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相絕秦》

《呂相絕秦》選自《左傳》,作者 左丘明,是一篇滿有意義的文章,完完全全是晉國聲討秦國的戰鬥檄文。

基本信息

題解

《古文觀止》中的《呂相絕秦》選自《左傳》,是一篇滿有意義的文章。文章粗看挺嚇人,完完全全是晉國聲討秦國的戰鬥檄文。在文中秦國的形象完全是個反覆無常,見義忘利的“小人”,然而實際上,我們讀者大可不必如此費神,秦晉本是親家,國家利益使之在後來反目成仇,誰是誰非,無法分辨,就算是史學專家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呢,反倒輕鬆了——文章文辭犀利,一氣呵成,
呂相是晉國大臣,名叫魏相,因食邑在呂,所以又稱呂相。春秋時這種情況大概不少。商鞅本名公孫鞅,因采邑分封於商地,又稱商鞅。後來因為大家喜歡用商鞅這個名字,一般人反而不知他的本名了。兩國的恩怨,錯綜複雜,源遠流長,本不是可以信口開河的事情。然而呂相極盡褒貶之能把晉國說成是吃虧上當,為人所欺的“善人”,而秦國卻是奸佞不堪,反得無常的“小人”。
有關秦穆公的“事跡”,幫助過晉國的,如遣返被俘的晉惠公、秦國助重耳上台的善事,為呂相“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而秦人背著晉國竊於鄭盟之事,卻大書特書,說什麼晉國幫了秦國鏟事,平了諸侯對秦國的義憤,甚至將晉國率先發難,在淆之戰偷襲秦軍也說得理由十足,令人無法不信!
秦穆公之後,秦晉之間的交惡,曲自然又是在秦而不晉。秦桓公與晉景公時,秦晉的交戰原因又被呂相說是由於秦軍的挑釁。而到了呂相所侍的晉厲公時,在對待白狄部落的事件上,秦人的形象又是反覆在晉與白狄之間進行挑撥生事的卑鄙無恥之人!
呂相是個辨才,在晉史中也許不是太出名的角色,竟也是如此厲害。更不用說以後的其他晉國歷史的“明星”們了!

原文

晉侯使呂相絕秦,曰:
“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於晉。又不能成大勛,而為韓之師。亦悔於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冑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鄭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秦大夫不詢於我寡君,擅及鄭盟。諸侯疾之,將致命於秦。文公恐懼,綏靖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於西也。”
“無祿,文公即世,穆不為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地,奸絕我好,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勛,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郩之師。猶願赦罪於穆公。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於我。”
“穆、襄即世,康、靈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剪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蟊賊,以來盪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剪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吾與女同好棄惡,復修舊德,以追念前勛。’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君又不祥,背棄盟誓。白狄話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於使。君有二心於狄,曰:‘晉將伐女。’狄應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不穀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一。’”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

注釋

(1)晉侯;晉厲公。呂相,晉國大夫,魏騎現依的兒子魏相,因食色在呂,又稱呂相。絕;絕交。
(2)毅力:合力,並力。(3)申:申明。(4)重:加重,加深。昏姻:婚姻。秦、晉國有聯姻關係。
(5)天禍:天降災禍,指驪姬之亂。(6)無祿:沒有福祿。這裡指不幸。(7)即世;去世。
(8)俾:使。用:因為。奉祀;主持祭祀。這裡指立為國君。
(9)韓之師:韓地的戰爭,指秦晉韓原之戰。(10)厥:其,指秦穆公。(11)用:因而。集:成全。
(12)躬:親身。擐:穿上。(13)跋履:跋涉。
(14)胤(yin):後代。東方諸侯國的國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後代。(15)舊德:過去的恩惠。(16)怒:指侵犯。疆場:邊疆。(17)詢:指商量。擅及鄭盟:擅自與鄭人訂盟。
(18)疾:憎惡,憎恨。(19)致命於秦;與秦國拚命。(20)綏靜:安定,安撫。
(21)大造:大功。西:指秦國。(22)不吊:不善。(23)寡:這裡的意思是輕視。
(24)迭:同“軼”,越過,指侵犯。(25)奸絕:斷絕。我好:同我友好。(26)保:同“堡”,城堡。(27)殄(tian)滅;滅絕。費(bi):滑國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附近。費滑即滑國。
(28)散離:拆散。兄弟:指兄弟國家。(29)撓亂;擾亂。同盟:同盟國家,指鄭國和滑國。
(30)猶願:還是希望。(31)即楚:親近楚國。謀我:謀算我晉國。(32)誘:開啟。衷:內心。
(33)穆、襄:秦穆公和晉襄公。(34)康、靈:秦康公和晉靈公。
(35)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晉文公的外甥,所以說“自出”。
(36)闕翦:損害,削弱。(37)蟊(mao)賊:本指吃莊稼的害蟲,這裡指晉國公於雍。
(38)悛(quan):悔改。(39)河曲:晉國地名,在今山西永濟東南。
(40)涑(Su)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41)俘:劫掠。王官:晉國地名,在今山西聞喜西。
(42)羈馬:晉國地名,在今山西永濟南。
(43)東道;晉國在秦國東邊,所以稱“東道”。不通:指兩國斷絕關係。(44)君;指秦桓公。
(45)引:伸長。:脖子。(46)蔗:大概,或許。撫:撫恤。(47)稱盟:舉行盟會。
(48)狄難:指晉國同狄人打仗(49)河縣:晉國臨河的縣邑。
(50)箕:晉國地名,在今山西蒲縣東北。郜(gdo):晉國地名,在今山西祁縣西。
(51)芟(shan):割除。夷:傷害。農功:莊稼。(52)虔劉:殺害,屠殺。邊垂:邊陲,邊境。
(53)輔氏:晉國地名,在今陝西大荔東。聚:聚眾抗敵。(54)伯車:秦桓公之子。
(55)寡君:指晉歷公。(56)不詳:不善。(57)白狄:狄族的一支。及:與。同州:同在古雍州。
(58)婚姻;指晉文公在狄娶季隗。(59)吏:指秦國傳令的使臣。(60)是用:因此。
(61)二三其德;三心二薏,反覆無常。
(62)昭:明。昊:廣大。秦三公:秦國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楚國成王、穆王、莊王。
(63)出入:往來。(64)唯利是視:一心圖利,唯利是圖。(65)不壹:不專一。(66)昵就:親近。
(67)帥以聽命:率諸侯來聽侯君王的命令。(68)承寧:安定。(69)不佞:不敏,不才。
(70)圖:考慮。利之:對秦國有利。

