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第四版)》

4.1最優的貿易政策 3.2其他國家的戰略性貿易政策 §2國際經濟學:貿易和金融

國際經濟學(第四版)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介紹了國際經濟學中的理論和政策問題,共有四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是國際貿易理論。首先介紹了古典的李嘉圖模型,然後闡述了特定要素模型、赫克歇爾-俄林模型、標準的貿易模型,直到最近的基於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當代國際貿易理論。這部分還包括了國際要素流動。第二部分是國際貿易政策。從分析貿易政策的工具――主要是關稅和配額――開始,討論了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以及開發中國家的貿易政策和已開發國家的產業政策。第三部分是匯率和開放條件下的巨觀經濟理論。從介紹最基本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入手,依次介紹了匯率決定的資產方法,貨幣、利率和匯率的關係,短期內的價格水平和匯率,長期內的產出和匯率,以及固定匯率和外匯干預。第四部分是國際巨觀經濟政策。介紹了國際貨幣體采,浮動匯率體系之下的國際巨觀經濟政策,以及國際金融的一些其他專題,如最優貨幣區,全球資本市場一體化,開發中國家的債務、控制通貨膨脹租改革。和轉型國家的國際經濟問題等。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著名的國際經濟學家,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方面頗有建樹。保羅・克魯格曼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現任伯克利加州大學教授和經濟學系主任。這本國際經濟學既重視傳統的理論,同時又包含了許多國際經濟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各國在國際經濟領域的實踐。

國際經濟學(第四版) 本書前言

1980年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關係經歷了一系列劇烈的變動。新興工業國從已開發國家手中奪走了世界製造品出口市場的重大份額;方興未艾的國際資本市場在世界各金融中心之間建立了新的聯繫,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全球金融穩定性的不安;匯率的巨大波動和貿易模式的結構性變動帶來的政治壓力極大地威脅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近年來,前蘇聯集團各國放棄了共產主義並希望建立起向國際商品和資本流動開放的市場經濟。即使在比其他小國經濟更能自給自足的美國,國際經濟政策問題也常被作為首要問題搬上報紙的頭版頭條。

近期世界經濟的總體發展提出了國際經濟學家關注了兩個多世紀的一些問題,包括國際調控機制的性質以及和保護主義相比自由貿易的優點等。然而,正如在國際經濟學中經常發生的那樣,一些事件和觀念的相互作用可以導致新分析模式的產生。其中三個值得一提的最新進展是:匯率的資產市場分析方法;基於收益遞增和市場結構而非比較優勢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和產業定位理論;以及對完善"外部均衡"的概念和研究發展中國家借款租違約決定因素都十分有用的國際資本流動跨時分析。

撰寫本書的念頭來自於我們70年代末以來向大學本科生和商界學生講授國際經濟學課程的經驗。我們認識到教學的兩頂主要挑戰:其一是向學生傳授這一動態領域中令人興奮的理論進展;其二是揭示國際經濟理論的發展如何受兩種傳統需要--理解變化中的世界經濟和分析國際經濟政策的實際問題--的影響。

我們發現,已有的教科書並不能成功地回應這些挑戰。通常的情況是,國際經濟學課本常常充滿了特殊模型和假設,讓學生感到迷惑不解,也很難從中得出基本的經驗教訓。由於許多特殊模型是過時的,學生不明白這些分析和現實世界究竟有什麼關係。結果是,許多課本對彌補課堂上經常被使用的過時材料和當前令人興奮的研究重點和政策爭論之間的差距於事無補。這個差距隨著國際經濟問題的重要性--和註冊選修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學生人數--的增加而擴大。

本書中,我們試圖為當前一些富有啟發性的事件提供一個最新的和易於理解的分析框架,並把國際經濟學中的熱門話題帶進課堂。在分析一個問題的實際部分和貨幣部分這兩個方面時,我們的方法是逐步建立一個簡單統一的框架來連線重要的傳統的真知灼見與最新發展的理論和方法。為了幫助學生們掌握和鞏固國際經濟學的基本邏輯,在每一階段,我們用有關資料或政策問題來激發學生對理論的興趣。

1 本書在經濟學課程中的位置

把國際經濟學作為一種與世界經濟現象密不可分的分析方法,而不是關於抽象模型的抽象理論時,學生能更容易地掌握它。因此,我們的目的是強調概念及其套用,而不是理論上的形式主義。相應地,本書並不要求學生具備廣泛的經濟學背景。學過經濟學原理的學生會發現本書很容易理解,而那些學過更多微觀和總量經濟學的學生會發現本書提供了相當多的新材料。本書還有許多特殊的附錄和數學附錄,這是對優秀學生的挑戰。

我們按照習慣作法將本書分為兩部分,分別著重解決貿易和金融問題。雖然國際經濟學中貿易部分和金融部分常被認為是互不相關的課題,然而即使在同一本教科書中,相似的主題和方法會在這兩個領域中同時出現。一個例子是貿易所得的概念,它對理解商品自由貿易和資產自由貿易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國際借貸是另一個例子。許多國家以當前消費交換未來消費的過程,用比較優勢的原則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本書前半部分介紹它的原因),對這一問題的分析結果也加深了我們對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外部巨觀經濟問題的理解。當貿易領域和金融領域發生聯繫時,我們特別注意予以說明。

同時,我們確保本書的兩部分完全是自成體系的。因此,關於貿易理論的一個學期的課程可用本書第2章至第11章,關於國際金錢經濟學的一個學期的課程可用本書第12章至第23章。然而,如果你採用本書作為一學年的課程教授這兩個部分,你會發現這種安排不會使學生擔心為什麼他們在貿易理論上花了工夫好不容易才弄懂的原理,過了寒假就被拋棄掉了。

2 國際經濟學的顯著特點:理論和政策

本書包含了國際經濟學最重要的新進展,同時並沒有忽視長期以來作為學科核心的傳統理論與見解。我們通過強調最新的理論是如何從早期的發現演化而來而又反映了不斷變化的世界經濟,使本書達到了深刻全面的要求。無論本書的貿易部分(第2章至第11章)還是金融部分(第12章至第23章),都被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介紹理論的核心章節,在隨後的另一部分中,我們將這些理論運用於分析過去和現在的主要政策問題。

