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謀略學》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來同志的卓著功勳、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
基本信息
- 名稱:《周恩來謀略學》
- 作者:單夫 著
- 類別:圖書 > 勵志與成功 > 情商管理
- 價格:32.80
- 語種:中文
- ISBN:9787801416629
-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頁數:321頁
- 開本:16開
- 出版時間:2009年9月1日
- 裝幀:平裝
編輯推薦
中共政壇上的“常青樹”,舉世公認的一代謀略大師。毛澤東說:“對周恩來的任何攻擊,必將遭到人民的堅決反對。”鄧小平說:“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處的地位十分困難,也說了好多違心的話,做了好多違心的事。但人民原諒他。因為他不做這些事,不說這些話,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到中和作用,起減少損失的作用。”尼克森說:“如果沒有周恩來,中國的革命則可能被燒毀,只剩下一推灰燼。”儀傑瀟灑,智謀如江河般洶湧不息;風度儒雅,韜略似海洋般浩闊無涯。
內容簡介
周恩來作為政治家一生都在與人和事打交道,儘管他也有過茫然和失誤,但他戰勝一次次劫難把握住一次次契機而取得成功的根本,不僅在於他精神外化的品格:真誠、平等,熱情、簡樸,民主、團結,百折不撓、鞠躬盡瘁……也在於他以智慧展現的謀略:果敢、堅韌,協調、變通,先後、等待,迂迴、漸進,聯合、主動,謙忍、忠誠,順局、中道,見微知著、有備無患,求同存異、化敵為友,剛柔互濟、積極有為,自我批評、棄急舍利…… 出於對專業的喜愛,我在研讀周恩來文獻並參閱大量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嘗試寫下了《周恩來謀略學》書稿。以此表達我對周恩來總理由衷的敬仰之情。
目錄
序前言第一章人生謀略一、大責任大人生二、本革心革新以覺悟三、以誠經綸天下四、立業忍為上五、謙卑伴君行六、惟有後院不起火七、戒慎恐懼走中道八、身范行正啟新風九、民本思想贏心歸十、躬身勤政方立身無悔第二章政治謀略一、立定信仰多壯志二、要爭國民革命領導權三、黨要成為有民眾的黨四、問題要先說服再化解五、秘密工作要無事防有事六、識局識人辨方向七、練達方才可能自如八、打寇先求和為貴九、國共談判須保底線十、與對手要既聯合又鬥爭十一、審乾是認識幹部不是清黨十二、主帥不宜早出馬十三、要善於引導民眾運動第三章軍事謀略一、有了槍桿子才硬二、政治工作是軍隊的靈魂三、起義須當斷就斷四、對敵應以武制武五、先占農村再進城市六、移師北上尋根基七、抗日是持久制勝戰八、改舊軍建新軍不再換人九、出謀點化為河山十、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十一、統戰策反屈人之兵十二、參謀長要既謀又行十三、決不能唇亡齒寒第四章治國謀略一、組成民主團結的政務院二、人心穩天下治三、舊的裡面也有可用之物四、奪回國門的鑰匙五、團結尊重知識分子六、治水為先利為民七、儉樸節約建國八、領導須有集體大局意識九、中央管戰略地方管戰術十、黨對政府實施政治領導十一、官僚主義要經常反十二、擴大民主更具本質意義十三、核子彈非有不可第五章經濟謀略一、經濟具有決定意義二、忽視農業就要犯錯誤三、實現社會主義是有條件的四、體制活一點有好處五、發展經濟必須解決民生六、經濟工作要實事求是七、有多少米做多少飯八、調整在於領導和決策九、交通運輸是先行部門十、建設要區別輕重緩急十一、到國際市場上互通有無十二、四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第六章外交謀略一、與老大哥既握手又爭取二、建立日內瓦會議第二戰場三、來求團結不是來吵架四、親鄰安定周邊環境五、打是為了和不打不能和六、對朋友可不拘對方禮節七、外交工作不能意氣用事八、吹開西方陣營一點紅九、要使中蘇關係冷而不僵十、用小球推動大球十一、細節也是大問題十二、共識與分歧都要寫十三、外交工作也是做人的工作十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十五、要重視外交禮儀第七章治亂謀略一、不倒才能有所為二、不要用“黑幫”“黑線”的提法三、把“洪水”儘可能導向“河道”四、生產絕不能停五、軍隊絕不能亂六、仍稱呼“同志”七、老幹部是寶貴財富八、極左思潮一定要批判九、力託身後人十、由此及彼變為通第八章統戰謀略一、走了第一步再走第二步二、先定合力點再發揮能動性三、是方法不是不擇手段四、幹革命人越多越好五、化敵為友泯恩仇六、“左”右都會翻跟頭七、做統一戰線的司令官八、主動才能搶占優勢九、為宣傳教育而談判十、要畫“最大的圈子”十一、民主協商求同存異十二、還是多幾個牌號好一點後記
前言
