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支隊》

《回民支隊》

《回民支隊》是由馮一夫、李俊導演,里坡、賈六、胡朋主演的以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真人真事改編而來的一部劇情戰爭影片。該片講述了1938年,日寇鐵蹄蹂躪中華大地,冀中平原烽煙四起,曾經當過東北軍團長的馬本齋毅然舉起抗日的大旗,帶領鄉親成立了回民抗日義勇隊。但在一場與日軍精良部隊的惡戰中,因戰術失當,回民抗日義勇隊損失慘重,幸遇八路軍伸出援助才得以脫險。馬本齋斷然拒絕了少數投敵分子的引誘,率部參加了八路軍,並將隊伍改編為為回民支隊。地主出身的隊副白守仁暗中與投靠日軍的哈少福勾結,違反紀律,影響隊伍團結,並想騙走隊伍投降日寇,馬本齋堅決同他鬥爭,並將其處死。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英勇戰鬥,對敵人進行沉重打擊。日寇首領山本惱羞成怒,在漢奸幫助下,抓走馬母以脅迫馬本齋投降。馬母英勇不屈、大義凜然,絕食殉國。馬本齋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八路軍指揮員並光榮入黨,回民支隊也在戰鬥中成長為一支革命的軍隊。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帶領的回民支隊在共產黨領導下改造成長為八路軍的故事片攝製於1959年,是八一電影製片廠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一部影片。現在看來,這部影片仍不失為一部較為優秀的經典影片,影片中匯集了很多著名的電影演員如里坡、賈六、胡朋、王孝忠、王潤身、劉季雲等。影片《回民支隊》是根據冀中地區抗戰期間一個真人真事創作並拍攝的。影片緊緊抓住回民支隊如何成長這一主旨,很好地描寫了馬本齋英勇、剛強、真誠、豪爽、單純的個性特徵,在他身上讓人明顯感受到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鬥爭精神及其高貴品質,同時也感受到了人物以及故事情節的真實可信。

影片資料:

《回民支隊》《回民支隊》
片名:回民支隊

導演:馮一夫李俊

編劇:馮一夫李俊

主演:里坡賈六胡朋

類型:劇情、戰爭

國家/地區:中國

語言:漢語國語

內容簡介

《回民支隊》《回民支隊》
影片《回民支隊》是根據冀中地區抗戰期間一個真人真事創作並拍攝的。影片緊緊抓住回民支隊如何成長這一主 旨,很好地描寫了馬本齋英勇、剛強、真誠、豪爽、單純的個性特徵,在他身上讓人明顯感受到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鬥爭精神及其高貴品質,抗日時期冀中馬本齋回民支隊,在黨領導下改造成長為真正無產階級武裝的鬥爭故事。在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陣地戰時,回民抗日義勇隊雖然作戰勇猛,但是由於戰術失當,損失慘重。危急時刻,八路軍伸出了援助之手。馬本齋看到了抗日的希望與方向,率部參加了八路軍。在支隊郭政委的幫助下,馬本齋從一名自發的抗日義士逐步成長為戰士。影片通過對回族英雄馬本齋形象及成長過程的刻畫,反映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建軍思想,展示了一支單純以復仇為目的自發組織的回民義勇隊,經過黨的啟發、教育和內部鬥爭,逐漸成為一支強有力的人民武裝隊伍的曲折經歷。

幕後製作

《回民支隊》《回民支隊》

影片根據華北抗日活動中的真人真事改編,成功將回族英雄馬本齋的形象再現於銀幕,並通過其成長過程,反映了一支自發武裝組織,經過黨的教育和鬥爭磨練,成長為一支有組織、有紀律的人民武裝隊伍的曲折經歷。片中馬本齋的扮演者里坡表演十分到位,成功表現了人物勇武、真誠、單純的個性特徵,電影公映後,觀眾們一直就用“馬本齋”來稱呼里坡。該片是老八路李俊執導的第一部故事片,是國慶10周年獻禮影片之一,並在1994年獲國家民委少數民族“騰龍獎”紀念獎。