在第1章,我們詳細介紹本書如何展開對國際經濟學主要問題的討論。這裡我們強調幾點以前的作者沒能系統論述的新題目。

  決定匯率的資產市場方法

在我們論述開放經濟的總量經濟學時,現代外匯幣場和匯率由一國的利率和預期決定的理論居於核心地位。我們建立的巨觀經濟模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利率平價關係(之後加入風險升水對其進行擴展)。我們用該模型討論的題目包括匯率"超調";實際匯率行為;固定匯率制下的國際收支平衡危機;以及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商場的原因和效果等。

規模報酬遞增與市場結構

在討論了比較優勢在促進貿易和貿易所得中發揮的作用之後,我們轉向最近研究的前沿(第6章),解釋收益遞增和產品差異如何影響貿易和福利。我們在討論時所用的模型抓住了現實世界的許多重要方面,諸如行業內貿易和由於動態規模經濟引起的貿易方式的改變。這些模型也顯示互利的貿易不一定要基於比較優勢。同時,在這一章里,我們還包括了許多有關區域經濟學的內容,在前一版中,這部分內容被放在第8章;修改時我們發現,雖然區域經濟學強調聚集效應有助於解釋外部經濟的性質,但單獨列為一章似乎不很合適。

政治學與貿易政策理論

從第3章開始,我們強調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是限制自由貿易的主要的政治因素。這可以使學生清楚地了解為什麼貿易政策的標準福利分析在實踐中很少行得通。第11章重點討論當前流行的關於政府應當採納"戰略性"貿易政策以扶持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經濟部門的觀點。該章還用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對戰略性貿易政策進行了討論。

國際巨觀經濟政策協調

我們關於國際貨幣經歷的討論(第18章、第19章和第20章)強調了不同匯率體制會導致其成員不同的政策協調問題。正如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搶購黃金所表明的"以鄰為壑"政策如何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那樣,當前的浮動匯率制度迫使各國政策制定者們認識到他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從而在制定政策時相互合作。在第19章中,我們對這一目前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世界資本幣場與開發中國家

在第21章中,我們對世界資本市場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包括國際資產組合多樣化對福利的影響及近來對境外金融機構的監管問題。第22章重點闡述了工業化友屢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巨觀經濟的穩定性和自由化問題。該章從歷史的角度探討了發展中債務國,發達債權國及官方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間的相互關係。此外,學生們還可以發現近年來開發中國家如何使用有組織、有條理的方法來控制通貨膨脹和政府預算。

國際要素流動

在第7章中,我們強調了國際貿易與國際生產要素流動的潛在的替代性,該章的特色在於我們將國際借貸視作跨時貿易來加以分析。也就是說,看作是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的交換。在本書的後半部分我們用這一結論來說明巨觀經濟對經常項目的影響。

  3 第四版增補

在第四版《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中,我們對一些章節進行了較大的改動,這些變化既源於讀者的建議也是為了反映當前國際經濟學領域中理論與實踐上的一些重要的進展。下面分別列出各章中最顯著的變動:

第4章: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近年來已從一個主要的學術問題轉變為一個重要的政策性問題:低工資國家的出口與已開發國家的收入不均的同時增長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不少人認為這兩個現象是互相關聯的。新版的這一章圍繞著貿易租收入分配的爭論對要素比例模型提出了一個新的分析方法。

第5章:儘管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成長主要引起了對已開發國家收入分配的關注,一些觀察家指出,這對全世界的實際收入也有不利影響。這場爭論為進一步討論貿易和增長的關係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方式。

第7章:在美國,對國際要素流動的政策的討論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主要是由於兩個原因:對移民問題的日益關注和再現出現資本大規模向開發中國家的流動。修訂後的本章強調了這兩個問題。

第9章:自第三版以後,貿易政策最重要的進展是烏拉圭回台貿易談判的結束。現在該章包括了一個關於該回合的成就及其局限性的廣泛討論。該章對有關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的討論也進行了修訂,以反映該領域中最新的理論進展。

第10章:對貿易政策和發展的討論日益集中於以下兩個事實:東亞經濟持續顯著地增長和整個發展中世界以同樣令人吃驚的方式轉向自由貿易政策。新版的這一章集中討論這個"進口替代之後"的世界。

第11章:自本書前幾版出版以來,要求政府干預貿易的呼聲不管是在措詞還是在內容上(程度輕一些)都已發生變化。原先關於產業政策的爭議已被一個雖有關係但多少有點不同的關於"競爭力"的爭論所取代;這場爭論在某種程度上已從對原理的爭論轉向集中於實證研究。修訂後的第11章反映了這些變化。

第12章:我們重新組織並壓縮了對國民收入賬戶的論述,以便使學生能迅速而且完整地理解開放經濟的情形。

第16章:現在的這一章描述了政府利用短期產出與通貨膨脹的替換關係如何會導致其貨幣政策的通貨膨脹偏向。同時,該章還包括一個新的附錄,將本章的總需求模型與第7章的對借債的跨時分析聯采起來。

第18章:本章更深入地討論了國際金本位制在30年代大危機向全球蔓延中的作用。

第22章:這一章作了很大的修改。與前幾版相比,該章較少地強調80年代開發中國家的債務危機,而是將關注的焦點放在開發中國家近期在抑制通貨膨脹上所作的努力,包括將釘住匯率作為"名義錨"。

第23章:自上一版出版以來,經濟轉型國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部分轉型經濟並未出現人們所預期的大規模資本流入,俄羅斯經濟則出現了大規模的"美元化"現象。我們對此作了分析,主要強調了政治不穩定和經濟滑坡之間的相互作用。

除了這些結構上的變動,我們也從別的方面對本書進行了修改,使之和當前有關的世界經濟緊密地聯繫起來。我們把李嘉圖模型與對自由貿易的批評--來自諸如詹姆斯・哥德斯密斯先生這樣有影響力的作家--聯繫起來進行討論。我們討論了歐洲一體化的驚人進展(法國消費者購買出口的切片麵包!);我們修改了對貿易政策政治學的討論以反映這一領域的新進展;我們還討論了1994年比索貶值對墨西哥與美國Z間貿易的影響(第16章);我們還考察了開發中國家是否可以採用貨幣局體制(第22章)等等。

  4 本書適台學生使用的特點

本書具有一些特殊的適合學生學習的特點,這樣可以保持學生對本課的興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