周恩來沒有得天獨厚的祖上綠蔭庇護自己“吉人天相,少年得志”,但他憑藉自己超凡的能力和智慧,歷經磨礪成為建立不朽功業且感動人心的政治領袖。“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的主要組織者、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領導人、南昌軍事起義的最高指揮員,這些都為周恩來的政治進階鋪墊了無可爭議的資歷。自1927年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直至1976年去世長達50年的歲月中,周恩來是身居中共最高領導層時間最長的領袖之一:任政治局委員49年、政治局常委43年、國務院總理27年。“周恩來現象”為什麼被許多人稱為奇蹟?在革命戰爭時期,許多人物粉墨登場試與天公比高低,但在此起彼伏的權力鬥爭和慘烈的漫天烽火中,不少高手恍然失勢被淘汰於歷史的煙塵,而周恩來卻以沉穩的腳步和嫻熟的技巧繞開險灘免遭觸礁。他是文武戰場上不可多得的英才。在和平建設年代,周恩來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的倡導者、反“冒進”的帶頭人,雖遭嚴厲批評卻仍被委以重任,承擔起“大躍進”的領導責任,處心積慮地指揮傷筋動骨的經濟調整,舉輕若重地為民生。他是人民公僕從政為官的楷模。在“文革”動盪歲月里,許多領導幹部或倒了或靠邊站了,然而周恩來卻在激浪翻滾旋渦中化險為夷,運用自己的威望知智慧,儘可能潤滑國家機器不致完全停滯。
精彩書摘
一、大責任大人生古今中外,但凡成就大業者必先立大志,而後為之遠謀,礪志不息,爭鬥不止。而才不足以濟志,生不逢時,如若強為之,乃人生的悲劇。周恩來在少小時已有“普世”、“濟世”的覺悟和追望:人不能“象草木禽獸那樣靠自己獨立生活”,“服役之事乃為人類所不可免”。對於自己12歲那年能離開故土到東北讀書的機遇,周恩來一直感慨命運的惠顧,“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裡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1917年6月,周恩來在四年的南開學習生活即將結束之際,“探新大陸的哥倫布”、“豎自由旗之華盛頓”、“聞雞起舞之劉昆”成為他心目中立志者的清晰影像。周恩來認為,自己還年輕,沒有足夠的學問和見識,便不能強心富智,更不能把自己的宏偉想法付諸實施,開基建業報效積弱不振的國家。儘管當時政亂民貧,但走出國門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揣著友人借給的一筆不多的路費,帶著“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豪邁情懷,周恩來東渡扶桑求學日本。在天津登船離國前夕,周恩來寫下了抒發自己救國抱負的著名詩篇: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到日本後,手頭拮据的周恩來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他與人擠住在一個“貸間”(日本有些房主將多餘的住房出租,並承辦房客的一伙食和一般生活照料,稱為“貸間”),而要的是一頭扎進學習的狀態,期冀的是考取一所能得到官費學習的學校。對於這段埋頭用功的歲月,周恩來在1918年1月的日記中寫道:“我一個人,除了念書,還有什麼事做呢?用功呀,時候不再給我留了。”“我今年已經19歲了,想起從小兒到今,真是一無所成,光陰白過。……。佛說報恩為上,我連恩還未報,又怎么能夠成佛呢?俗話說得好:‘人要有志氣。’我如今按著這句話,立個報恩的志氣,做一番事業,以安他們的心,也不枉人生一世。”注重直接經驗的積累和現實問題的思考,是創新型人才的必備素養。周恩來從紛繁社會這本天書中吸取養分,他經常到中華青年會去看報,而且注意觀察日本社會的脈絡。他對此有何感悟呢?“無處不可以求學問,又何必終日守著課本JDnq做求學呢?我自從來日本之後,覺得事事都可以用求學的眼光來看。人的一舉一動,一切的行事,我們留學的人都應該注意。我每天看報的時刻總要多於一點多鐘。雖說是光陰可貴,然而他們的國情,總是應該知道的。”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想法,1918年2月11日時逢春節,周恩來為自己寫下了新一年的“三個主義”:“第一,想要想比現在還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現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學要學離現在最近的學問。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實在,學問要真切。”因為,“偉大的實踐,產生偉大的知識。”有領袖氣質的人,一定是有“主見”敢為的人。當今世界一些政治人物經常在鏡頭前發表鏗鏘言論,無一不是在顯現自己的“主見”和果斷,以此在民眾中創造號召力。在周恩來這裡,“看定一種事情應該去做的,就拚命去做,不計利害,義無反顧。”“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本事的,必定能涵養,能虛心,看定一件事情應該去做的,就拚命去做,不計利害;不應該做的,便躲著不出頭,或是極力反對。