演員介紹

李俊

1952年,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從事部隊電影工作。1958年,任影片《一日千里》編劇。1959年起,任故事片導演。1959年,執導的影片《農奴》獲解放軍優秀影片獎;1981年,獲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1980年, 《閃閃的紅星》獲全國婦聯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1990年,擔任影片《大決戰》的總導演,該片獲政府獎最佳影片獎、軍隊最佳故事片獎、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和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其個人獲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的對《大決戰》的特殊貢獻獎。1993年,在影片《花姊妹風流債》中扮演趙世偉

里坡

里坡,1928年生,中國著名電影演員,國小畢業後,來到北京讀書,開始對戲劇產生興趣,1945年參加北京實藝劇社,演出過“日出”、“雷雨”等話劇,抗戰勝利後,他參加晉察冀軍區挺進劇社,這一時期曾演出過許多話劇。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文工團副隊長等職務。1953年調回北京,參加影片《土地》的拍攝,並第一次登上銀幕。1954年調總政文工團,話劇團當演員。應八一廠之邀拍攝了《衝破黎明前的黑暗》《英雄虎膽》等影片,這些影片裡他大多扮演高級首長的形象,1959年主演了《回民支隊》一片,成功地塑造了馬本齋的形象。影片拍完後,調入八一廠,開始專業電影演員生活。1963年在上影拍攝《紅日》一片,將解放軍團長劉勝的形象塑造地真實,可信。此外,還拍攝過《海鷹》《林海雪原》 ,期間,還為《中途島》《巴頓將軍》等譯製片做配音工作。1975年起先後擔任了《南海風雲》《獵字99號》等五部影片的副導演。之後,參拍過《鐵甲008》《戴手銬的“旅客”》等影片的拍攝。

胡朋

1949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演員。1950年,在影片《白毛女》《鋼鐵戰士》中扮演重要角色。1952年,轉入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1955年,參加北京電影學院演員專修班學習。1957年,因在影片《鋼鐵戰士》中飾張排長的母親,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個人一等獎。1958年,任北京部隊戰友文工團編導及藝術指導。其間曾參加《戰鬥里成長》《槐樹莊》《烈火中永生》等影片的拍攝。1969年,任北京部隊文化部創作室創作員。“文化大革命”後參加拍攝的影片有《山重水複》《柯棣華大夫》等。

影片歷史

1938年1月,馬本齋在家鄉獻縣東辛莊組建抗日武裝——回民義勇隊,約六七十人。3月,以馬仲三為隊長的河北

《回民支隊》《回民支隊》
游擊軍回民教導隊在河間成立。同月,馬本齋率部到河間與馬仲三部合編,馬本齋被委任為隊長,馬仲三為副隊長,劉文正為政治主任。

1938年6月,人民自衛軍回民幹部教導隊與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在河間合編,成立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為總隊長,馬仲三為副總隊長,總隊分三個大隊,有馬永恩,馬國忠等擔任隊長。劉文正為政治主任。8月,回民教導總隊奉命到河間縣沙河橋鎮整訓。不久,冀中軍區派丁鐵石任回民教導隊政治主任。

1939年7月,回民教導總隊改稱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隊伍進行了艱苦的系統軍事訓練,指戰員軍事素質大為提高,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野戰部隊。

1942年7月,回民支隊轉戰冀魯後,中隊長白振武帶武工隊返回冀中,繼續堅持鬥爭。武工隊活動在交河、獻縣、建國地區,以隱蔽的方式,發動民眾擴大武裝,打據點,攻崗樓,打擊敵人。

1945年12月下旬,金民、馬進坡率回民支隊幹部從陝北返回冀中。金民、馬進坡及回民支幹部到冀中第八軍分

《回民支隊》《回民支隊》
區,以本齋大隊為基礎,組建冀中第八軍分區回民支隊,支隊長馬進坡,政委金民,副支隊長白振武。

1944年春,文新縣大隊回民中隊、肅寧縣大隊回民小隊及四十二地區隊的回族戰士,合編為冀中第九軍區回民大隊。馬志新任支隊長兼政委。

1945年下半年,以定州大隊回民中隊為基礎,將藁城、無極等縣的回民武裝合編成立了冀中第七軍分區回民支隊,支隊長金清波。

1946年初,冀中第十軍分區將安次、固安、永清等縣縣大隊的回民武裝抽調出來,全編為冀中第十軍分區回民大隊。大隊長劉曉峰,教導員馬寶臣。

各分區回民武裝成立之際,正處於國民黨反動派陰謀發動全面內戰的準備階段。駐滄縣、天津、北平等城鎮的國民黨軍,不斷向冀中解放區"蠶食"進攻。回民支隊多次打敗滄縣的劉佩臣、興濟高鴻基部的"蠶食"進攻,保衛了解放區。