  案例分析

在討論了理論之後,我們經常有一些案例分析。這些案例分析有三方面的作用:加深對已學過內容的理解;說明如何將理論運用於實際問題的分析;提供重要的歷史資料。

專欄

專欄包括一些不太重要,但能非常生動地說明課文中的觀點的問題。其中包括李嘉圖和休謨理論的政治背景(原書第59頁和544頁);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加利福尼亞水的需求的令人吃驚的潛在重要性(原書第229頁);有關香蕉貿易的爭論導致了許多國家--那些由於氣候不冷而不能自己種植香蕉的國家--的關係出現緊張(原書第224頁);波利維亞的惡性通貨膨脹;以及1994年對墨西哥比索的投機性衝擊(原書第470頁)。

圖表

本書附有200多個圖表(我們給每個圖表加上一個標題或一段說明文字),這樣就可以強化課文中的討論,並且可以幫助學生複習課文內容。

  提要及關鍵術語

每章的結尾處都有一個提要,概括本章的主要論點。在課文中首次出現的關鍵術語或短語,用加黑的字型表示,並且在每章的結尾處列出來。為了更進一步幫助學生複習文中的內容,每章提要中出現的關鍵術語用不同的字型來表示。

習題

每章的後面都附有習題,用以測試和加深學生的理解。習題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從一般的計算練習到適台課堂討論的"大"問題。在許多習題中,我們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世界的資料或政策問題。

參考文獻

有些老師希望補充一些課外閱讀,有些學生也希望課後自己作更深的研究,針對這些老師和學生的要求,我們在每章後面列出了一些參考文獻,包括經典著作和對當前重要事件的最新討論。

  5 學習指導、教師手冊和閱讀材料

同《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配套的有一本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LindaS.Goldberg和塔夫斯大學的MichaelW.Klein合寫的《學習指南》。這本《學習指南》通過複習本書主要的概念、講解其他一些例子和實際問題來幫助學生學習。還有一本他們台寫的《教師手冊》,其中包括每一章的概述和習題答案,以及如何將本書用於教學的建議。《學習指南》和《教師手冊》都根據第四版進行了修改。

另外我們建議讀者可以參考《國際經濟學:當前世界經濟問題的理論和政策:閱讀材料》,這本書是由LindaS.Goldberg和MichaelW.Klein編寫的。除了包括當前貿易和金融方面的閱讀材料外,該讀本還補充了很有價值的一節,專門介紹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情況和一些關鍵巨觀經濟變數的國際數據。

  6 鳴謝

我們首先感謝開發部門編輯JaneE.Tufts和負責本項目的經濟學編輯BruceKaplan。Jane的判斷力和技巧在本書的第一至第四版中都得到了反映。她對本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對此表示深深的謝意。Bruce對本書的前三版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並始終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我們也十分感謝MelonnieSalvati作為項目經理對本書所做的突出貢獻。同時,我們還感謝其他編輯,他們為本書前三版的出版盡了最大努力。

我們還要特別感謝MatthewJones,他不辭辛勞地做了更新資料、核對校樣和評論各章的工作。AnnieWai-kuenShun提供了有力的幫助。聯邦儲備委員會的JaimeMarquez,凱爾頓大學的LarrySchembri,洛杉磯加州大學的FedericoSturzenegger和威尼斯大學的GiuseppeTattara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對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這些人也提出了許多很有益的意見:

JaleelAhmad(科第亞大學)

RichardAult(奧本大學)

GeorgeH.Borts(布朗大學)

FranciscoCarrada-Brovo(美國國際管理學院)

RobertFoster(美國國際管理學院)

AnnDavis(馬利斯特學院)

GopalC.Dorai(威廉帕特遜學院)

GeraldEpstein(阿默斯特麻薩諸塞大學)

JoAnneFeeney(博爾德科羅拉多大學)

DianaFuguitt(艾可爾德學院)

ByronGangnes(邁諾阿夏威夷大學)

RanjeetaGhiara(聖馬科斯加州大學)

BodilOlaiHansen(哥本哈根商學院)

HenkHager(阿姆斯特丹大學)

ArvindJaggi(富蘭克林和馬歇爾學院)

MarkJelavich(西北密蘇里州立大學)

PatriceFrancoJones(科爾比學院)

MaureenKilkenny(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CorinneKrupp(密西根州立大學)

BunSongLee(奧馬哈內布拉斯加大學)

FrancisA.Lees(聖約翰大學)

RodneyD.Ludema(西安大略省大學)

MarcelMerette(耶魯大學)

ShannonMitchell(維吉尼亞州大學)

KazMiyagiwa(華盛頓大學)

TonM.Mulder(鹿特丹伊拉斯默斯大學)

E.WayneNafziger(堪薩斯州立大學)

DonaldSchilling(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

RonaldM.Schramm(哥倫比亞大學)

CraigT.Schulman(阿肯色大學)

MargaretSimpson(威廉與瑪利學院)

RobertM.Stern(密西根大學)

ScottTaylor(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AileenThompson(卡爾頓大學)

SarahTinkler(韋伯州立大學)

AriaH.Turunen-Red(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

DickvanderWal(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

儘管我們沒能採納每一個人的建議,但每位讀者的評論對我們重新修訂本書都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對本書存在的任何缺點和假疵,完全由我們負責。

