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唐詩與宋詞歷來並稱雙絕,是中國古代文學閬苑裡的兩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態、脫俗的神韻爭奇鬥豔,代表了一代文學之勝。從古至今,唐詩、宋詞蘊涵著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風骨、婉約的情致、誠實的品質,始終散發著無盡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兩顆熠熠生輝的明珠,也鑄就了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輝煌。《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超值白金版)》是唐詩與宋詞的鑑賞全集,基本上按照時間順序遴選了歷代最負盛名的詩詞作品,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傳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見錄於一般選本的遺珠,較為全面地展現了唐詩宋詞的總體風貌,有助於讀者朋友體會作品的美學內涵,陶冶性情。
編輯推薦
《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超值白金版)》:唐詩是中國古詩發展的最高峰,其迷人風韻折服無數後人,堪稱詩歌史上的輝煌絕唱;宋詞以千姿百態的風韻與唐詩爭奇,成就響徹千古的佳音。序言摘錄
唐詩與宋詞歷來並稱雙絕,是中國古代文學閬苑裡的兩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態、脫俗的神韻爭奇鬥豔,代表了一代文學之勝。從古至今,唐詩、宋詞蘊涵著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風骨、婉約的情致、誠實的品質,始終散發著無盡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兩顆熠熠生輝的明珠,也鑄就了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輝煌。本書是唐詩與宋詞的鑑賞全集,基本上按照時間順序遴選了歷代最負盛名的詩詞作品,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傳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見錄於一般選本的遺珠,較為全面地展現了唐詩宋詞的總體風貌,有助於讀者朋友體會作品的美學內涵,陶冶性情。
我國被譽為詩的國度,詩歌創作源遠流長。唐代是古代詩歌創作的極其燦爛輝煌的時代,唐詩可以說是中國詩歌藝術的巔峰。它把我國古典詩歌音律和諧、文字精練的藝術特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由此可見唐詩成就之難以超越、難以企及。
唐詩的形式豐富多彩,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而且大大拓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五言、七言古詩之詩體,而且開拓了敘事言情的鴻篇巨製,基本上形成了包括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在內的六種形式,用韻講究對仗和平仄,讀起來抑揚頓挫,和諧動聽,極具美感。
有唐一代,近300年,湧現的詩人有2000多家,流傳下來的詩作近5萬首。當時的詩壇可謂是千紅爭奇、萬艷共榮。初唐時期是唐詩發展的準備期,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再加上一個陳子昂。盛唐時期是唐詩發展的頂峰期,當時詩歌題材廣泛,流派眾多,“邊塞詩派”與“山水田園詩派”尤其有代表性。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是該時期最優秀的詩人。他們的詩雄視古今、冠絕千古,就像韓愈說的那樣:“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中唐與晚唐時期,唐詩的發展更臻成熟。此時最為著名的詩人主要有白居易、元稹、劉長卿、韓愈、孟郊、柳宗元、李商隱、杜牧等。其中成就最大的當數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主張,並親自領導“新樂府運動”,為詩壇開創新風作出了巨大貢獻。
宋詞歷來與唐詩齊名,最早的稱謂是隋時有音樂曲調之藝術特色的“曲子詞”。宋初,在唐詩已經洗盡鉛華之後,“曲子詞”開始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它最初流行於市井酒肆之間,極盡艷麗浮華,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後來,它不斷充實內涵,最終徹底跳出了歌舞艷情的窠臼,升華為一種能夠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學體裁,取得了與詩歌同等的地位。宋時詞的創作蔚為大觀,名篇佳作不斷湧現, 《全宋詞》共收錄了流傳至今的詞作近2萬首,可見當時詞壇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發展高峰是在宋代,後人認為詞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因此也就有了“唐詩、宋詞”的說法。
內容欣賞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初唐時期政治家、書法家、詩人,尤以文章著名。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早年師從顧野王,勤學十年,輔佐隋煬帝。初唐時入弘文館,後任秘書監。得唐太宗器重,受封永興縣子,死後贈禮部尚書,於凌煙閣繪其像,名列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謂其:“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日忠讜,二日友悌,三日博文,四日詞藻,五日書翰。”蟬
【原文】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注釋】
①垂緌:古人結於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因蟬口部的吸管形如下垂的冠纓而得此比喻。
【譯文】
蟬所飲的是甘冽的清露,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林傳向遠方。聲音遠播是由於蟬站在高處,而不是因為有秋風相助。
【鑑賞】
此詩借詠蟬表現了詩人自己高尚的情操,是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的小詩。
首句以象徵手法開篇,構思精巧。古時侯,人們因蟬居高飲露,素以其為高潔品質的象徵。此句明為寫蟬,暗用比喻。詩人突破傳統地將“垂緌”所暗示的官宦身份與“清”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描寫之中,進而為後文的議論埋下伏筆,匠心獨具。第二句“流響出疏桐”描寫蟬聲遠播。梧桐本就高大,用“疏”更襯托出其偉岸挺拔,且與尾句“秋風”呼應。蟬聲以“流響”形容,其遠播的情形因用“出”字而更加形象化。
結尾兩句是全篇的重點。詩人直抒胸臆,指出蟬聲遠播只因“居高”,而並非藉助秋風之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人若擁有高尚的品格,即使不藉助外物的幫助,也自然能夠名揚天下。
唐朝有“詠蟬”三絕,清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是這樣評論的:“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