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口吐蓮花》《口吐蓮花》 |
作者:石康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版次:2008年9月
ISBN:9787807592204
定價:21.80元
目錄
對佛教最初的小感受不落兩邊
宗教大師與心理醫生
擺脫抑鬱
佛經中的概念
語言問題
信仰衝突
真正的佛陀
不出現的阿羅漢
凡夫與聖人
東方神秘——空性見
佛教徒的答案
佛
了義與不了義與悖論
神秘的矯情
對比科學與佛教的世界
作為一個人的見解
不同的偏好
《佛陀傳》
超越存在的不可說
只能理解一半的佛陀
神秘答案
敬畏
業力說
廢話
世俗與超越
由捐款想到的
行為
無我見
中觀
純粹形而上
無主體的佛教
榮格的態度
開放性
實在感
宗教欲與迷信
宗教奇蹟
修向完美
偏好
基督徒與佛教徒
純粹形而上
無主體的佛教
榮格的態度
開放性
實在感
宗教欲與迷信
宗教奇蹟
修向完美
偏好
基督徒與佛教徒
實修感受
接著說實修
禪定
大師的提示
宗教迷信
佛法里的見地
尋找神通
神通或魔法
佛教真理
佛法中的迷信
放不下的佛法
解脫
對網上佛教徒的印象
常識性意見
信仰的問題與答案
迷信與僵化
超越
佛陀的影響
佛法在現代的機遇
繞來繞去的佛法
成佛還是不成佛
反對意見
我的意見
宗教八卦
向下還原和向上解釋
抽象慰藉
開放式問題
放鬆
從佛性到人類意識
無趣
正見
見道
殊勝
佛陀的冬粉
半個佛教徒
佛陀的笑
神秘體驗
具有實在感的人生
終極解決
煩三種人
詛咒與提醒
八卦地獄
地獄說
徵集地獄信息
真怕沒有地獄這地方
為何說地獄
導語
石康,生於1968年。編劇,作家。大學在聯大航天工程學院電子系讀計算機軟體專業,研究生在哈工大管理學院讀技術經濟專業。1993年寫作至今,著有長篇小說《晃晃悠悠》、《支離破碎》、《一塌糊塗》、《在一起》、《激情與迷茫》、《心碎你好》、《奮鬥》,隨筆集《雞一嘴鴨一嘴》。本書是其代表作之一,裡面的文章是專門談佛論道的。是石康純理性的作品,是一個自由知識分子以一顆平常心所放出的純淨的光彩。他用最通俗的語言和你一起說著他對佛的感悟。
前言
這套文集的目的在於,收集我出過的所有書,並比初版時更多地在其中展現出作品的原貌。能夠有這樣的運氣,作為作者,我感到十分欣慰。在此,我對於編者與讀者表示感謝。除此以外,我還能說些什麼呢?
在我工作之時,常有一個美好但一廂情願的個人願望,那就是——希望自己寫下的不是一些令人羞憤的垃圾,而是能為人們的公共生活增添某種價值。不過,我無法肯定這一願望是否能夠實現,像所有作家一樣,我把一切寄望於未來的時間。我想,如果我真是一名作家,而不是一個冒牌貨的話,那么,也許我的作品能夠為從我身邊流逝而去的時間做一個有效的見證,儘管我目前對見證的意義仍然缺乏信心。我認為,每個人至少都是他自己生命的目擊者,當他把親眼所見的重要事實公之於眾的時候,那么他便會成為一個個體生活的見證。在這裡,我仍要一廂情願地認為,這種見證未必缺乏價值,至少,我不認為它比那種以己度人的胡編亂造更加缺乏價值,或者比干脆沒有留下話語更加缺乏價值。
我痛恨謊言與殘酷,不僅因為謊言與殘酷的強大,更因為它們給現實中的個人帶來很壞的感受,也令公共生活受到極不健康的敗壞,我相信這種敗壞使人生平添迷霧,使人們之間的交往效率低下而惡意橫生,使人們本來就平庸艱難的生活更加痛苦不堪。我認為,人類的重要倫理之一,就是盡力改進人性中的諸多弱點,使之更趨完善。但是,從何處著手呢?我想坦誠與富於同情心也許是個好起點,除此以外,目前我尚未想出更好的起點。
我認為,有價值的藝術,是那種見證並創造人生的藝術。藝術從審美與道德這兩方面給人生注入新意,滿足人們的好奇,慰藉人們的痛苦與無助,緩解人們的空虛焦慮與厭倦,令人更加了解自己以及周圍的世界。除此以外,藝術還能做些什麼呢?
根據經驗,我相信藝術能夠為人生憑空增添美妙的幻想,令人輕鬆與愉悅,甚至能把人帶入漫無邊際的超然世界之中。但是,我更希望能通過藝術給人的心靈注人一種堅強的力量,使人具有一種倔強的願意生活下去的勇氣;使人冷靜地面對生命的真相,即使那真相併不令人鼓舞;使人熱情地探索生命的意義,即使那意義令人困惑;使人勇敢地計畫與創造人類更為合理的存在,即使那存在缺少歡樂,單調乏味。有價值的藝術應為人類不停地注入這樣一種精神,那就是:生而為人,即使是原因不明,結果不定,即使必須毀滅,也要抗爭不息,絕不屈服,永不屈服!