國際經濟學(第四版) 本書目錄

第1章緒論
§1國際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1.1貿易所得
1.2貿易模式
1.3貿易保護主義
1.4國際收支平衡
1.5匯率決定
1.6國際間政策協調
1.7國際資本市場
§2國際經濟學:貿易和金融
第1篇國際貿易理論
第2章勞動生產率和比較優勢-李嘉圖模型
§1比較優勢的概念
§2單一要素經濟
2.1生產可能性
2.2相對價格與供給
§3單一要素世界中的貿易
3.1國際貿易發生後相對價格的確定
3.2貿易所得
3.3具體數例
3.4相對工資
§4關於比較優勢的謬誤
4.1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
4.2貧民勞動論
4.3剝削
§5多種產品模型中的比較優勢
5.1建立模型
5.2相對工資和專業分工
5.3多種產品模型中相對工資的確定
§6運輸費用和非貿易品
§7對李嘉圖模型的實證分析
第3章特定要素和收入分配
§1特定要素饃型
1.1模型的假設
1.2生產可能性
1.3價格、工資和勞動配置
1.4相對價格和收入分配
§2特定要素模型中的國際貿易
2.1資源和相對供給
2.2貿易和相對價格
2.3貿易模式
§3收入分配和貿易所得
§4貿易中的政治經濟學:初步介紹
4.1最優的貿易政策
4.2收入分配和貿易政治
第4章資源和貿易: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1兩要素經濟模型
1.1模型的假設
1.2要素價格和商品價格
1.3資源與產出
§2國際貿易對兩要素經濟的影響
2.1相對價格和貿易模式
2.2貿易和收入分配
2.3要素價格相等化
§3赫天歇爾-俄林模型的實證分析
3.1赫克歇爾一俄林模型的實證檢驗
3.2實證研究的含義
第5章標準貿易模型
§1開放經濟的標準模型
1.1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相對供給
1.2相對價格和相對需求
1.3貿易條件改變對福利的影響
1.4確定相對價格
§2經濟成長:RS曲線的移動
2.1經濟成長和生產可能性邊界
2.2相對供給和貿易條件
2.3經濟成長的國際影響
§3國際收入轉移:RD曲線的移動
3.1收入轉移問題
3.2收入轉移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3.3有關收入轉移的貿易條件效應的推斷
§4關稅和出口補貼:RS和RD同時移動
4.1關稅對相對需求和相對供給的影響
4.2出口補貼的影響
4.3貿易條件效應的套用:誰得誰失

第6章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

§1規模經濟和國際貿易概述
§2現模經濟和市場結構
§3不完全競爭理論
3.1壟斷:簡要複習
3.2壟斷競爭
3.3壟斷競爭模型的局限性
§4壟斷競爭和貿易
4.1市場規模擴大的影響
4.2從一體化市場中獲利:一個具體數據的例子
4.3規模經濟與比較優勢
4.4行業內貿易的重要性
4.5行業內貿易為何重要
§5順銷
5.1傾銷的經濟學分析
5.2相互傾銷
§6外部經濟理論
6.1專業化供應商
6.2勞動市場共享
6.3知識外溢
6.4外部經濟與收益遞增
§7外部經濟和國際貿易
7.1外部經濟和貿易模式
7.2外部經濟下的貿易及社會福利
7.3動態收益遞增
第7章國際要素流動
§1國際勞勸力流動
1.1沒有要素流動的單一產品模型
1.2國際勞動力流動
1.3擴展分析
§2國際借貸
2.1跨時生產可能性和貿易
2.2實際利率
2.3跨時比較優勢
§3外國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
3.1跨國企業理論
3.2現實中的跨國公司
第2篇國際貿易政策
第8章貿易政策工具

§1關稅的基本分析
1.1供給、需求以及單一行業內的貿易
1.2關稅的影響
1.3衡量保護的程度
§2關稅的成本和收益
2.1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
2.2衡量成本和收益
§3貿易政策的其他工具
3.1出口補貼:理論
3.2進口配額:理論
3.3自願出口限制
3.4國產化程度要求
3.5其他貿易政策工具
§4對貿易政策影響的總結
第9章貿易政策中的政治經濟學
§1支持自由貿易的觀點
1.1自由貿易和效率
1.2自由貿易的額外收益
1.3支持自由貿易的政治依據
§2反對自由貿易的社會福利依括
2.1贊成關稅的貿易條件改善
2.2反對自由貿易的國內市場失靈論
2.3市場失靈論有多大說服力
§3收入分配與貿易政策
3.1選舉競爭
3.2集體行動
3.3政治決策過程模型3.4誰得到了保護
§4國際談判與貿易政策
4.1談判的優點
4.2國際貿易協定的簡短歷史
4.3烏拉圭回合談判
4.4貿易自由化
4.5行政改革
4.6成本與收益
4.7特惠貿易協定
第10章開發中國家的貿易政策
§1進口替代的工業化
1.1幼稚工業理論
1.2通過保護髮展製造業
1.3偏愛製造業的後果:進口替代工業化的問題
§2二元經濟問題
2.1二元化的症狀
2.2二元化勞動市場和貿易政策
2.3貿易政策是產生經濟二元化的原因之一
§3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東亞奇蹟
3.1亞洲經濟成長的事實
3.2HPAEs中的貿易政策
3.3HPAEs的產業政策
3.4增長的其他原因
第11章已開發國家的戰略性貿易政策
§1國家之間競爭嗎
1.1高增加值產業是理想的產業嗎
1.2爭奪好的工作
1.3爭奪高技術部門
§2戰略性貿易政策的複雜觀點
2.1技術和外部性
2.2不完全競全和戰略性貿易政策
§3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踐
3.1日本的戰略性貿易政策
3.2其他國家的戰略性貿易政策
§4戰略性貿易政策案例研究
第3篇匯率和開放經濟的總量經濟學
第12章國民收入核算與國際收支

