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目錄
不第秀才;冷板凳會緣起
第一記峨眉山人:破城記
第二記三家村夫:報銷記
第三記巴陵野老:盜官記
第四記山城走卒:娶妾記
第五記野狐禪師:禁菸記
第六記羌江釣徒:沉河記
第七記無是樓主:親仇記
第八記硯耕齋主:觀花記
第九記窮通道士:買牛記
第十記不第秀才:踢踏記
內容簡介
《夜譚十記》這部三十多萬字的小說,從一九四二年寫《破城記》的第一個字開始,到一九八二年秋寫《踢踏記》的最後一個字結束,竟然經歷了四十年之久,這就是說,快半個世紀了。
《夜譚十記》包含《破城記》、《報銷記》、《盜官記》、《娶妾記》、《禁菸記》、《沉河記》、《親仇記》、《觀花記》、《買牛記》、《踢踏記》等十個篇幅不等的故事。
馬識途以舊中國官場裡的十位窮科員為主人公,通過十人輪流講故事的獨特敘述方式,真實再現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社會百態。其形象生動靈活,情節跌宕起伏,語言通俗幽默,一段段奇聞趣事更是令今人瞠目結舌,抗戰時期重慶治下的縣鎮世相就此一覽無遺。
作者簡介
馬識途,原名馬千禾,1915年1月出生於四川省忠縣(現屬重慶市)石寶鄉一書香門第;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大文學系;歷任鄂西特委書記、川康特委副書記,四川省建設廳廳長、省建委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黨委書記,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理事等職;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夜譚十記》、《滄桑十年》,紀實文學《在地下》,短篇小說集《找紅軍》《馬識途諷刺小說集》等。
馬識途“在巴蜀現當代文學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和作用”,被認為“是繼郭沫若、巴金、何其芳之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
馬識途才思敏捷,筆耕不輟,成為一位創作成就卓著的著名作家;70年來他在投身革命、從事繁忙的領導工作的同時,在文學創作上辛勤耕耘,創作出版了大量的小說、紀實文學、散文、隨筆、詩詞等作品,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創作,以生動的形象、跌宕的情節、通俗的語言,表現人民民眾革命和建設的生活,行文簡樸老辣而又生動鮮活,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犀利或幽默,是一個人民作家良知與個性的真實顯現。
馬識途同志自幼學習書法,積80年之功研盡習翰墨丹青,自成風格,尤以各體隸書最具特色。
創作過程
《夜譚十記》創作於1942年,當時馬識途已經身具革命家與文學家雙重身份,冒著生命危險在“國統區”從事地下工作,由於經常更換職業,馬老那時經常和三教九流打交道。
“他們給我擺了許多我聞所未聞、千奇百怪的龍門陣,尤其是我接觸的一些小科員,他們平時沒有什麼娛樂和消遣,只好三五結夥到人家裡去坐冷板凳,喝冷茶,扯亂譚,擺龍門陣,自尋其樂,在他們結成的冷板凳會上,我聽到了難以想像的奇聞軼事。我才深知那個社會是多么乖謬絕倫,荒唐可笑;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困苦無狀而又豐富多彩。”
馬識途被這些生動的故事感染,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終於在1942年選擇了10個最有意思的“龍門陣”開始創作《夜譚十記》。
寫《夜譚十記》的第一個字開始,根本沒想到這本書一寫就寫了40年,三度書稿被毀,三度重新創作。馬識途最先創作了《破城記》的前半部分《視察委員來了》,可由於工作和學習都很忙,寫作計畫被擱置。第一次毀稿發生在1946年,馬識途奉調從雲南回四川做地下工作,寫好的初稿不得不在離開前全部燒掉。
他到成都後,對於焚稿總是念念不忘,於是在工作之餘又情不自禁地寫了起來;第二次是馬識途在四川的家被國民黨特務查抄,他所有的書籍、書稿、筆記和資料都被沒收,其中也包括已經初具規模的《夜譚十記》;第三次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那段特殊的歲月。
新中國成立後馬老再次開始重寫《夜譚十記》,人民文學出版社已經向他約稿,只要寫完就出版,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部很快就要出版的書不光被判“死刑”,連書稿都找不到了。到馬老再次重新動筆創作《夜譚十記》時,他已經73歲了,是第四次寫這部小說,1982年終於大功告成,《夜譚十記》首次出版的印量就高達20萬冊。
小說評論
作者系川人,所文之筆,由其最熟悉的地方寫起,拿捏起來駕輕就熟。不第秀才,未能考取到功名的酸秀才。生不逢時的下場,如此落魄的遭遇,偶遇貴人,看似如夢方醒的頓悟,實則不然。踏入到冷板凳會的龍門陣之中,故事笑局笑料頻發不斷。人雖然不能為官當政,卻可以賣弄一下自己的優秀文筆。從開篇的文路來看,更像是在講述一個近於科舉制度下的塵封舊事。細細往下瀏覽,發現事情的線路上發生著轉移。
作者以用10位科員的口述故事,加上10位文人雅號的別稱,使其富有古樸和新意的同時,添加了雅俗與美感的質地。故事的套路上採用了幽默和暗喻的方式,展示了作者在古文今用方面的深厚筆法。文字不但詼諧風趣,並且從另一個角度,暗自揭發出了當局人的迂腐與昏庸。對於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我們可以通過作者的筆觸下,發現當時的人,之所以可笑,並不是因為他們,對社會風化感到厭惡和唾棄,而是在一種,對自我思想失去信心和控制的條件下,伴隨著精神食糧的殘缺,所產生的空虛和麻木。
由此而引發的諷刺幽默,甚是可笑,也甚是悲哀。由此書而產生的思辨,放大到現在的社會層面里,很多人,鬆散的路過人生陸地的時候,校園時光的情與愛,成為一種對自我的炫耀,寓為嘲諷的談資,而步入社會後,文學修養和實際操作,卻成為匱乏無力的阻礙,套用起來,顯得如此捉襟見肘。長此以往下去,遠遠的逃離,那些纏繞多年黑墨濃香的書本,一個人將會被這樣的惡意慣性,永遠的定格定位。社會的大風象,在由精神層面的思考和學習,演化為一種對物質金錢的膜拜,更有甚者認為,金錢主導一切錯誤極端思想。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格言,束之高閣,很少有人再去翻看那書架里的文字,因為他們覺得看電影、看電視、甚至是看卡通片,也比看一本書來的直接,來的舒心快樂,他們忘記了,書對於一部作品的集合優點,並不能夠用現代派的技術科技,替代文字的魅力和魔力,那種幽默和詼諧的傳神,可以用人物的動作或者眼神來傳遞,但絕對替換不了作者最初和最深層次的含義,電影、電視、卡通片,只是在不斷地拼接一個個點的意圖形象,而作者的整部輪廓、青絲眉目的信息勾畫,還是要用文字來直觀的表達。多花一點時間來看看書,是非常愜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