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蔣昕捷,男,江蘇南京籍。2001年高考憑古白話文《赤兔之死》獲得滿分,隨後被南京師範大學錄取,就讀廣播電視新聞系。2005年7月畢業後,進入中國青年報工作,從事3年教育新聞報導,現為冰點特稿部記者。在報社網站裡,他的個人介紹寫道:學的是廣播電視新聞,乾的文字記者的活兒,希望能用筆去代替攝像機還原現場,帶給讀者最真實的故事和聲音。2010年3月,因文章“圍剿地溝油”和“是什麼讓揭開地溝油‘蓋子’的教授改口”的調查報導轟動全國。
他與高考滿分作文
在2001年7月中旬的閱卷過程中,評卷老師發現了一篇題為“赤兔之死”的通篇古白話作文。作者以熟諳的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突現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並抒寫了人生當擇善而從、唯誠信是瞻的志向,立意深遠。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通篇遣用純熟的古白話文,明白曉暢,文辨飛揚,老到的語言功夫使眾多考生無法望其項背,令閱卷老師也讚嘆不已,一致打出了滿分。
滿分作文的誕生
01年的那個夏天,接到卷子時,南京13中理科班的蔣昕捷習慣性地先瞄了一眼作文題。這是一道以誠信為話題的作文,並沒有讓他產生特別的感覺。於是先做前面的,其中的閱讀理解是道圖文題,上面畫了匹很大的馬,下面的文字提到了赤兔馬,蔣的心裡“咯噔”一下,“有了”。
接下來的故事順理成章:5歲就迷上袁闊成講的《三國演義》,國小就讀過很多遍《三國演義》,連打遊戲都喜歡“三國”題材的蔣昕捷,早就琢磨過赤兔馬的下落,他根據赤兔馬先後跟隨呂布、關羽,後病死在馬忠之手的情節,杜撰了赤兔馬為忠義誠信的關羽殉主的故事。這就是名震中學教育界的江蘇省首篇滿分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的誕生過程。
四五十分鐘的答卷過程行雲流水,惟一不大習慣的,是連監考老師也不時好奇地走過來看一下。“作文還沒寫完,我就知道自己肯定能拿高分了。”雖然古白話文談不上標準,還把年份搞錯了,但這些瑕疵顯然並未沖淡給閱卷老師帶來的驚喜。
既然給了58分,索性就打滿分吧
“語言非常老練,辭彙也很豐富,本來給的58分,後來何老師(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說,既然已經58分了,離滿分只有2分了,沒有別的大的毛病啊,索性給滿分。”參加2001年高考閱卷的金陵中學語文教師喻旭初回憶。《赤兔之死》令閱卷專家拍案叫絕,蔣昕捷也成為各方的爭搶對象。有出版社找上門來,要他把以前的作文整理一下出本書,蔣昕捷委婉地拒絕了。時任南師大招生負責人、副書記呂炳壽介紹,蔣昕捷的本一一志願填報了南師大計算機系,但是他的高考成績只有527分達不到江蘇省理科本一的最低省控線。本著愛才之心,南師大決定破格錄取--他選擇了更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廣播與電視新聞專業。
淵源
上世紀八十年代,江蘇南京,當時在茶餘飯後打開收音機收聽評書是不少人的愛好。蔣昕捷的外公是南京廣播電台《廣播書場》的忠實聽眾。受外公的影響,幼小的他便與評書結緣,每到固定時間就坐在收音機前和外公一起享受評書的世界。聽書的過程很過癮。精彩絕倫的武俠故事,形象各異的人物,令人浮想聯翩。蔣昕捷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聽評書的情景,“第一次聽評書是在外公家。我那年大概四、五歲吧,我還記得是袁闊成說的《三國演義》,那一回書是青梅煮酒論英雄。”袁闊成老師恐怕沒有想到,他對《三國演義》的精彩演繹竟然為一個只有4歲的孩子打開了一扇神奇的求知大門。後來聽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蔣昕捷對古代經典文化的渴求了。“上國小以後我特地找過《三國演義》的原文來讀,把“論英雄”那段背了下來。‘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因為喜歡,這種背是不費腦子的,比背單詞容易得多。”蔣昕捷告訴《教育》旬刊記者,此後的閱讀更讓他體會到了經典文化的魅力。
興趣的確是最好的老師。當蔣昕捷通過評書對《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故事熟了以後,自然就很想看看關於這方面的書籍。他笑言,那時的他有一種迫不及待要讀書的欲望。他的一個堂兄為他的閱讀興趣提供了條件。堂兄家裡有很多書,尤其是古典文學名著。用如饑似渴來形容那時的蔣昕捷一點也不為過。他陸續讀完了《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四大名著。裡面的一些經典描述令他痴迷,至今他還記憶猶新。像《水滸傳》108將的綽號、座次,《隋唐演義》中那些好漢各個擅長什麼兵器等都他都瞭然於心、津津樂道。蔣昕捷的父母比較支持他的閱讀。“我識字比較早。學前班的時候,父母就開始買一些書給我看,我讀的第一本書好像叫《傑克和豆蔓》,加注漢語拼音的。後來還有連環畫和故事書什麼的,”蔣昕捷回憶道,從一開始父母、老師就為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提供了條件。當父母發現蔣昕捷的興趣還是在古代的故事和民間傳說上,就有意識地給他選擇這樣的書籍。