§1國民收入賬戶
1.1國民生產和國民收入
1.2資本折舊、國際轉移支付和間接商業稅
1.3國內生產總值
§2開放經濟中的國民收入賬戶
2.1消費
2.2投資
2.3政府購買
2.4開放經濟的國民收入恆等式
2.5一個虛擬的開放經濟
2.6經常項目與外債
2.7儲蓄和經常賬戶
2.8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
§3國際收支賬戶
3.1成雙交易的例子
3.2國際收支恆等式的基本平衡
3.3對經常項目的進一步討論
3.4資本項目
3.5統計誤差
3.6官方儲備交易
第13章匯率與外匯市場:資產方法
§1匯率租國際交易
1.1國內價格和國外價格
1.2匯率和相對價格
§2外匯幣場
2.1參與者
2.2外匯市場的特徵
2.3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
2.4外匯掉期交易
2.5期貨與期權
§3外匯資產需求
3.1資產與資產收益
3.2風險與流動性
3.3利率
3.4匯率和資產收益
3.5一個簡單法則
3.6外匯市場的收益、風險和流動性
§4外匯市場均衡
4.1利率平價:基本均衡條件
4.2當前匯率變動如何影響預期收益
4.3均衡匯率
§5利率、預期與均衡
5.1利率變動對當前匯率的影響
5.2預期變動對當前匯率的影響
第14章貨幣、利率與匯率
§1貨幣定義:簡短的回顧
1.1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
1.2作為計價單位的貨幣
1.3作為價值貯藏的貨幣
1.4什麼是貨幣
1.5貨幣供給是如何決定的
§2個人貨幣需求
2.1預期收益
2.2風險
2.3流動性
§3貨幣總需求
§4均衡利率: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的樸素作用
4.1貨幣市場均衡
4.2利率和貨幣供給
4.3產出與利率
§5短期貨幣供給與匯率
5.1把貨幣、利率和匯率聯繫起來
5.2美國貨幣供給與美元/馬克匯率
5.3德國貨幣供給與美元/馬克匯率
§6長期貨幣、價格水平和匯率
6.1貨幣與貨幣價格
6.2貨幣供給變動的長期影響
6.3關於貨幣供給和價格水平的實證研究
6.4長期中的貨幣與匯率
§7通貨膨脹和匯率的動態變化
7.1短期價格剛性與長期價格靈活性
7.2永久性貨幣供給變動與匯率
7.3匯率超調
第15章長期價格水平和匯率
§1一價定律
§2購買力平價
2.1購買力平價和一價定律之間的關係
2.2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3建立在購買力平價之上的長期匯率模型
3.1貨幣分析法的基本表達式
3.2持續通貨膨脹、利率平價和購買力平價
3.3費雪效應
§4購買力平價與一價定律的經驗證明
§5如何解釋購買力平價出現的問題
5.1貿易壁壘和非貿易品
5.2非自由競爭
5.3不同國家價格水平計量方面的區別
5.4短期和長期購買力平價
§6超越購買力平價:長期匯率的一般模型
6.1實際匯率
6.2需求、供給和長期實際匯率
6.3長期均衡中的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
§7國際利差和實際匯率
§8實際利率平價

第16章短期產出和匯攣

§1開放經濟總需求的慶定因素
1.1消費需求的決定因素
1.2經常項目的決定因素
1.3實際匯率變動對經常項目的影響
1.4可支配收入的變動如何影響經常項目
§2總需求函式
2.1實際匯率和總需求
2.2實際收入和總需求
§3短期內的產出決定
§4短期產品市場均衡:DD曲線
4.1產出、匯率和產品市場均衡
4.2推導DD曲線
4.3使DD曲線移動的因素
§5短期資產市場均衡:AA曲線
5.1產出、匯率和資產市場均衡
5.2推導AA曲線
5.3使AA曲線移動的因素
§6開放經濟的短期均衡:DD曲線和AA曲線的結合
§7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暫時變動
7.1貨幣政策
7.2財政政策
7.3保持充分就業的政府政策
§8通貨膨脹偏向和政策制定中的其他問題
§9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永久性變動
9.1貨幣供給的永久性增加
9.2對永久性貨幣供給增加的調整
9.3永久性財政擴張
§10巨觀經濟政策與經常頂目
§11貿易流量的逐步調整和經常項目的動態分析
11.1J曲線
11.2匯率轉嫁和通貨膨脹
第17章固定匯率和外匯干預
§1為什麼研究固定匯率
§2中央銀行干預與貨幣供給
2.1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與貨幣供給
2.2外匯干預與貨幣供給
2.3沖銷操作
2.4國際收支與貨幣供給
§3中央銀行怎樣固定匯率
3.1固定匯率下的外匯市場均衡
3.2固定匯率下的貨幣市場均衡
3.3圖解分析
§4固定匯率下的穩定政策
4.1貨幣政策
4.2財政政策
4.3匯率變動
4.4財政政策的調整與匯率變動
§5國際收支危機和資本抽逃
§6有管理的浮動與沖銷干預
6.1資產完全替代和沖銷干預的無效性
6.2資產不完全替代情況下的外匯市場均衡
6.3資產不完全替代情況下的沖銷干預的影響
6.4沖銷干預發揮作用的證據
6.5干預的信號效應
§7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儲備貨幣
7.1儲備貨幣本位制的運行機制
7.2儲備貨幣發行國的非對稱地位
§8金本位制
8.1金本位制的內在機制
8.2金本位制下對稱的貨幣調整
8.3金本位制的優缺點
8.4金匯兌本位制
第4篇國際巨觀經濟政策
第18章國際貨幣體系:1870-1973年

