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債務危機

國際債務危機

債務危機是指一國不能按時償付其國外債務,包括主權債和私人債務,表現為大量的公共或私人部門無法清償到期外債,一國被迫要求債務重新安排和國際援助。

具體表現

一、外債規模膨脹

如果把外債視為建設資金的一種來源,就需要確定一個適當的借入規模。因為資金積累主要靠本國的儲蓄來實現,外資只能起輔助作用;而且,過多地借債如果缺乏相應的國內資金及其他條件的配合,巨觀經濟效益就得不到應有的提高,進而可能因沉重的債務負擔而導致債務危機。現在國際上一般把償債率作為控制債務的標準。因為外債的償還歸根到底取決於一國的出口創匯能力,所以舉借外債的規模要受制於今後的償還能力,即擴大出口創匯能力。如果債務增長率持續高於出口增長率,就說明國際資本運動在使用及償還環節上存在著嚴重問題。理論上講,一國應把當年還本付息額對出口收入的比率控制在20%以下,超過此界限,借款國應予以高度重視。

二、表現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外債結構對債務的變化起著重要作用。外債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有:

(1)商業貸款比重過大。

商業貸款的期限一般較短,在經濟較好或各方一致看好經濟發展時,國際銀行就願意不斷地貸款,因此這些國家就可以不斷地通過借新債還舊債來“滾動”發展。但在經濟發展中一旦出現某些不穩定因素,如政府的財政赤字、巨額貿易逆差或政局不穩等使市場參與者失去信心,外匯儲備不足以償付到期外債時,匯率就必然大幅度下跌。這時,銀行到期再也不願貸新款了。為償還到期外債,本來短缺的外匯資金這時反而大規模流出,使危機爆發。

(2)外債幣種過於集中。如果一國外債集中於一兩種幣種,匯率風險就會變大,一旦該外幣升值,則外債就會增加,增加償還困難。

(3)期限結構不合理。如果短期外債比重過大,超過國際警戒線,或未合理安排償債期限,都會造成償債時間集中,若流動性不足以支付到期外債,就會爆發危機。

三、外債使用不當

借債規模與結構確定後,如何將其投入適當的部門並最大地發揮其使用效益,是償還債務的最終保證。從長期看,償債能力取決於一國的經濟成長率,短期內則取決於它的出口率。所以人們真正擔心的不是債務的規模,而是債務的生產能力和創匯能力。許多債務國在大量舉債後,沒有根據投資額、償債期限、項目創匯率以及巨觀經濟發展速度和目標等因素綜合考慮,制定出外債使用走向和償債戰略,不顧國家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的限制,盲目從事大工程建設。由於這類項目耗資金、工期長,短期內很難形成生產能力,創造出足夠的外匯,造成債務積累加速。同時,不僅外債用到項目上的資金效率低,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外債根本沒有流入到生產領域或用在資本貨物的進口方面,而是盲目過量地進口耐用消費品和奢侈品;這必然導致投資率的降低和償債能力的減弱。而不合理的消費需求又是儲蓄率降低的原因,使得內部積累能力跟不上資金的增長,進而促使外債的進一步增加。有些國家則是大量借入短期貸款在國內作長期投資,而投資的方向主要又都是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從而形成泡沫經濟,一旦泡沫破滅,危機也就來臨了。

四、對外債缺乏巨觀上的統一管理和控制

外債管理需要國家對外部債務和資產實行技術和體制方面的管理,提高國際借款的收益,減少外債的風險,使風險和收益達到最圓滿的結合。這種有效的管理是避免債務危機的關鍵所在。其管理的範圍相當廣泛,涉及到外債的借、用、還各個環節,需要政府各部門進行政策協調。如果對借用外債管理混亂,多頭舉債,無節制地引進外資,往往會使債務規模處於失控狀態和債務結構趨於非合理化,它妨礙了政府根據實際已經變化了的債務狀況對政策進行及時調整,而政府一旦發現政策偏離計畫目標過大時,償債困難往往已經形成。

五、外貿形勢惡化,出口收入銳減

由於出口創匯能力決定了一國的償債能力,一旦一國未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其出口收入就會大幅減少,經常項目逆差就會擴大,從而嚴重影響其還本付息能力。同時巨額的經常項目逆差進一步造成了對外資的依賴,一旦國際投資者對債務國經濟前景的信心大減,對其停止貸款或拒絕延期,債務危機就會爆發.債務危機嚴重干擾了國際經濟關係發展的正常秩序,是國際金融體系紊亂的一大隱患,尤其對危機爆發國的影響更是巨大,均會給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嚴重的後果。

