟中,她不得不寄人籬下,受到堂叔的糟蹋和占領軍的強暴,又被迫去夜總會當歌女。她愛上一名俄國軍官伊戈爾,兩人決定一起逃跑,結果被米娜的叔叔告發,軍官被捕,從此杳無音信。這位被侮辱、被損害的女子逃離了寒冷和冷酷的歐洲,先後來到突尼西亞和查德,以求“躲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躲在大象和所有那些溫順地走遍稀樹草原的大獸群中間”,尋求溫暖、友愛和尊嚴。她雖然只見過莫雷爾一面,但為他保護大象的執著精神所打動,看出他是個“相信高尚仍在的人”。米娜不僅在他的請願書上籤了名,還放棄了在“查德人”飯店的穩定工作,乘一輛滿載武器彈藥的吉普車,與福希斯一起投奔莫雷爾,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大自然捍衛者的行列中。

不能忘記的是,二十世紀中葉,非洲社會動盪,糧食匱乏,疾病流行,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因此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鬥爭,不可能不與政治鬥爭、社會矛盾和思想衝突交織在一起。在歐洲受過良好教育的法國烏萊族前議員瓦伊塔里,試圖利用莫雷爾的保護大象運動,來推動非洲的獨立解放事業。這位十代烏萊族首領的後裔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迫在眉睫,他希望在歐洲陷落後以泛非民族主義首位英雄的面目出現於政治舞台。烏萊地區原行政長官聖德尼,主動去找莫雷爾,給了他所急需的武器和藥品,還勸他不要受政治煽動家的蠱惑。這位在荊棘叢林裡獨自生活了三十年的老非洲入,雖然也幻想非洲獨立,卻怕出現,黑人拿破崙、伊斯蘭教的墨索里尼和實行逆向種族主義的希特勒。他試圖延續部落的傳統和信仰,完整保留非洲森林的習俗禮儀,拯救黑非洲不受西方思想的侵蝕。莫雷爾知道,對貧苦飢餓的黑人而言,大象是“站立的肉”;保護大象首先要提高非洲人的生活水平,這是嚴肅的保護大自然運動的先決條件。莫雷爾也明白,如果保護大象只是出於人道的理由,只牽涉到人的尊嚴、慷慨、心靈和需要維護的空間,那么這場鬥爭是深入不下去的。只有賦予它以政治內涵,才會具有爆炸性,引發輿論的關注,迫使當局認真對待。所以莫雷爾和瓦伊塔里曾一度聯手,組織小分隊襲擊西翁維爾,造成極大轟動。不過莫雷爾堅持宣稱他的行動不帶政治色彩,兩人最終分道揚鑣。莫雷爾任重而道遠,小說結尾處,他繼續留在荊棘叢林裡,跟他在一起的有為他探路的非洲最優秀的動物追蹤者依德里斯,和被瓦伊塔里派來監視他,卻在其人格感召之下決心追隨他的年輕大學生尤素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