§1開放經濟中的巨觀經濟政策目標
1.1內部平衡: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
1.2外部平衡:經常項目的最優水平
§2金本位制下的國際巨觀經濟政策(1870-1914年)
2.1金本位制的起源
2.2金本位制下的外部平衡
2.3物價-硬幣-流動機制
2.4金本位制下的"遊戲規則":神話與現實
2.5金本位制下的內部平衡
§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1918-1939年)
3.1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
3.2金本位制的短暫"恢復"
3.3世界經濟的崩潰
§4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4.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目的與結構
4.2可兌換性
§5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內外部平衡
5.1外部平衡含義的變化
5.2投機性資本流動與危機
§6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政策選擇
6.1保持內部平衡
6.2保持外部平衡
6.3支出-變動政策和支出-轉換政策
§7美國的外部平衡問題
§8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和間浮動匯率制轉軌
第19章巨觀經濟政策和浮動匯率制下的國際協調
§1支持浮動匯率制的觀點
1.1貨幣政策自主性
1.2對稱性
1.3匯率自動穩定器功能
§2反對浮動匯率制的觀點
2.1紀律性
2.2導致不穩定的投機行為和貨幣市場的動亂
2.3不利於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
2.4互不協調的經濟政策
2.5更大自主權的錯覺
§3浮動匯率制下巨觀經濟相互依存的兩國模型
§41973年以來的經驗
4.1貨幣政策自主性
4.2對稱性
4.3匯率的自動穩定器作用
4.4紀律性
4.5導致不穩定的投機
4.6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
4.7政策的協調
§5改革的方問
第20章最優貨幣區和歐洲的經驗
§1為什麼歐洲會採用相互固定匯率制
1.11969-1978年歐洲貨幣改革的原因
1.2從1979年到現在的歐洲貨幣體系
1.3德國在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及歐洲貨幣體系的信譽理論
1.4德國在貨幣體系中占統治地位所帶來的問題
1.5歐盟"1992計畫"
§2最優貨幣區理論
2.1經濟一體化和固定匯率區的利益:GG曲線
2.2經濟一體化和固定匯率區的成本:LL曲線
2.3加入貨幣區決策:把GG曲線和LL曲線結合起來
2.4什麼是最優貨幣區
§3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
第21章全球資本市場:運行和政策問題
§1國際資本市場和貿易收益
1.1三種貿易收益
1.2風險規避
1.3作為國際資產貿易動機的資產組合多樣化
1.4國際資產的種類:債務與權益的比較
§2國際銀行業和國際資本市場
2.1世界資本市場的結構
2.2離岸銀行業和離岸貨幣貿易
§3歐洲美元和真他歐洲貨幣
3.1歐洲貨幣市場有多大
3.2歐洲貨幣是如何被創造的
3.3歐洲貨幣貿易的增長
3.4管制不對稱的重要性
3.5歐洲貨幣和巨觀經濟的穩定性
§4對國際銀行業的管制
4.1銀行倒閉問題
4.2管制國際銀行業的困難
4.3國際管制的協調
§5國際資本市場的表現如何
5.1國際資產組合多樣化的程度
5.2跨時貿易的規模
5.3國內利率與離岸利率的差別
5.4外匯市場的效率
第22章開發中國家:債務、穩定和改革
§1世界經濟中的收入與財富
§2開發中國家的巨觀經濟特徵
2.1欠發達的金融市場
2.2政府無所不在的作用
2.3通貨膨脹和政府預算
2.4釘住匯率、匯兌管制和不可兌換貨幣
2.5開發中國家的出口結構
§3開發中國家的借款和債務
3.1開發中國家借債的經濟學解釋
3.2其他形式的資本流入
3.3政府和公共擔保的借款
§4對開發中國家債務問題的歷史透視
4.11914年以前開發中國家的資本流入
4.2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及戰後的情況:1918-1972年
4.31973年後的借款:石油危機和浮動利率
§520世紀80年代開發中國家的債務危機
5.1危機的產生
5.2全球衰退中的開發中國家
5.3危機的開始
5.4對債務危機的處理
5.5重新開始的資本流入
§6開發中國家降低通貨膨脹的努力
6.120世紀70年代末拉丁美洲的匯率規劃
6.2拉丁美洲傳統和非傳統的經濟穩定措施
6.3帶有非傳統因素的穩定政策
6.4為什麼實行通貨膨脹穩定政策時會出現貨幣實際升值
6.5經驗和教訓
§7前景
第23章前井產主義國家的國際經濟問題
§11989年以前的東歐貿易
1.1共產主義下的經互會(CMEA)貿易
1.2蘇聯內部貿易的管理
1.3經互會國家間的貿易管理
§2東歐國家的調整問題
2.1經互會內部出口的減少
2.2國內需求的下降
2.3失業問題
§3財政和國際收支問題
3.1經濟轉型國家的債務、外國投資和經常項目
3.2資本抽逃和美元化
§4前景

數學附錄
第3章附錄 特定要素模型
§1要素價格、成本和要素需求
§2在特定要素模型中要素價格的確定
§3相對價格變化的影響
第4章附錄 要素比例模型
§1要素比例模型的基本等式
§2商品價格和要素價格
§3要素供給和產出
第5章附錄 貿易下的世界經濟
§1供給、需求和均衡
1.1世界均衡
1.2生產和收入
1.3收入、價格和效用
§2供給、需求和均衡的穩定性
§3供給變化和需求變化的影響
3.1比較靜態方法
§4經濟成長
§5轉移問題
§6關稅
第6章附錄 壟斷競爭模型
第21章附錄風險規避和國際資產組合的多樣化
§1最優資產組合的分析推導
§2最優資產組合的圖形推導
§3改變收益率的影響
索引
主要人名對照表

國際經濟學(第四版) 文章節選

在國際貿易中,個人和企業的動機及行為與在國內貿易中是相同的,因此國際經濟學也使用同其他經濟學分支一樣的基本分析方法。當一瓶西班牙產的葡萄酒出現在倫敦的某張餐桌上時,我們並不覺得這與一瓶加利福尼亞產的葡萄酒出現在紐約的餐桌上有什麼很大的不同,僅僅是後者比前者的運輸距離短一些而已。但國際經濟學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因為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涉及的是獨立國家。西班牙和英國都是主權國家,但加利福尼亞與紐約卻都在美國內部。如果英國政府制定配額來限制進口,西班牙向英國的出口就有可能被中斷;如果西班牙的比塞塔對英鎊的匯率下跌,那么英國的酒客們就有可能突然發現西班牙產的葡萄酒便宜了。但上述兩件事在美國內部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聯邦憲法禁止對州際貿易的限制,而且美國國內也只有一種貨幣。

可見,主權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所引發的種種問題構成了國際經濟學研究的主體。貫穿這一主體的是七大主題:貿易所得、貿易模式、貿易保護、國際收支平衡、匯率決定、國際間政策協調及國際資本市場。

1.1貿易所得

有一些國際貿易的好處是眾所周知的,例如,沒有人會建議挪威自己生產柑橘。但是,很多人對進口本國能生產的產品是否會帶來好處表示懷疑。美國人是否應該儘可能購買美國產的商品來保護美國工人的就業?而國際經濟學中或許稱得上最重要的觀點是:貿易能使雙方受益,即一國與其他國家互相銷售自己的產品和勞務通常總是對雙方都有利。能夠為雙方都帶來收益的國際貿易範圍遠比人們想像的要大得多。例如,很多美國商人擔心,如果日本的勞動生產率超過美國,以致美國沒有一個產業能與之競爭,日美貿易必然會損害美國經濟。美國勞工領袖也抱怨與不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貿易傷害了美國。這些國家的工業雖然不如美國發達,但是支付給勞工的工資卻較低,因此有時會對美國廠商造成衝擊。然而本書的第一個貿易模型(第2章)卻說明,即使一方在生產任何產品上都比另一方欠缺效率,只能以支付低工資來作為競爭手段,國際貿易仍然能給雙方帶來收益。其次,出口相對密集使用本國充裕資源的產品,進口相對密集使用本國稀缺資源的產品能使貿易雙方各得所需,共同獲利(第4章)。國際貿易還能促使各國在較小的產品範圍內進行專業化生產,從而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應(第6章)。另外,貿易所得不僅僅局限於有形產品。國際移民、國際信貸、勞務輸出和期貨貿易也都是互利性貿易的形式(第7章)。最後,各國通過將其資產多樣化來減少收入的波動性,如股票、債券等風險資產的國際交易,也能使各國獲得收益(第21章)。這些無形產品的貿易所帶來的收益就如同在二月份從拉丁美洲進口新鮮水果在多倫多的市場上上市的貿易所得一樣真實。