影響

一、國內投資規模會大幅縮減

首先,為了還本付息的需要,債務國必須大幅度壓縮進口以獲得相當數量額的外貿盈餘。因此,為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所需的材料、技術和設備等的進口必然受到嚴重抑制,從而造成生產企業投資的萎縮,甚至正常的生產活動都難以維持。

其次,債務危機的爆發使債務國的國際資信大大降低,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渠道受阻,不僅難以借到條件優惠的借款,甚至連條件苛刻的貸款也不易借到。同時,國際投資者也會視危機爆發國為高風險地,減少對該國的直接投資。外部資金流入的減少,使債務國無法籌措到充足的建設資金。

第三,危機爆發後國內資金的持有者對國內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也會紛紛抽回國內投資,這不僅加重了國家的債務負擔,也使國內投資資金減少,無法維持促進經濟發展應有的投資規模。

二、通貨膨脹會加劇

債務危機爆發後,流入債務國的資金大量減少,而為償債流出的資金卻越來越多。資金的流出,實際上就是貨物的流出,因為債務國的償債資金主要是依靠擴大出口和壓縮進口來實現的。由於投資的縮減,企業的生產能力也受到影響,產品難以同時滿足國內需求與出口的需要。為還本付息,國家將出口置於國內需求之上。另一方面,進口商品中一些基本消費晶也大幅減少。當國內市場的貨物供應量減少到不能滿足基本要求,以至發生供應危機時,通貨膨脹就不可避免。此外,在資金巨額淨流出、頭寸短缺的情況下,債務國政府往往還會採取擴大國內公債發行規模和提高銀行儲蓄利率等辦法來籌措資金。但籌措到的資金相當大一部分是被政府用於從民間購買外幣償還外債,必然造成國內市場貨幣流通量增多。由於這部分資金較少用於投資,不具有保值更無增值的效應。這樣,在公債到期償還或儲戶提款時,國家銀行實際並無能力償還,於是不得不更多地發行利率更高、期限更短的新債券,並擴大貨幣發行量,在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不可避免。

三、經濟成長會減慢或停滯

為制止資金外流,控制通貨膨脹,政府會大幅提高利率,使銀根進一步收緊,而為償債需兌換大量的外匯,又使得本幣大幅貶值,企業的進口成本急劇升高。資金的缺乏及生產成本的上升,使企業的正常生產活動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破產、倒閉。投資下降,進口減少,雖然有助於消除經濟缺口,但生產的下降勢必影響出口的增長。出口若不能加速增長,就無法創造足夠的外匯償還外債,國家的債務負擔也就難以減輕。這些都使國家經濟成長放慢,甚至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倒退。例如,80年代拉丁美洲爆發債務危機後,其經濟基本上在原地踏步。整個80年代,拉丁美洲國內生產總值累積增長12.4%,而人均增長-9.6%。此次亞洲金融危機中深受外債危機困撓的泰國、印度尼西亞與韓國的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值分別為-5.5%、-14%與-2%。

四、社會後果嚴重

隨著經濟衰退的發生,大批工廠、企業倒閉或停工停產,致使失業人口劇增。在高通貨膨脹情況下,職工的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工資購買力不斷下降,對低收入勞動者來說,更是入不敷出。失業率的上升和實際工資的下降使債務國人民日益貧困化,窮人隊伍越來越龐大。另一方面,因償債實行緊縮政策,債務國在公共社會事業發展上的投資經費會越來越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會日趨惡化。因此,人民的不滿情緒日增,他們反對政府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反對解僱工人,要求提高工資。而政府在債權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的壓力下,又不得不實行緊縮政策。在此情況下,會導致民眾用遊行示威甚至暴力的方式表示對現狀的極度不滿,從而導致政局不穩和社會動亂。

五、對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

債務危機的產生對國際金融體系運作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債權國與債務國同處於一個金融體系之中,一方遭難,勢必會牽連另一方。債權人若不及時向債務國提供援助,就會引起國際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混亂,從而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其次,對於那些將巨額貸款集中在少數債務國身上的債權銀行來說,一旦債務國倒帳,必然使其遭受嚴重損失,甚至破產;第三,債務危機使債務國國內局勢急劇動盪,也會從經濟上甚至政治上對債權國產生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不得不參與債務危機的解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