蔣昕捷的網名叫“談笑間”,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蔣昕捷告訴記者,幼時的閱讀讓他很崇尚東方式的英雄。當說起眼下很多地方熱炒的“國學班”時,他認為,國學教育重在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進一步探索的可能。讀詩誦典、觀古道、訪書院、聽講座……國學的教育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不必墨守成規。重在對學生興趣的引導。大量閱讀經典文學不啻為一種好的方法。蔣昕捷從5歲開始讀《西遊記》。他認為四大名著中,《西遊記》最熱鬧,人物也很有魅力,孫悟空是一個相當富有智慧的角色,他在取經路上各種智斗鬼怪的故事。能吸引小孩子。又不像《三國演義》、《水滸傳》的人物結局那么悲情,所以適合小孩的啟蒙閱讀。對蔣昕捷來說,閱讀經典的感覺很過癮,而且為他以後的閱讀掃除了障礙。“當時有一種迫切閱讀的感覺,小時候就感覺書中的人物各個都很鮮活,躍然紙上,很多描述都很獨特,記得看《西遊記》,文中描述玉皇大帝,他的名字很長,是這樣寫的‘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因為那時對這類文字很有興趣,所以我很容易就記住了。”小時候這方面大量的閱讀,為日後的閱讀打下了基礎。從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國小的圖書室到南京師範大學的圖書館,蔣昕捷對古典文學的閱讀的愛好一直沒有間斷過。他沉浸在文字的魅力中。在他看來,感受經典文學的魅力是漸進式的。小時候看《傳奇故事》,它把《世說新語》用一種故事的形式講了出來,當時這樣的兒童讀物很適合發展興趣。有了這方面的興趣後,後來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讀一些這方面的書。
國中時的蔣昕捷開始了《論語》、《莊子》等書籍的廣泛閱讀,“《莊子》的第一篇很吸引我,《隋唐演義》、《世說新語》等都是我上了高中後才開始大量閱讀的。後來也和別人討論這方面的話題。可以說對這方面的閱讀開始深入了” 蔣昕捷認為國學營養的吸收是漸入式的。總是要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這是《紅樓夢》里的“護官符”,國小時候蔣昕捷就被吸引,並且因它的朗朗上口,很早就背了下來。“事實上我到高中才真正去讀《紅樓夢》,也才感覺真正讀懂其中的意思。但是感知大師的文字魅力應該是從小時候就開始了吧。”
雖然蔣昕捷國中特別是高中學的是理科,這類興趣自然被約束了一些,但是他表示自己關於這方面的閱讀從未停止過。如果把國學中的經典文學比作一粒種子,那么從幼年的啟蒙到後來的發展,蔣昕捷的成長也是在逐漸吸收營養的過程。後來那篇《赤兔之死》的“新鮮出爐”也就不足為奇了。在蔣昕捷看來,國學教育無疑是應該的。但是在普及國學的過程中,切不可急功近利。《三字經》、《千字文》、《論語》讓學生早一點接觸是好的,但是理解卻是逐漸的過程。我們小時候朗朗上口的《詠鵝》《靜夜思》等也是日後才領略它的美。“國學和練鋼琴是相通的,孩子都是從小練,從小要把基本功打好。”很多時候,文化之於我們就是一種影響。當記者和蔣昕捷交談時,發現說起古文學,說起一些經典的描述,他還是頗有興致的。他告訴記者隨著年齡增長,對古典文學的理解也會有所變化的。他打三國遊戲,早期喜歡用劉備,現在願意用曹操。
閱讀古文學經典無疑能開闊了人的思路。蔣昕捷認為閱讀是一種自我發現的過程。現在回頭看,那時的古典文學閱讀,對他日後的成長產生了很深的影響。現在在媒體做記者。當他想表達一種觀點時,總是試圖通過一個個故事把想說的話講給讀者。而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他力求精彩。讓人們通過讀這樣的故事而有所感悟。
古文一直有它自己的溫度,明晰輕快。當我們談到如今的網路文學時,身為媒體人的他認為,現在的網路給了人們更便捷的方式去閱讀經典。有了更多接觸國學的可能。網路文學和古典文學是一脈相承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但是底蘊很重要。也就是從小打好基礎很重要。
後續
江蘇考生蔣昕捷的高考滿分作文《赤免之死》無可否認地贏得一片喝彩,以之而引發的是中學生廣泛地捧讀古典文學名著的熱潮,一些高等學府也將《大學》、《中庸》、《論語》等古典名著列入了學生的必修課程。似可這樣說,古典文學基礎的好壞,決定了語文功底的好壞,《赤兔之死》雄辯地說明了這一點。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語言文化有了很大的變革,主要是白話文的發展,更多的西方的語言文化充斥進來,對這種變革可以說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但是,這並不等於就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否定。多少年來,由於認識和重視的虛化,青年一代越來越多地喪失了對古典文學的濃厚興趣。我們說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文化,不等於說排斥中國的古典文學,從《赤兔之死》可以看出蔣昕捷等青少年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及追求。儘管有人說這樣會導致中國文化的倒退,但我們卻分明能夠看出,一般的中學生是很難達到這一水平的,我們期待著廣大中學生加強對中國古典文學營養的汲取和吸收,也期望中學語文教育在這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
當年作文命題
閱讀下面一則寓言,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個年青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涌,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渡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捨不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裡。