總的來說,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會從國際貿易中獲益。但是,國際貿易使得國家內部的某些特殊團體受損卻是極有可能的。換句話說,國際貿易會顯著影響收入分配。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貿易理論家們關心的問題。他們指出:

國際貿易會對那些只在與進口產品競爭的工業中使用的"特定"資源的所有者產生不良影響,因為這些資源沒法用於其他工業生產中(第3章)。

貿易還可以改變更大的一些利益集團之間的收入分配,諸如在工人和資本所有者之間(第4章)。

這些問題原來只是教室里的關注點,現在已成為現實世界裡的政策討論的熱點。因為儘管美國整個國家的財富在繼續增長,但那些非熟練工人的實際工資卻明顯地日益下降。許多評論家將之歸咎於國際貿易的大發展,特別是低工資國家製造品出口的迅速增長。怎樣評估這些論斷已成為國際經濟學家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也是第4章和第5章的主要議題。

  1.2貿易模式

經濟學家在確信他們的理論已足以解釋所觀察到的國際貿易現象以前,是無法胸有成竹地討論國際貿易的影響或對政府的貿易政策提出建議的。因此,解釋國際貿易的模式,即誰把什麼賣給了誰,是國際經濟學家的當務之急。

有些貿易模式是很容易理解的,例如,巴西出口咖啡是由於巴西的氣候適宜咖啡的生長,沙烏地阿拉伯出口石油則是因為沙特盛產石油。但是,許多貿易模式卻是極其費解的:為什麼日本出口汽車而美國出口飛機?

19世紀早期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了一個至今仍具有說服力的觀點:國家間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是影響貿易模式的重要因素(第2章)。但到了20世紀,又有人提出了新的見解。其中雖有爭議但最具影響力的觀點之一,是把資本、勞動力及土地等資源供應的相對充裕程度和生產各種產品時使用這些要素的相對密集程度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與貿易模式聯繫起來。這一理論我們會在第4章進行介紹。但是,不久前對這一理論的實證研究表明它並不如先前所想像的那樣有價值。而且在最近,一些國際經濟學家提出了更新的理論:國際貿易模式有時是由相當隨機的因素決定的。我們將在第6章介紹這些內容。

1.3貿易保護主義

如果說貿易所得是國際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理論概念的話,那么,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之間永無休止的鬥爭就是國際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政策主題。自從16世紀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國家以來,各國政府就一直擔心國際貿易會影響國內產業的繁榮。它們要么設定進口壁壘,將本國產業與外來競爭隔離開來;要么補貼出口,幫助本國產業參與世界競爭。國際經濟學有一個長久不變的任務:分析這些所謂的保護政策的影響。在大部分情況下,國際經濟學的分析會批評保護主義,並揭示自由貿易將帶來怎樣的利益。

美國近年的貿易趨勢(由圖1-1反映),造成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一直倡導在全世界實行自由貿易。隨著國際貿易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也隨著對外國競爭有可能降低至少某些美國工人工資的日益關注--這種傳統的自由貿易主張面臨著越來越強的壓力。其結果導致一幅混亂的政治畫面。一方面,美國積極參與了主要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諸如與加拿大和墨西哥(於1993年達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以及所謂的烏拉圭回合協定(一個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參與的協定,於1994年達成)。但另一方面,美國在與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的貿易爭端中變得越來越咄咄逼人。激進的貿易保護的政治陳述在兩黨的政客中日見普遍。

有關貿易保護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因此,本書將用大約四分之一的篇幅來探討這一課題。過去,國際經濟學家們已經建立起一個簡單有效的分析框架來測定政府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這個框架不僅能預測貿易政策的影響,還能進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並制定政府何時對經濟進行干預最為適宜的標準。我們將在第8章、第9章中介紹該框架,並運用它在第8章、第9章和以後的兩章中討論一系列政策問題。

在現實世界中,政府不一定依據經濟學家通過成本一收益分析所得的結果來行事。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分析沒有用處。國際經濟學的分析通過揭示誰將從政府行為(如進口配額和出口補貼)中受益而誰又將遭受損失來幫助人們明了國際貿易政策的政治內涵。這一分析的關鍵是說明了在貿易政策的制定中,國內的利益衝突比國家間的利益衝突會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第3章和第4章將說明國際貿易通常對國內的收入分配有很大的影響;第9章。第10章和第亞正章則將闡釋政策的制定並不都是以國家整體利益為尺度的,國內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通常是決定政府貿易政策的主要因素。

1.4國際收支平衡

1990年,日本和巴西都有巨額貿易順差,即兩國銷售給其他國家的商品多於它們進口的商品。日本有560億美元的驚人順差,遭到很多國家的抱怨,認為日本以犧牲它們的利益為代價而獲利。巴西有90億美元的順差(占該國國民收入的比重比日本大得多),卻引來巴西人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抱怨。一國出現貿易順差或逆差意味著什麼呢?為了理解貿易赤字等數字的含義,我們有必要把它們放在一國國際貿易的整體範圍內加以考慮。

一國同其他各個國家的交易記錄被稱為國際收支平衡表。解釋國際收支平衡表並分析它的重要性,是國際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它出現在國際經濟學研究的各個領域:討論國際資本流動(第7章);分析國際貿易和國民收入賬戶的關係(第12章)以及討論國際金融政策的各個方面(第16章到第22章)。像貿易保護問題一樣,國際收支平衡也是美國社會的中心話題。因為自1992年以來,美國一直存在著巨額貿易赤字。

  1.5匯率決定

在1985年2月,1美元在國際市場上能兌換260日元。而到1988年1月,1美元只值123日元。這一匯率變化的影響範圍遠遠超出了金融市場。1985年2月,日本製造業工人的平均工資以當時的匯率轉換成美元大約只有美國工人的一半。但3年後,日本的工資水平幾乎與美國持平。日本一方面喪失了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另一方面又受到了來自韓國、台灣這樣一些低成本對手的有力競爭。最初,日本製造商被迫大量裁員,致使失業率上升到5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隨後,它們開始在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進行大量投資來獲取生產設施。