精彩片段
對佛教最初的小感受
在人生中取得一些宗教經驗無疑是令人興奮的。
從2004年開始,有一年多的時間我迷失在宗教的海洋中,特別是印度人搞的東方神秘——佛教。誰能想到,世界上還有一部分人竟能以說話行事模稜兩可而倍感成功?為此居然還要進行長期的訓練!一部分佛教大師的談話藝術遵循“中道行”的原則,竟能把話說得跟沒說似的,靠,叫我越聽越覺得荒謬——只是這種荒謬里有一種趣味,恕我直言,我認為是一種東方人特有的古怪的主觀性。說它古怪,是因為它在某些方面竟能做到不與別人衝突,是一種沒有侵略性的堅持自我。
這種堅持導致一種強大的弱者哲學,聽起來似乎十分矛盾,但情形就是這樣。舉例來講,在這種思想的支持下,要飯的人並不需要感激施捨者,反而覺得因為自己要飯的行為,塑造了施捨者樂善好施的品質,並且,這種品質在未來可為施捨者帶來福報——當然,這只是諸多起初令我吃驚的小例證之一,隨著我後來逐漸深入學習,我發現,它是一種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始終對主體有利的思想——沉迷佛法,多半是沉迷在一種悖論式的巨大的精神自由之中。我曾多次思考這種表面看來無甚意義的自由,最後從中辨識出一種終極道德權力——通俗地說,有一些人的精神健康須仰仗一種叫作“我始終正確”的思維方式。我不說這種行事方式在現實中是否經常性地因挑戰常識而捉襟見肘,我也不說對於它在道德上應如何評價,我只說它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想法,有著非常通俗易懂的一面,並不需要受到多長時間的訓練,人們就能理解並部分地運用它,並且,人們在某些特別的情形下,極容易被這種思想所感動。對於世界,它提供了一種開放性的解釋,對於人類精神上的痛苦,它提供一種“百憂解”式的安慰,且程式並不複雜。我感激它的出現,當然,這也不妨礙我對它產生一些疑惑。
有關什麼是佛法之類的標準答案,我這裡就不多談了,知道的人會嫌煩,不知道的也許更一無興趣,我只是隨看隨想,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記得年輕時我問朋友老牛:“我們為何寫作?”
同作為一名寫作者,他顯然想過這個問題,於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為了話語權。”
“為什麼要有話語權呢?”
“因為可以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他說。
然而時代變遷,網際網路使人人都獲得了話語權,但是人們說什麼呢?
我觀察了一下老牛,以前他對於任何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某些看法還很有意思,不過,在像人人一樣獲得了話語權之後,他信了佛,成為一名佛法的傳播者——事實上,佛教的觀點成了他的觀點。現在,我發現,原來老牛得到某些權力之後,只是利用這權力表達一些人們在兩千年前早已說清的想法。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講,類似話語權之類的權力,無非就是一種根據自己的經驗所抉擇的立場與態度罷了。我是這么理解他的,因為世界太古老,所以老話兒就夠了,不需我們再有什麼創見。
在這裡說一下,老牛是我十幾年來的老朋友,以前是個叛逆青年,若不是他的影響,我想我不會在2004年翻開經書,一本本看下去。他對我的思想有很大影響,近一年多時間內,我們見面就佛法展開討論。我想,那些佛學專業人士對於佛法的認真程度也不過如此,他們有一門課程設定就是“辯經”。當然,辯經課使他們對於佛法啟示的真理越辯越明,而我們倆卻是越辯越鞏固了自己的觀點——使老牛加速成為佛教徒,而我成為半個佛教徒。
不落兩邊
佛教觀念教人行事思想“不落兩邊”,這“兩邊”說的是兩種觀點,簡單地說,一種認為事物是恆長的,稱“常見”,一種認為事物是孤立的、割裂的,稱“斷見”,這兩種見地被認為是錯誤的,不幸的是,我們的話語只要觀點鮮明,就必落入一邊兒——全因我們人類理解事物方式所致。所以,不落兩邊的見識只能把兩頭都同意,或都不同意。難啊。
佛教哲學的四個中心觀點——諸受是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四個觀點中,在我眼裡,前三個講的是一種封閉型兒人格的生活常識,最後一個講的是成就者的境界,是不可說或是說不清的。哎,叫我怎能完全相信這種糊塗狡猾的古代知識?其實啞巴才非常符合不落兩邊的小指標,他們乾脆不說話,至少在觀點上他們無師自通,無我了——不過若是人們問我有何宗教信仰,呵呵,我仍會說是信佛。因為誰也弄不清信佛到底是信的什麼,認為自己弄清的,多半是沒學會的,說信佛基本上就跟沒說一樣。
像世界上的很多宗教一樣,佛教基本上也認為人生是一種假相或迷誤,或者乾脆說是虛幻的,改正它的辦法就是離開它或超越它,方法叫人不太敢苟同,這“戒定慧”三件事兒幹完了,即使是非常聰明努力的人,也是毫無指望的(這一點佛教內部的一些教派曾很露骨地指出,成為阿羅漢是可能的,但多半需經幾萬輩子的努力),至於成佛嘛,呵呵,對不起,那就是更沒譜兒的事了——佛陀從未說過“超越我”,佛陀就是終極智慧,除了不太可信以外,我們對這種見識大致上是很難提出意見的。
不過從生活常識上看,人類個體似乎沒有誰是不可超越的,一個人類存在者的見識非常依賴於他所得到的信息,以及對這些信息的處理。有時候我會感嘆,佛陀偏好的有關人類的信息太慘了,幾乎全是負面的,他處理的這些信息的方式也稍顯武斷,就一個字兒:離。
叫我想起已婚的人對對方不滿意時的解決辦法,離婚!
