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概況
片名:向日葵
導演:張楊
主演:孫海英 飾 父親
陳冲 飾 母親
製片人:羅異
類型:劇情
片長:130分鐘
出品:中國電影集團北京電影製片廠
北京命之作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上映:2005年10月
劇情簡介
《向日葵》被導演張揚稱為“北京胡同的故事”,講述一個普通家庭幾十年的悲歡離合。陳冲在片中飾演母親。陳冲指著身上的戲裝向大家介紹,“這身衣服在片中的時間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角色的年齡和我現在的年齡比較接近,所以演起來比較本色,不過年紀大點,我更喜歡,我對扮演年邁的女人情有獨鍾。”儘管陳冲扮演的母親跨越幾十年,但她一點也不擔心,因為她年輕時就扮演過年老的角色,去年在《茉莉花開》中又扮演的章子怡的母親,所以駕御這樣的角色是沒有任何問題,難怪導演張揚會選擇陳冲,“我仔細看過陳冲以往飾演的母親角色,感覺《向日葵》里的母親就是她了。沒有實在的理由,完全憑直覺,我覺得她能比較輕鬆地理解人物。”談到和孫海英的首次合作,陳冲笑著說,“我們都特別愛吃,每次拍一起吃飯的戲,覺得我們特別像一家人。”導演闡述
張楊新作《向日葵》:一部平民的史詩
1976年,中國發生了幾件大事,毛主席逝世、“四人幫”被粉碎,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很多在文革中受壓迫、受迫害的人終於看到了希望。1978年,鄧小平開始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人的生活開始發生了變化。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間,整箇中國進入了全速發展時期。中國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形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整個城市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這種變化中也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外來文化的進入,讓中國人盲目地摒棄了傳統,中國人傳統的一些生活方式開始瓦解,傳統的文化開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對西方社會盲目的崇拜,對現代化盲目的追求,對金錢貪婪的渴望,整箇中國都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過程中。
這二十年的時間也是我成長的二十年,我親身感受到了這個變化的過程,對這種變化有自己的一些看法。這些看法慢慢地就變成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分為1976年、1987年、1999年三個部分,通過這部電影可以看到中國這三十年的變化。這種變化我們不是簡單地通過歷史事件去展現,而是通過一個家庭的變化影射出時代的變化。因為家庭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社會基本組織,家庭關係也是社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係。通過這種家庭關係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的生活觀念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這中間,有我和我父親的影子,父子關係是很多家庭中最為緊張和微妙的一種關係。影片通過塑造父親和兒子—這兩個非常有性格的角色,通過他們之間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帶出了兩代人在這三十年中的變化。父親代表著老一代的中國人,代表著經歷過整個動盪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兒子則代表了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一批年輕人,一批處在新舊交替、對新生活充滿渴望的年輕人。家庭關係也是全世界人們共同關注的話題,父子關係是每一個人成長中都要去面對的問題。這部電影將會細緻地刻畫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城市面貌的變化,是一部平民的史詩,讓全世界人看到中國人這三十年的所思所想和中國社會的變化過程。
幕後花絮
《昨天》蟄伏4年後 張楊把《向日葵》獻給父親
從《愛情麻辣燙》到《洗澡》,張揚是少有的在票房上取得成功的“第六代”導演。在《昨天》蟄伏4年之後,張揚帶著最新力作《向日葵》殺回影壇,該片由陳冲、孫海英主演,講述平凡家庭故事,折射了張揚和他父親、著名成都籍導演張華勛之間“另類”的父子情,獲得眾多海外影展青睞。
《向日葵》來自童年記憶
《向日葵》講述的是什麼內容?
張揚:人家老是說這電影是說我和我父親的故事。其實也不是,這是個編的故事。當然和我的生活有特別密切的關係,是對童年的回憶、對成長的記錄。電影其實是從兒子的角度看家庭,兒子與父親似乎永遠都有矛盾,明明是親人,但總有一股仇恨的感情。
電影為什麼叫《向日葵》?
張:這來自於我小時候的一段記憶。當時我家住唐山,院子裡種了向日葵。1976年地震時一面牆倒了,後來修了個廚房,向日葵就沒了。所以,向日葵代表我的那段回憶,我和奶奶坐在向日葵下,這就是我記憶中的童年。
不太喜歡父親拍的武打片
你父親張華勛是成都籍著名導演,小時候你看過他的電影嗎?
張:他拍《神秘的大佛》時我13歲,跟著他回四川玩過一段時間,我還在裡面演了幾個鏡頭。後來的那個《武林志》我也去現場看他拍片。那時我對這兩部電影印象非常深。再後來我自己上大學,看電影的感覺與小時候不一樣了,可我爸拍的還是那些武打片,我就不太喜歡了。我覺得我爸拍的《天音》是比較好的一部,他的電影我現在還看,但跟小時候看的感覺不太一樣。
上大學一心想逃離父母
你和父親關係好嗎?聽說後來你去中山大學上學就是為了逃避父親?
張:從小我父親就揍我,我有很強的牴觸情緒,打多了就不怕打了,或說就是皮實了。後來我大了一點,就開始跟我媽對打……後來到了十幾歲的時候,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不願說話。那時候就老覺得在家裡呆著特別鬱悶,想跑出去,越遠越好,所以有機會考到外地去那我就考到外地去。每次從中山大學回家,因為離家時間長反倒有了親近感。但暑假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了一個月,就又開始吵,吵到最後我又跑掉了。父母一直希望我學理科,後來我第二次考中戲時,我爸也幫我去跑,包括從廣州轉學到北京,我爸還去廣州幫我辦戶口,跑了很長時間。我上中戲後,我媽就說我基本沒在家住過一個晚上,對我來說,我希望和他們有距離感。
你畢業以後和父親關係如何?
張:還是不怎么樣,1992年畢業到1997年這五年時間,我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拍過一些紀錄片、MTV,寫了一些劇本,也給我父親當過副導演……那時我老是儘量想擺脫我父親,可他老想帶我,通過讓我做副導演來帶我,而我儘量想擺脫這種方式,想自己找機會,其實這種機會很難找。
父親的信惹哭全片場
聽說在拍攝現場你還念了父親給你寫的信?
張:影片裡有個父親給兒子留了一封信的情節,這也是來自我的生活。有一次我回家,我爸去幫我遛狗了,他給我寫了封信,說我們不能溝通、不能相互理解,他自己內心挺矛盾,而且心情挺不舒暢。寫得非常好的一封信,對我觸動挺大。因為我覺得這說明一個問題:人和人之間,即使是最親的人,真正做到面對面地談心、交心其實很難。那封信兩年多以來一直放在我包里,拍那場戲時,我覺得演員的情緒好像沒有達到我的感覺,總覺得好像差點兒。我就把信找出來給他們念,一念我自己就哭了,周圍的演員,包括在場的攝影、場記、場工都流淚了……所以,在電影做完後期的時候,我在片頭加了“獻給我們的父親”這句話。對於我來說,這部電影是在寫我們這代人成長的一個感受,這離不開家庭和父輩。我覺得我父親那代人飽受磨難,所以,我要把這部影片獻給我們這代人的父親們。
有人說從《洗澡》《昨天》到《向日葵》,你完成了父子三部曲,是這樣嗎?
張:我自己覺得是有聯繫的,可能《洗澡》和《向日葵》更接近,兩部電影都在探討家庭關係、父子關係,而《昨天》里主要不是探討父子關係。這三部電影都是寫家庭裡面的人,通過家庭去看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