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麼呢?請以“誠信”為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你的經歷、體驗、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編寫故事、寓言,等等。所寫內容必須在“誠信”的範圍之內。(注意)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蔣昕捷的《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
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後,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於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作《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深知君念關將軍之恩,欲從之於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於西涼,後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後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當不負君之志也。"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後吾歸於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雲,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後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於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敢不以死相報乎?”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苟活於世間?”言罷,伏地而亡。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後奏於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雲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後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並赤兔馬厚葬。
他與地溝油事件
2010年3月,已是《中國青年報》記者的蔣昕捷再次成為輿論焦點。一則關於地溝油流入餐飲行業的調查報導,讓很多中國人下意識地改變了餐桌上的飲食習慣。
2010年3月17日,蔣昕捷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圍剿地溝油》一文,文中這樣寫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城市的下水道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地方。他們每天從那裡撈取大量暗淡渾濁、略呈紅色的膏狀物,僅僅經過一夜的過濾、加熱、沉澱、分離,就能讓這些散發著惡臭的垃圾變身為清亮的“食用油”,最終通過低價銷售,重返人們的餐桌。這種被稱作“地溝油”的三無產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卻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許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質。 “你一定也吃過地溝油。”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面對中國青年報記者這樣說。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據他估計,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300萬噸。而中國人一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也就是說,按照比例,你吃10頓飯,可能有1頓碰上的就是地溝油。
而在報導見報第二天,何東平教授就召開新聞發布會,否認自己曾提及“全國每年有200萬噸到300萬噸地溝油回流餐桌”。2010年3月24日,蔣昕捷在《是什麼讓揭開地溝油“蓋子”的教授改口》一文中,對此事件進行了更為深刻的思考,“討論地溝油科學檢測的難題和解決地溝油問題的出路,本無意於渲染地溝油的總量和毒性。一篇科普報導得到如此關注,皆因其背後存在著廣泛的民意基礎,即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看看這一周以來各地媒體的報導吧:在西安,正在熬煉廢棄油的連鎖火鍋店被突擊檢查的藥監部門現場查獲;在濟南,電視台記者跟拍到不法商販打撈地溝油的畫面;在深圳,荔枝林里隱匿的無證養豬場還在偷煉販賣潲水油;在武漢,地溝油的回收和販賣已形成一條完備的產業鏈,大酒店每年以數萬元出賣收購權……這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實難道還不夠有力,還需要在那個冰冷的數字上糾纏嗎?”