譯文

晉厲公派呂相向秦國裹示絕交,說:“從前從我國的獻公和貴國的穆公開始,兩國相互友好,協力同心,用盟誓來申明此意,用婚姻來加強友好。上天降禍晉國,文公到了齊國,惠公到了秦國。晉國不幸,獻公去世,穆公不忘舊日情誼,使我們惠公得以供奉晉國的宗廟祭祀。穆公又不能完成這一巨大功勳,而進行了韓原之戰。他心裡也感到後悔,因此成全了我們文公,這是穆公的成就。文公親自披甲帶盔,跋涉山川,跨越險阻,征伐東方的諸侯,使虞、夏、商、周的後裔都到秦國朝見,就已經報答舊日的恩德了。鄭國人侵犯君王的邊界,我們文公率領諸侯與秦國一起包圍了鄭國。秦國大夫不詢問敝國國君,擅自與鄭國訂盟。諸侯痛恨這件事,要向秦國拚命。文公害怕,就安撫諸侯,秦軍能夠還師而安然無損,這就是我國有大功於西鄰了。晉國不幸,文公去世,穆公居心不良,蔑視我們新喪故君的國家,欺我們襄公孤弱,襲擊我們的殽地,斷絕我們的友好,攻打我們的城堡,滅絕我們的鄰邦滑國,離散我們的兄弟,擾亂我們的同盟,顛覆我們的國家。我們襄公沒有忘記君王舊日的功勳,但又害怕國家的覆亡,因此有殽地之戰。我們仍然希望在穆公面前求得寬恕,穆公不聽,反而拉攏楚國圖謀我們。上天不遂他的心意,楚成王又喪了命,穆公對我國的意圖因而不能得逞。穆公、襄公去世,康公、靈公即位。康公,是我們晉國人所生的,又想削弱我們國君的宗室,顛覆我們的國家,率領我們國家的奸賊,來撼動我們的邊疆,我國因此有令狐之戰。康公還不改悔,又侵入我河曲一帶,攻打我涑川地方,掠取我王官民眾,割取我羈馬土地,我國因此有河曲之戰。秦國往東這條道路不通,就是由於康公斷絕我們的友好的原故。
等到君王繼位,我們國君景公伸著脖子朝西望著說;“大概會撫恤我吧!”君王又不肯施恩舉行盟會,乘我國有赤狄騷擾的患難,入侵我黃河附近各縣,焚燒我箕、郜二城,搶割我莊稼,屠殺我邊境百姓,我國因此有輔氏之戰。君王也後悔禍患的蔓延,而想求福於兩國的先君獻公和穆公,派伯車來命令我們景公說:‘我與你共同友好,拋棄仇恨,重新恢復舊日情誼,以追念前人的功*(力)。’盟誓沒有完成,景公去世,我國國君因此有令狐的盟會。君王又心懷不善,背棄盟誓。白狄與君王同在雍州,是君王的仇敵,而是我們的婚姻之國。君王派人來頒賜命令說:‘我與你一起討伐狄人。’敝國國君不敢顧念婚姻之好,畏懼君王的威嚴,因而從使臣那裡接受了命令。君王同時向白狄討好,說:‘晉國要討伐你。’狄人雖應承而內心厭惡,因此將這話告訴了我們。楚國人厭惡君王的三心二意,也來告訴我們說:‘秦國背棄令狐的盟約,而來向我國請求結盟,對著天上的上帝,秦國去世的三公、楚國去世的三王明白宣告:他雖然與晉國往來,他只看自己的利益。我厭惡他沒有始終如一的品德,因此把這些話公布出來,以警戒不專一的人。’諸侯都聽到了這話,因而痛恨之至,都來親近敝國國君。敝國國君率領他們前來聽命,只求和好。君王如果施恩照顧諸侯,哀憐敝國國君,而賜紿我們盟約,就是敝國國君的願望。敝國國君將會安撫諸侯退兵,豈敢謀求戰亂?君王如果不肯施大恩,敝國國君無能,也就不能率領諸侯退兵了。冒昧地將這些話全部陳述於君王的左右,以便君王的左右從有利方面認真加以考慮。

相關成語

秦晉之好:qín jìn zhī hǎo,解釋: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痛心疾首:tòng xīn jí shǒu,解釋:疾首:頭痛。形容痛恨到了極點。
惟利是圖:wéi lì shì tú,解釋:一心為利,別的什麼都不顧。
唯命是從:wéi mìng shì cóng,解釋:是命令就服從,不敢有半點違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