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九七九年德里羅移居希臘,開始創作他的第七部長篇小說《名字》(一九八二)。作品的背景從美國擴展到國際舞台,但表現的對象仍與美國密切相關,如美國人對待外國人的態度,以及外國人對美國人的看法等。作品分為四個部分:島嶼、山區、沙漠、草原,分別對應希臘庫羅斯島、帕羅奔尼撒半島、印度和美國堪薩斯。主人公詹姆斯·埃克斯頓是美國東北集團駐希臘公司的風險分析員。東北集團向海外的美國公司提供政治風險諮詢,出售風險保險。詹姆斯的妻子凱薩琳在和丈夫分居後,帶著九歲的兒子泰普從加拿大來到希臘庫羅斯島,在美國考古學家歐文·布雷德馬斯領導下進行考古發掘。詹姆斯之所以同意到希臘工作,部分是為了能常常看到凱薩琳和兒子。一次他去小島看望他們時,聽說那裡一個沒有名字的邪教組織將遠處一位老人活活棒殺。不久歐文便發現,被害者往往是年老體弱的流浪漢,而且他們姓名的首字母正好與被害地點的地名相符。如第一個被害者的姓名為米開利·卡利亞姆比索斯,其被害地點名為米克羅·卡米尼。二者的名字均以字母M和K打頭。被害人名字的首字母為什麼必須和地名首字母相一致呢?好奇心驅使歐文對邪教組織展開追蹤調查,不久詹姆斯與獨立電影製片人弗蘭克·沃德拉也加入了調查行列。最終,歐文在印度某地找到了字母殺人邪教的一個分支,與該分支頭目進行長談,最後還親歷了邪教的殺人過程。字母殺人的故事是《名字》的主要情節,除此以外還有另外兩條線索:一條是詹姆斯與妻子的情感生活以及為了與妻子和好所做的努力;一條是詹姆斯作為美國商人僑居希臘的生活故事,包括他所在的風險諮詢公司與美國中情局的瓜葛及希臘民族主義分子對美國干涉希臘事務的抵抗。這三條線索來回穿插,並行不悖,因此《名字》既是邪教故事、兇殺故事、偵探故事、情感故事,也是政治故事。通過表現與揭露美國利用商業來影響、滲透和干涉他國事務的做法,德里羅表達了他對後殖民與後帝國主義時代美國商業文化和政治霸權的批評。作品表明,美國人無論來到哪個國家,都試圖通過他們的商業文化控制那裡的人民。他們不僅在別國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軍事基地,還常常以停止經濟援助、停止投資要挾對他們表示不滿的國家。他們甚至可以無視別國的尊嚴,在別國,如希臘的領土上向其敵對國土耳其提供大筆的銀行貸款。而那些被商業殖民的國家為了自己短期的經濟利益常常不得不忍氣吞聲、俯首稱臣,用希臘民族主義者安德里斯·埃里亞茲的話說,就是“拿美國人的錢,按美國人說的做”。因此在他看來,希臘的未來並不屬於希臘人民,而是“被攥在美國人手裡”。一旦控制了他國的政治與經濟命脈,美國人便可以在這個國家耀武揚威,為所欲為。從政治的角度看,《名字》表現了一個“擴張主義的主題……一個殖民主義的主題、一個剝削的主題、一個最大限度利用的主題”。
作者簡介
唐·德里羅(一九三六—)的創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但都以當代美國的社會與生活為關注焦點,深刻地表現與剖析了美國的社會狀況、大眾媒體、消費文化、意識形態對思想、情感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影響。他在從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九七年的二十六年間共發表了十二部長篇小說、一部中篇小說、三個劇本,以及若干短篇小說、散文等,成為美國當代最豐產和最有影響的後現代派小說家之一。德里羅是義大利後裔,出生於紐約市義大利移民聚居的福特漢姆區,中學畢業後進入福特漢姆大學學習神學、哲學和歷史。然而德里羅並不喜歡學校生活,他曾說自己上了四年中學,睡了四年。倒是紐約市的文化環境——各種現代派繪畫、爵士樂音樂會、格林尼治村的先鋒藝術、歐洲電影展等等為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彌補了學校教育的缺憾。所有這些都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起到了重大影響。但是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德里羅從小受到的天主教教育。教堂的神秘氣氛和各種儀式、教義為德里羅後來的思考與創作提供了一種樣板,使他認識到虛構的抽象的體系、教條、信念等如何操縱人的思想與行為,並驅使他們走向極端。一九五八年大學畢業後,德里羅就職於一家廣告代理公司,並在業餘時間開始文學創作,於一九六○年在《新紀元》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約旦河》。在此後的近二十年間,德里羅共創作發表了《美國形象》等七部小說,確立了他在當代美國文壇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