呵呵,能否再商量商量呢?
宗教大師與心理醫生
人們多半是在肉體或精神上非常痛苦的情況下才向宗教求助的,其實人在恐懼無助的時候多半會像任何事物求助。一般來講,一旦人們精神上健康了,對宗教也就有一搭無一搭了。我個人認為在現代,宗教的地盤已被心理治療占據了大半,用現代的話講,宗教大師無非是那些古代得過抑鬱症之後緩過來的人,他們利用當時可利用的所有知識,來幫助其他的抑鬱症患者“離苦得樂”。(而我說的抑鬱症的範疇十分廣大,只要是在精神上存在著解不開的痛苦,不管大小,都可劃入。)
從自然主義的角度看,古人可利用的知識是什麼呢?無非是一些當時的文化見解,我們現在稱之為“神話”。據一些研究顯示(如弗雷澤的《金枝》),生活在兩千年前的人,從小便被告知了一些當時比較流行的信息,比如天上的仙人,地上的聖人,地下的餓鬼,這些信息對他們來講,是完全真實的。“六道輪迴”是當時印度人對於世界的普遍認識(也是世界上很多原始部落的觀念),根本不需證實,而我們現在認為,“六道輪迴”是古人對於世界的一種想像性描述,四季更替,人類的生老病死,都叫人產生輪迴之感,好像什麼情況都是轉著圈兒來的,更何況,在科學思想出現之前,一個說法的正確與否,是不需經過什麼人工程式檢驗或證實的,品德好的人說什麼,大家相信它就是了(大家相信的是品德好的人愛說實話,當然這實話里包括很多個人性的感悟)。聖人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文化規定,聖人就是“說得對”的人,就像現在的總統的職責是管理國家,而聖人的職責就是“說得對”。呵呵,聖人說有六道,那就有唄,聖人說離開六道就能擺脫抑鬱,那就按聖人說的來吧。P1-8
評價
石康《奮鬥》後談佛生色。《口吐蓮花》讓你看到一個不一樣的石康。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石康說他覺得人到一定歲數都會關注起信仰、信念,包括神秘學之類的。所謂文化人都會有一個這樣的過程,而且每個人感觸是不一樣的。於是他寫了這一本書,叫《口吐蓮花》,就是專門談佛論道的。如果說《奮鬥》是石康純感性的作品,是80後“聖經”是有史以來最火的青春偶像派小說,而《口吐蓮花》就是石康純理性的作品,是一個自由知識分子以一顆平常心所放出的純淨的光彩。他用最通俗的語言和你一起說著他對佛的感悟。
佛陀會像現代人一樣,盡其可能證明他的理論是對的,這叫入鄉隨俗,應機教化,在我們這個相信科學與民主的時代,你最好用科學方法取信於人,而不是抱著魔法時代的老一套做法——我無法完全地相信那些拿著幾本經書指指點點,說佛法如何如何的人,最好是眼見為實,請學佛成功的菩薩及阿羅漢們紛紛站出來,現身說法。
每個人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佛法指示的道路也許是最近的一條,但我仍願意相信,我走的那條更有意思,佛教徒會說這便是我的因緣與業力,基督徒會說解脫是虛的,而懂得愛更重要,道教徒會說,成仙才合於天道——幸虧人們多像我一樣自我,才可能出現那么多的嘗試,我們的世界才多姿多彩。
宗教與科學就是在這裡分道揚鑣的,宗教向人們提供滿足,科學提供好奇,所以宗教是心靈的避難所,而科學是永遠的追尋,宗教是一種休養生息,而科學要依靠人類的智力進行艱苦的勞動,宗教抓住的是一種已知,而科學總是盯著那未知的一切——比較勢利的做法是,我待在避難所里與宗教為伍,主要訓練拓展我的那一顆堅強的心,保持我的心靈寧靜,以便在需要的時候向那些失敗者提供心理援助,讓別人去勞心費力搞科學,我還能閒著沒事兒從裡面挑選些使生活方便的實用成果享受享受,不用白不用嘛——呵呵,看出來了吧?要是沒有清規戒律,那么學佛信佛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石康作品集
石康,北京人,生於1968年,編劇,作家。大學在聯大航天工程學院電子系讀計算機軟體專業,研究生在哈工大管理學院讀技術經濟專業,理科碩士。是電影《大腕》和電視劇《奮鬥》的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