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

《台灣青年》

《台灣青年》的台語文實踐是台灣文化國族主義的產物,是對抗中國文化霸權象徵宰制的武器。內容上,表現出台灣人獨立建國的決心、對殖民政權的批判以及對本土的認同。

《台灣青年》《台灣青年》
《台灣青年》的台語文實踐是台灣文化國族主義的產物,是對抗中國文化霸權象徵宰制的武器。 台灣國族的相像之下,語文的象徵作用受著重視,促成鄉土書寫運動。文字上,用多文字來解決台語書寫的問題,突破漢字中心主義,建立多文字的美麗新世界。內容上,表現出台灣人獨立建國的決心、對殖民政權的批判以及對本土的認同。

由來

《台灣青年》《台灣青年》
大戰末期,林獻堂日本東京神保町中華第一樓宴請台灣留學生,二十餘位代表列席了會議,與會者群策群力,以“對於台灣應當如何努力”為題,各抒己見。雖然此次會議並沒有為台灣的發展方向找到切實可行的明確道路,但由此而激發起的台灣人民的鬥志和向心力,對以後的鬥爭卻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後,在大陸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特別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和鼓舞下,台灣的留日學生及愛國人士在東京先後組織了“聲應會”、“啟發會”、“新民會”、“台灣青年會”等民族解放運動的團體。開展了“六三法案撤廢運動”、“台灣議會設定運動”等愛國運動。並仿照大陸《新青年》創辦《台灣青年》,宣傳民主進步思想。到1921年,這種愛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由日本回到了台灣島內。

新文化運動的產物

《台灣青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主要參戰國疲於應對戰爭,暫時鬆懈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中國由此獲得了發展經濟的機會和空間,也導致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形成與發展,它預示著民族精神新的覺醒和由此而發的文化衝突。這時,1917年,“阿芙樂爾”艦上一聲炮響,列寧領導的工農大眾推翻了沙皇統治,俄國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十月革命”。這次革命把世界各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到了新的高潮。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總統威爾遜宣布“十四點原則”(The Fourteen Points),其中有關民族自決的主張促成了戰後民族主義的發展十四點原則中有關民族自決之條款如下:第十點:奧匈帝國所屬各民族,給予最自由的民族自決之機會。第十一點:巴爾幹各國之獨立與主權完整由國際予以保證。第十二點:鄂圖曼帝國中之非土耳其民族則給予民族自決之機會。第十三點:重建波蘭。見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台原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頁。。民主浪潮波及全世界,東歐新興國家根據民族自決原則,為爭得高度自治乃至獨立而紛紛展開民族自決運動;英法等國的殖民地及東方各被壓迫民族,也高張民族主義的大旗,獨立鬥爭此起彼伏。1919年,朝鮮爆發了“三一”民族獨立大暴動,形成大規模的抗日運動,最終贏得日方答應其初步自治的承諾。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也受到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興起民主主義運動,掀起大正民主思潮,其中又以吉野作造強調主權在民的“民本主義”影響最為深遠。受這些世界性民族自決主義潮流的鼓舞,尤其受到同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以強硬態度要求民族獨立而不惜流血革命換來初步自治事例的刺激,台灣知識階層敏銳的民族意識受到極大的啟發。於是,台灣有識之士,開始思考“台灣向何處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