1945年5月24日,回民支隊參加了第一次勝芳保衛戰,與敵激戰7晝夜,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殺出了回民支隊

《回民支隊》《回民支隊》
的軍威。此役共殲敵1500多人。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以三十萬大軍圍攻中原解放區。為了發揚冀中回族人民英勇頑強、敢於戰鬥的革命精神,保持回民支隊這面光輝旗幟,重新成立冀中軍區回民支隊。7月,冀中第七、八、九、十軍分區的回族武裝,與從陝北返回冀中的八路軍回民支隊的部分幹部戰士,在大城縣大尚屯合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馬鳳舞任支隊長,白振武任副支隊長。全支隊指戰員共1000多人。

回民支隊成立後,先後參加了第二次勝芳保衛戰、青滄戰役、子牙河東戰鬥和南減河等戰鬥,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部隊。

《回民支隊》《回民支隊》
1948年1月中旬,回民支隊和冀中第十軍分區七十五團、七十八團出擊大清河北,連續攻克雄縣、霸縣、昝崗、牛
《回民支隊》《回民支隊》
駝、白溝等城鎮,橫掃大清河沿岸堡壘20多座。國民黨河北保全部隊王鳳崗部在大清河苦心推行的"三角暗碉、點線封鎖"戰術徹底破產。5月,回民支隊調到第九分區活動,參加了徐水縣白塔鋪伏擊戰和北常堡阻擊戰,消滅了大批敵人。10月下旬,國民黨傅作義部襲擾石家莊,企圖突襲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回民支隊協同冀中第九軍分區獨立營,在民兵的配合下,擔負保定至張登、溫仁一線的阻擊任務,用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形式,阻敵3天,勝利地完成了阻擊任務。11月上旬開始,回民支隊和冀中軍區部隊圍攻保定市,22日敵人棄城北逃,保定市解放。回民支隊進駐保定市,擔任市內警戒任務。

1949年8月,河北省軍區成立,回民支隊改編為河北省軍區獨立警備二團,仍駐保定,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番號撤銷。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編入六十八軍開赴朝鮮戰場。

歷史人物馬本齋

《回民支隊》《回民支隊》
有的資料上說是1902年2月10日(正月初三),有的說是1901年,也有的說是1903年。據馬本齋的胞弟馬進坡回 憶:二哥本齋是屬虎的,臘月初三的生日,和母親都是臘月的生日。因此,我們可以推出馬本齋的具體生辰時間是1903年1月2日,到1944年2月7日病逝,整整41歲。

《回民支隊大合唱》

有的文章認為《回民支隊大合唱》為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回民支隊隊歌,我認為稱呼為戰歌更合適些。因為《回民

支隊大合唱》是一個系列組歌,共7首,是回民支隊轉移到冀魯豫後由回民支隊抗戰劇社的黃仁、白少忠等創作的。許多文章里都摘錄了這段歌詞:“抗日火焰燃燒在大平原,伊斯蘭的教胞們揮起戰鬥的臂膀,在共產黨的愛護培養下,組織起自己的武裝。高舉起鮮明的少數民族的旗幟,發揮勇敢善戰的優良傳統,我們誓為回民的自由,中華民族的解放,永遠跟著共產黨!直到最後的勝利,直到敵人的滅亡。”其實這只是組歌的第一支,至於說冀中回民支隊“是三縱隊的突擊隊”的,那是組歌第二支里的。《回民支隊大合唱》讚頌了回民支隊的光輝戰鬥歷程,雄壯激昂,鼓舞激勵了回民支隊的每一位戰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