國際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分支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分析中的各國有著不同的貨幣。雖然一種貨幣通常可以轉換成其他貨幣(在有的國家為非法行為),但如上述日元對美元匯率變動的例子所反映:貨幣的相對價格會隨時間而變化,而且有時變化劇烈。

由於歷史的原因,對匯率決定的研究仍是國際經濟學中相當新的一個部分。在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匯率不是由市場行情決定而是被政府人為固定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上主要貨幣的價值均與黃金成固定比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部分貨幣的價值則與美元形成固定的比值。在歐洲國家致力於創造一個歐洲固定匯率體系後,對固定匯率下的國際金融體系的分析成為一個尤為重要的課題。我們將在第17章、第18章中介紹固定匯率體系;第19章將分析固定匯率體系與浮動匯率體系的利弊,討論哪個體系更優;第20章將瀏覽歐洲貨幣體系。目前來看,不少世界上最重要的匯率仍在不斷波動,因此浮動匯率的作用仍位於國際經濟學研究的中心。第13章到第16章將著重介紹現代浮動匯率理論。

1.6國際間政策協調

主權國家構成國際經濟活動的主體,各國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經濟政策。不幸的是,在一個融於一體的世界經濟中,任何一國的經濟政策通常也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政策。例如,在1990年東西德統一之後,為了防止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德意志聯邦銀行提高了利率,其結果加速了西歐其他各國的經濟衰退。國家政策目標的不同經常使各國間發生利益衝突。即使一些國家的政策目標相似,如果政策協調失敗,也會因此而蒙受損失。國際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在沒有一個能指令各國行為的"世界政府"的情況下,在各國不同的貿易和金融政策之間如何建立起某種程度的協調和一致。

過去45年來,國際貿易政策一直遵循眾所周知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指導原則,由很多國家參與的國際貿易談判也一直在進行。我們在第9章將討論該體系產生、發展的原因,並且將看一看當前的國際貿易準則在世界經濟中能否或是否應該存在下去。

雖然各國在國際貿易政策的協調合作方面有著良好的傳統,但是國際巨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合作還是一個比較新的、不太確定的課題。僅在幾年之前,一些經濟學家才開始對巨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進行精確地、系統地闡述。儘管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對國際巨觀經濟政策合作的嘗試正在各種情況下越來越頻繁地進行著。我們將在第18章、第19章中回顧國際巨觀經濟合作的理論及其發展經驗。

1.7國際資本幣場

在70年代,一些已開發國家的銀行向比較貧窮的國家尤其是拉美國家的公司及政府借出了數百億美元。然而在1982年,墨西哥宣稱若沒有特別協定允許它推遲償還借款並借回部分利息的話,它將不能繼續償還債務。很快,巴西、阿根廷和許多更小的國家也陷入了同樣的境地。雖然通過銀行。政府和其他國家的共同努力,在1982年避免了一場世界金融危機,但直到1990年,不已開發國家的債務問題一直處於周期性的危機狀態。到了90年代初,當國際投資者再一次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包括一些曾出現過債務危機的所謂"新興市場"時,國際債務危機出乎意外地迅速消失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一問題的徹底解決:在1994年底,墨西哥經歷了第二次金融危機。這一事件至少在一段時間裡抑制了整個新興市場的迅速發展。這一急轉突變的歷史包含了許多經驗教訓,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須認識到國際資本市場日益增長的重要性。

在任何一個複雜的經濟中都存在著一個廣泛意義上的資本市場:通過一整套協定,個人和公司進行資金交換並保證在將來償還。6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重要性的日益提高是與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緊密相關的,而國際資本市場又與各國的國內資本市場緊密相聯。70年代,盛產石油的中東國家把它們的收入存放在倫敦及紐約的銀行里,這些銀行又轉手把錢借給亞洲及拉美的政府和公司。80年代,日本企業將它們從繁榮的出口中獲取的大量收入轉投到美國,包括在美國建立這些企業的分公司。

但國際資本市場又與國內資本市場有著顯著的差別。國際資本必須對付各國針對外來投資制定的法規;有時候,國際資本市場也為資本躲避國內市場的法規提供機會。自60年代以來,一些巨大的國際資本市場不斷出現,最引人注目的是倫敦歐洲美元市場。在該市場中,每天有幾十億美元被兌換,而這些美元的兌換根本不經過美國本土。

國際資本市場中也有一些特殊風險。其中之一是幣值波動:若美元對日元的比價突然下跌,那么購買美國債券的日本投資者的資產就會蒙受損失。1995年,許多人遭受了這種不幸。另一風險是國家違約:一個國家可能拒絕償還債務(也許是因為無力償還),而債權人卻無法用有效的辦法將這個國家帶上法庭。

國際資本市場不斷增長的重要性及其中出現的新問題必然要求人們比以往更多地關注它。本書將用兩章來探討其中的問題:一是全球資產市場的功能(第21章),二是開發中國家的國際債務問題(第22章)。

§2國際經濟學:貿易和金融

國際經濟學可以分成兩個次一級的研究領域: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分析主要集中於國際經濟中的實際交易,即經濟資源實體的流動;國際金融分析則集中於國際經濟的貨幣方面,也就是金融行為,如美元的購買等交易。歐美之間關於歐盟補貼農產品出口的衝突是國際貿易問題的一個實例;關於美元的匯率到底是應任其自由浮動,還是應該通過政府行為保持其穩定的爭論則是國際金融問題的一個例子。

在現實社會中,貿易和金融問題之間並沒有簡單的分界線。大部分國際貿易中必然包含金融行為。同時,如本章中已舉過的例子,很多金融事件對貿易有重大影響。儘管如此,對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進行適當區分還是很有必要的。本書的前半部將探討國際貿易問題:第一部分(第2章至第7章)詳細闡述國際貿易理論;第二部分(第8章至第11章)把貿易理論套用到對政府貿易政策的分析中。本書的後半部討論國際金融問題:第三部分(第12章至第17章)闡述國際金融理論;第四部分(第18章至第23章)討論這些理論在國際金融政策中的實際運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