這樣的人總是心裡頭有一定的主見,輕易不肯改變的。成敗固然是不足論事,然而,當著他活的時候,總是想他所辦的事成功,不能因為有折磨就灰心,也不能因為小小的成功便滿足。梁任公有一句詩:‘世界無窮願無盡’,我是很贊成的。蓋現在的人總要有個志向,平常人不過是吃飽了,穿足了,便以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國,盡力社會。”對於學習、志願、己利和社會的關係,任何人都逃不脫要思考的。在那個矛盾交織的年代,青年人的心胸往往要囊括天下:國家、社會與民眾。周恩來曾與同班好友做過交流:“不能只顧一時的得失,動搖多年的志願,應該考慮國家的需要和個人在哪一方面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來決定取捨。”他認為,社會的需要是個人抉擇的前提,如果個人所學所有不與社會交融,再有成就那也是小圈子的事情;個人高遠的志願是最大的動力和導師,它將引導你矢志不移,滴水穿石。也可以這樣說,周恩來在波濤起伏中刻意經營的“大人生”,從來沒有離開過“大責任”,正如《草廬經略》言,“不以小勝而喜,不以小敗而憂,不以小利而趨,不以小害而避;沿達利害,兼覽始終……”。二、本革心革新以覺悟我們一再強調中華民族具有勤勞、善良、樸實、勇敢的品質,同時也看到她有時又缺乏民族凝聚力,像一盤散沙,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長期的封建集權制度下形成的奴性心態,使她缺少一種現代的民族民主意識,以致鴉片戰爭的槍炮豁開了民族的屈辱。對積貧積弱的國家來說,“新文化運動”是一定意義上的小範圍的國民啟蒙教育,它意在民族的警醒中催生民族的覺悟。但啟蒙不僅要有文字上的闡述,口號上的吶喊,更重要的是要有組織上的集結,行動上的先導。1919年4月,已決定棄學“返國圖他興”的周恩來從日本回國,打算到剛創辦的南開學校大學部讀書。此時,適逢“五四”運動爆發,周恩來雖未進人南開學校,卻以校友的身份“天天到南開去”,積極參與並活躍在南開,把南開作為自己文弱書生的戰場。針對“五四運動”後續活動中不少人鬥爭情緒的鬆懈,周恩來在一次茶話會上動員說:“宜審慎,有恆心,有膽力,方能成功。”1919年6月下旬,天津學聯決定創辦《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已小有名氣的運動積極分子周恩來被邀主辦這份報紙。在《會報》發刊前,周恩來在7月12日的《南開日刊》上發表了《天津學生聯合會報發刊旨趣》。他把“五四”運動同“日本的米騷風潮、朝鮮的獨立運動”相提並論,“這都是受世界新思潮的波動,在東亞歷史上增加些國民自覺的事跡。”他表示,《會報》將“本民主主義的精神發表一切主張”,“本‘革心’同‘革新’的精神立為主旨”——“革新”就是改造社會,“革心”就是改造學生自身的思想。7月21日《天津學生聯合會報》正式創刊,發刊詞為周恩來撰寫的《革心、革新!》。8月初,山東的愛國運動遭到殘酷鎮壓的訊息傳到天津,6日,周恩來在《會報》上發表《黑暗勢力》疾呼:“國民啊!國民啊!黑暗勢力‘排山倒海’的來了。”“我們應當怎樣防禦啊?要有預備!要有辦法!要有犧牲!推倒安福派,推倒安福派新倚仗首領,推倒安福派新借的軍閥,推倒安福派新請來的外力。國民自覺!國民自覺!現在是時候了。”在周恩來的人生履歷中,成立於1919年9月16日的覺悟社是他政治生涯的閃光點,使他有了資歷成為一名早期的革命者。覺悟社的宗旨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覺’、‘自決’。”具體地就是要做“一、取公同研究的態度,發表一切主張;二、對社會一切套用生活,取評論的態度;三、介紹社外人的言論——著作同講演;四、灌輸世界新思潮。”在為《覺悟》起草的《覺悟宣言》中,周恩來寫道:“‘覺悟’的聲浪,在二十世紀新潮流中,澎湃得很厲害,我們中國自從去歲受歐戰媾和的影響,一般稍具普通常識的人,也隨著產生了一種很深刻的覺悟:凡是不合乎現代化的軍國主義、資產階級、黨閥、官閥、男女不平等界限、頑固思想、舊道德、舊倫常……全認為應該剷除應該改革的。有了這種‘覺悟’,遂醞釀成這次全國的‘學潮’,衝動了全國的學生界,人人全想向‘覺悟’方面走。”對於同胞被屠戮時的血腥場面的麻木看客,魯迅發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他棄醫從文欲用筆重鑄民族魂。日本軍國主義的偽軍,他們的靈魂也一定飛離了民族的軀體,但又如何解釋“一個日本傷兵進村,能嚇跪一村中國人”。民智未開,喚不起民眾的參與和支持,運動就勢必蒼白無力。一個人的政治見識,政治膽略來自於思想信念的堅定確立和實際政治鬥爭的磨鍊。走上革命道路的周恩來,是喊出“民眾路線”的第一人,也是深受民眾敬仰的第一人。他相信民眾的力量,因此時刻不忘爭取民眾,讓民眾站在自己一邊,從民眾中汲取資源。但同時,周恩來一刻也沒有忽略要教育民眾,引導民眾,等待他們的覺悟,使他們邁向新境界。“當著民眾被蒙蔽的時候,不容易接受真理,等他們慢慢地覺悟起來以後,就會擁護正確的意見。所以正確的意見常常是要經過許多等待、迂迴才能取得勝利,為大家所接受。當然這個等待過程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