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之死》

《國學大師之死》

《國學大師之死》是同道編著的傳記類作品,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在2006年11月1日出版。“國學”成了眼下的熱門辭彙,從中我們看到了國學復興的曙光。作者選擇了13位國學大師,通過對他們死亡情形及其死後哀榮的再現,作者還以通俗的語言勾勒了這些大師的國學成就,並將之與歷史、社會狀況相結合,展現他們在時代大變局中所作出的人生選擇,刻畫了十三個不一樣的人生歷程。對這些國學大師人生歷程的回顧,並不是我們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希望從這些國學大師的死,呼喚國學的復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封面封面

本書從十三位國學大師之死(死亡時間、死亡原因、時代背景、臨終遺願、死後哀榮等)為出發點,全面梳理了近代中國各個歷史轉折點以及百年中國的命運沉浮,全面解讀了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國學大師們的文化價值觀與現實社會的激烈衝突,以及他們在時代變局中所作出的歷史抉擇。回顧十三位國學大師波瀾起伏的一生,我們發現,他們的命運與近代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在經歷各個歷史轉折點、時代大變革時,他們始終堅定地履行著自己的人生使命,並在國學成就上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作者介紹

同道,《國學大師之死》作者,當代出版社責任編輯。本書認為,“傳統文化”的說法失之寬泛,而文字學、經學、史學的說法又過於學術化,不能兼顧社會各階層的知識水平。本書在這兩種觀點的基礎上提出:“國學”是一種以文字學、經學、史學等學術知識為載體,以知識階層的思想觀念為代表的社會主流價值觀體系。

書籍目錄

前言:“國學”復興大趨勢
康有為:新中國史第一章
七竅流血,猝死青島
誰毒死了康有為
死後因“國學大師”而遭罪
王國維:與千年舊學共命運
自沉昆明湖
喧囂身後事
辜鴻銘:一個“洋”人的同學夢
寂寂而終,兩女為尼
來自馬來亞的“香蕉人”
“嚴復、林紓皆可殺”
“以一個中國人的名義”
被國人視為異族
梁啓超:半個世紀的精神導師
改變一生的對話
內心深處的革命火種
都是西醫惹的禍
軼事
章太炎:雙峰並峙,政學同歸
魯迅:寸鐵取“敵”,別立新宗
假如沒有蔡元培
胡適:近代學術思想的樞紐
陳寅恪:一代史家,三世風流
顧頡剛:桀驁與卑柔
梁瀨溟:接續三百年儒學
鐵穆:最後的國學
三部哲學史與馮友蘭的一生

文摘

蔡元培蔡元培

蔡元培的地位來自於他的成就,而他一生中最值得稱道的成就是作為北大校長而獲得的。即使在今天,只要談起教育改革,言必稱蔡。從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短短5年間,北大走馬燈似地換了四任校長:嚴復、章士釗、何燏時、胡仁源。他們都是民國文化教育界鼎鼎有名的精英人物,儘管使盡了十八般武藝,可就是當不好這樣一個脫胎於舊體制的大學的校長,難有作為。
歷史的重任交到了蔡元培的手上。當時北大的名聲不好,是著名的“官僚養成所”。在當時的北大,學生無意學習,老師無心教學。蔡元培深知,要改變學風,需從整頓教師入手。學生不喜歡聽課、不愛好學術,教師自然難辭其咎。蔡先是三顧茅廬,請來《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當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隨之遷至北京,之後又聘胡適為北大文科教授兼文科研究所哲學門主任,這兩人後來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後來又相繼聘請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等新派人物到北大執教。同時還留聘、新聘了一批學術造詣深厚而思想保守的教授,如辜鴻銘、劉師培、黃侃、崔適等,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了北大的保守派營壘。此外,還有章士釗、李四光、梁漱溟等等。這些閃耀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化上空的巨星們,齊集北大。經此變化。一時北大人才濟濟,學校面貌為之一新。據1918年初的統計,當時北大教員平均年齡僅三十多歲,而這時北大本科學生的平均年齡為24歲,這樣的年齡正是思想最為活躍的階段,其中不乏後來成為一代名家的傅斯年、羅家倫、顧頡剛、馮友蘭等。正是有了這批教授與學生,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火才能熊熊燃燒;正是這批教授和學生,日後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脊樑。而將這些人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正是蔡元培所獨有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假如沒有蔡元培)

讀後感

書名中的“死”,就具有了兩層含義:
一、通過對13位國學大師死亡情形的再現(死亡時間、死亡原因、時代背景、臨終遺願、死後哀榮),解讀其文化價值觀與現實社會的激烈衝突,展示其在時代變局中所作出的歷史抉擇,由此使大家看到13個不一樣的人生命運;
二、正是從文化價值觀傳承的角度講,"國學大師之死",象徵著"國學"的衰亡,抑或說,在民國一代學人手中,"國學"的價值內涵發生了大斷裂。極端而言,已成為一門"絕學",或曰"絕唱"。也就是說作者將對國學的關注放到了社會和歷史中,並不是簡單地關注國學是什麼,而是將目光放到了中國的百年變革中,轉移到了國學失落過程的找尋上,追尋國學為何會失落。在這13位國學大師身上,我們看到了國學逐漸走向失落的過程。這13位國學大師從出生最早的康有為(生於1858)到逝世最晚的馮友蘭(1990年去世),時間跨越了142年。這142年,正是中國大變革時期,中國正經歷著從天朝上國的迷夢破滅,經歷著從救亡、強國、富民到和平崛起的歷史。這段歷史是中國打開國門看世界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前所未有衝擊的過程。(尋找國學的失落之旅——讀《國學大師之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