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頁碼:636 頁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428N.759
·條形碼:9787542847225
·包裝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正文語種:中文
·叢書名:當代科普名著系列
·外文書名:THE STORY OF THE DEADLIEST pandemic IN HISTORY
內容簡介
在《大流感—歷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詩》中,作者多線索展開論述,縱橫交錯地記述了有史以來最具毀滅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紀科學與醫學發展的歷史。《大流感—歷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詩》細緻入微地描寫了科學、政治與疾病傳播互動的過程,並述及傳統醫學演化至現代醫學的重要里程碑,以及當年科學家、醫學工作者等在巨大壓力下所顯示出的勇氣或怯懦,信仰、價值觀、研究態度和方法……這部著作不只是簡單講述1918年發生的事件,它同時也是一部權威性的有關科學、政治和文化的傳奇。
作者簡介
約翰·M·巴里,羅徹斯特大學歷吏學碩士,曾任記者和足球教練,現為杜蘭一塞維爾大學生物環境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常為《紐約時報·周末特刊》《時代周刊》《華盛頓郵報》等撰稿。巴里的著作多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其第一部作品《野心與權力——華盛頓的真實故事》被《紐約時報》選為以華盛頓和國會為主題的十大好書之一。第二部與他人合作的《細胞變異》已被譯成22種語言出版,備受好評。第三部著作《潮起——1927年密西西比河洪水及其對美國的影響》在1998年獲得由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的代表年度傑出:歷史著作的巴克曼獎(Francis Parkman PriZe),並以“對南方歷吏的貢獻”贏得史密斯獎(Lillian Smith Award)、南方圖書獎(South—ern Book Award)等眾多獎項,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好書”。《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被美國科學院評為2005年度最佳科學/醫學類圖書。
編輯推薦
被美國科學院評為2005年度最佳科學、醫學類圖書。奪去了全球至少2000萬人的生命……一個最具毀滅性的故事!假如全球性大流感再度來襲,我們如何應對???歷史性的……獨具慧眼的……旗幟鮮明的……《大流感》不只是對1918年事件的精湛描述,也是一部權威性的、令人驚恐不安的有關科學、政治和文化的傳奇故事。
目錄
序言第一部:鬥士
第二部:蜂群
第三部:火匣
第四部:起始
第五部:爆發
第六部:瘟疫
第七部:競賽
第八部:喪鐘
第九部:苟延
第十部:終場
後記
致謝
注釋
部分參考文獻
譯後記
序言
1918年,作為一名海軍少校,保羅·劉易斯(Paul Lewis)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他似乎從未適應軍旅生活。軍裝常常令他局促不安,士兵們向他致敬時,他也總是顯得緊張而狼狽。而他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勇士,一位與死亡搏鬥的勇士。
在他遭遇死亡時,他直面死亡,挑戰死亡。他像一個昆蟲學家用大頭針將蝴蝶訂成標本一般將死亡固定,再將其肢解、分析,然後找出擊敗這個敵人的方法。這種冒險對他而言已成家常便飯。
然而,1918年的9月中旬,死亡以前所未有的架勢出現在他面前。醫院的院子裡擺滿了一排又一排的病人,很多人渾身是血,死狀可怕而奇特。
劉易斯被請來幫助他們處理這個令人束手無策的神秘事件。雖然也算一名內科醫生,但他還從未在病人身上操練過。更確切地說,他是一位科學家,是美國第一代醫學科學家中的一員,時間都花在實驗室里。當時,他事業上已頗有建樹,在國際上也享有聲譽,而且他還很年輕,事業的巔峰觸手可及。
文摘
單靠邏輯和觀察為何無法促進醫學發展的另一種解釋是:生物學不像某些以某種邏輯形式——數學——為自然語言的學科(比如物理學),它並不需要藉助於邏輯。這從著名物理學家齊拉(Leo Szilard)的抱怨中就能看出。自他從物理學轉到生物學之後,就再也沒有安安心心地洗過一次澡。∞還是物理學家時,他可以泡在浴缸的溫水中思考問題,在心裡盤算並進行邏輯推論;然而變成生物學家後,他不得不經常從浴缸里爬起來去找尋事實。事實上,生物學就是混沌的。生物系統並非邏輯的產物,而是進化所致,而進化是一個不太講究精準的過程。生命並不會選擇邏輯上最佳的設計來迎合新環境,而只在已然存在的基礎上進行調整。人類基因組中的絕大部分區域包含“保守的”基因,這些保守基因與那些存在於更為簡單的物種中的基因本質上相同。進化是建立在現有基礎之上的。
因此,不同於邏輯的有條不紊,生物學的結果通常是凌亂無序的。這好比建造一間節能農舍。如果是新造一座,那么邏輯可以幫助我們在心裡考量具體建材的使用、門窗的設計,也許還有屋頂上的太陽能板等等。但如果想讓一間18世紀的農舍具備節能的功用,就得竭盡全力去改造它。我們按邏輯在現有的農舍上作進一步的加工——封堵填塞、絕緣隔熱、安置新火爐或者熱泵。這間舊農舍將(可能)是我們在已有基礎上建造出的最好的一間,但它依然是不完美的,比如在窗子的尺寸上,天花板的高度上,建材的選擇上……這和建造一間專門為了達到最佳節能效果而設計的新農舍畢竟不同。
後記
但凡著書,都希望好賣,對譯書者而言,亦是此般心態,希望辛辛苦苦翻譯出來的書——無論質量好壞——能夠被讀者認同、喜愛,而這又與原作本身的內容休戚相關。《大流感》一書是在2004年、時任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教授、甫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金力介紹給我們和出版社的。據他本人所言,他是在橫跨太平洋的中美航班上將本書通讀完畢。原版書的磨損程度證實金教授不止一次翻閱過它。普通人對此書最初的認知,是它得到了美國總統布希的青睞,帶去度假。這大抵是這本書最膚淺的噱頭了。再進一步說,當時恰逢禽流感、SARS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們驚魂甫定之時,的確正是這本書熱賣的好時機。然而,光抓住一哄而上的賣點來炒作的書,也許並沒有稱作“經典”的資格。今天看來,《大流感》並不是一本需要靠炒作來暢銷的書。即便再過幾年,它仍會是書架上不被冷落的那類。這讓我們覺得,花費時間和精力來翻譯這樣一本書,介紹給讀者,的確是件幸事。持續三年的譯書過程當然不那么輕鬆,僅從內容而言,翻譯者就常因太過投入而陷入悲痛。因為翻譯《大流感》一書,就好像在親歷那場堪稱瘟疫的疾病流行:跟著流感的腳步,尾隨其後,眼見其將魔爪伸向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