同一天,央視《新聞1+1》播出專題節目《地溝油:依然在“地下”?》,以下為部分節目實錄:
解說:
“圍剿地溝油”,就在一周前,《中國青年報》的報導表露了一個驚人的數據,那就是我們每年有200萬到300萬噸地溝油溜回餐桌。
這份報告採訪的是武漢產業學院教授何東平,由於何教授的另一身份是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工作組組長,因此,該報導立即引發各界強烈關注。然而戲劇性的是,報導出來兩天后,何東平教授否認了這一說法。
何東平(武漢產業學院教授):
它加工以後吃肯定死不了,它不像三聚氰胺可以致人死地,但是從道德倫理上讓人受不了。
解說:
3月19日,何東平召開新聞發布會,建議政府相關部分加緊規範廢棄油脂收集工作。在這個新聞發布會上,他否認了此前說過的數據。那么,從報導見報到新聞發布會改口,短短的兩天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蔣昕捷(《中國青年報》記者):
(他說)一天之內有50多家媒體給他打電話,包括境外的,然後各級領導各部分也給他打電話,他說他壓力很大,他說他壓力主要在這個數字上。
解說:
二、三百萬噸的確是個觸目驚心的數字,然而這么多的電話中是哪些給了他很大的壓力呢?何東平教授的改口是出於科學嚴謹的考慮,還是源於這些電話中的壓力,我們尚無法得知。只是,何教授的這一改口是否就真能平息幾天來的軒然大波呢?
蔣昕捷:
這篇報導本身探討的是地溝油檢測的困難,由於我們這個版面就是科學探索版面,一向是發科普報導的,所以沒想到這一次。
解說:
一篇科普報導究竟觸動了現實中誰的神經?對比3月17日的報導和3月19日的新聞發布會,最主要的變化有兩處:一是何東平說,自己並沒有對全國的地溝油狀況進行過調整,也沒有說過有300萬噸地溝油回流餐桌;二就是原先的地溝油中的黃麴黴素毒性百倍於砒霜的說法也是失當的,他也沒有取得地溝油進進餐桌的有效的證據。
蔣昕捷:
採訪的時候,我問的第一句話就是地溝油的規模有多少,當時何教授就說200萬到300萬噸。
解說:
事實上,就在今年《北京科技報》的報導“餐館‘地溝油’”黑幕中,何教授也曾對《北京科技報》的記者說,2009年上半年,全國各地返回餐桌的地溝油大約有200萬噸。即使在何教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他也提到,據統計,我國每年消耗油脂中的15%,約330萬噸成為廢棄油脂。
蔣昕捷:
廢棄油脂當中有多少被回收利用,比如說做生物柴油,或者做化肥,或者做肥皂、化工產品,還有多少做地溝油?我覺得做地溝油的這個比例你找不到,但是有多少正規利用,由於這個是可以統計的。我最近看到安徽合肥的媒體就做了一個調研,他們就找正規回收的廠,看每年回收的規模,發現他們不足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二的廢棄油脂可能往向不明,不知道它做了什麼。
解說:
就在爭議聲中,一周以來,全國各地紛紛突擊圍剿地溝油。國家食藥監管局也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嚴防地溝油流進餐飲業。事實上,公眾最為關注的不僅僅是地溝油的總量和毒性,而是為什麼這么多年,地溝油如此無法見光,但卻就是無法杜盡?這次的圍剿過後,地溝油會不會又像三聚氰胺一樣捲土重來呢?這個綿延多年的頑疾究竟該如何徹底根治?
主持人(董倩):
岩松,你怎么看這個現象?一方面媒體說了,言之嘖嘖你就是這么說的;另外一方面,教授改口了,他說我沒有這么說過,你怎么做這個判定,誰說的是真的?
白岩松(評論員):
我也留意到,當這個教授改口之後有很多人在譴責教授,說怎么能作為一個科學家,不堅守自己心中你認定的一些科學數據等等。
但是換一個角度想,我覺得非常可以理解,由於什麼呢?正義在大家那兒,但是實實在在的壓力卻在人家本人這。記者也說了,由於他給記者打過電話,接了50多個電話,這還是報導剛出來,然後各級領導給他打電話,這種壓力具體在那。實在在我們這兒感到很憤慨或者怎么樣的時候,我們沒有感受到這種壓力,這是第一個。
第二,公理在遠方,但是威脅可能就在自己的近旁。從這個角度,作為一個個體來說,我覺得教授權衡了一番之後,可以理解他的這種做法。
主持人:
你指出的威脅是什麼威脅?
白岩松:
包括他會感受到,你比如說媒體的這種採訪可能會放大,他會很擔心自己作為相應的課題組的組長,包括自己作為一個著名教授等等這方面的這種因素。
另外,也接到了很多很多各種各樣的電話,你覺得我們很多領導給他打電話會談什麼呢,“非常好,你說得很好?”。
主持人:
但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究竟他的身份是個學者,學者可以用輕易兩天的時間,就把以前自己做了多年的推論和結論給推翻掉,這意味著什麼呢?
白岩松:
我覺得這裡實在是最值得我們今天往探討一下,在這個轉變的過程當中,為什麼?首先,他的確也有改口的必要。為什麼呢?由於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用的也是“據估計大約是200萬到300萬噸”。而且這本身中間的空當就很大,中間有100萬噸的空當。那么,假如接到反過來的質疑,請問你給我拿出證據來,來說明是不是就是200萬到300萬噸,我相信他拿不出來。
主持人:
假如我是教授的話,我就會問他,既然你質疑我的話,說我的數字不對,那你告訴我正確的數字是多少。
白岩松:
是。這就是我們現在,不管是記者,包括相關的這種專家學者,在積累了大量的採訪,或者說相應的這種科學數據,然後進行相關推論的時候,社會上應該引起這樣一種關注,而不是反的。什麼樣的一種關注呢?不能質疑質疑者,由於的確,假如質疑質疑者的話,質疑者他不是,第一,記者他不是公檢法,他很難獲取全部的資訊,把握大量的證據。作為科學家,他不是一個全國部分的領導者,他只能做武漢,或者說局部地區,並且根據一些數字來進行推論。
我在想這樣的話,管地溝油的時候不太認真、不太較真,但是在質疑教授的時候是盡對認真、盡對較真的,而在盡對認真和盡對較真眼前的時候,教授所談的這個話語是有題目。我覺得社會應該形成一種不能質疑質疑者,而是應該反過來,拿出證據證實他是錯的,或者說他是對的。假如你以為他是錯誤的、有題目,請你拿出證據來說他是錯的,我覺得這不就形成了一種社會良性的互動嗎?
尤其請留意,記者和學者假如質疑的題目是涉及到公共利益,健康、安全等等因素的時候,更不能反過來質疑質疑者的這種數據。他的確拿不出一個正確的(數據),假如要質疑他,一質疑他就得改口,由於的確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科學性。
主持人:
由於教授質疑的是到餐桌上,跟我們每一個人吃的東西相關的東西,這叫“民以食為天”。按說不管他提出是一個多么站不住腳的數字,我們都應該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白岩松:
所以這時候我就覺得,我們沒必要往追究教授的這種改口。有他個人各種各樣的因素,剛才我們也談了,既有他自身的這種壓力,假如回到科學本身的話,的確還不是那么百分之百地無懈可擊。
從政府相關部分的角度來說,在這篇報導以及相關的數字出來,不管說改沒改口。但是行動也出來了,你比如說要求各地都在進行這種監視,包括歡迎民眾的舉報等等。
另外,已經揭開了這個蓋子,全社會會往關注這個題目。我看了一下,全國很多的媒體,不斷東南西北,也都在關注這一個話題。我覺得這形成了一種良性的轉向,我們該感謝這個教授,也該感謝有關部分這種快速的行動。同時也會往思考一個題目,比如說有一個副教授說,我們說不管200萬還是300萬噸,有這樣一個數字是明確地擺在這裡的,我們每年進口的食用油和自己銷售出往的食用油總量,比市場上用的食用油總量是要少很多的。多出來的這幾百噸油請問是哪兒出來的?我覺得這裡沒有涉及到“1、2、3、4”的數字,但是它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嚴重的警告,我覺得我們應該往仔細地思考和監視,多出來的這幾百萬噸油哪兒來的。
針對“地溝油”問題,2010年3月1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環節的緊急通知》(食藥監辦食〔2010〕25號)。《緊急通知》指出:近日,有媒體報導不法分子加工“地溝油”。為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環節,切實保護消費者飲食安全,請迅速組織對餐飲服務單位採購和使用食用油脂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嚴查餐飲服務單位進貨查驗記錄及索證索票制度落實情況。同時,要高度重視民眾投訴舉報,及時對舉報線索進行核實,如發現餐飲服務單位採購的食用油脂來源不明,或者採購和使用“地溝油”的,應監督餐飲服務單位立即停止使用並銷毀,同時依法嚴肅查處,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緊急通知》還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務於4月底前將監督檢查情況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監管司。
隨後,為了規範餐飲業和食品市場,衛生部《餐飲服務許可管理辦法》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將於5月1日起正式施行,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製作加工食品的最高可處10萬元罰款。 5月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發布《關於組織開展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環資1020號),決定組織開展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
打擊地溝油,各個部門已經開始行動。而在此事件上,蔣昕捷選取與民生密切有關的文題,挖掘其中黑幕,進行理性思考,向我們展示了他的良心和求實精神等作為一名優秀記者所應具備的素質。所作報導引起了人民和政府部門的普遍關注,為政府更好地制定政策提供了現實依據。事後,有人評論:這是我見過的最有出息,最有社會責任感的高考滿分作文獲得者。蔣昕捷不是過眼雲煙的又一個應試勝者,他,讓優秀成為了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