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窗里窗外》林青霞唯一自傳>>·《超好看》南派三叔主編65折熱賣>>內容簡介
韓國第一代理髮師,曾經“奉旨剃頭”的理髮師的後代,卻為了捍衛自己的頭髮與個性自由成長的權利,跟學校和社會展開了一場鬥爭。十七歲的主人公是個“循規蹈矩”的平凡孩子。某一天,當他看見體育老師用打火機去燒一個違反校規的同學的頭髮時,他失去了“理智”,開始了十七歲人生的第一次綻放與燃燒。與此同時,他的理髮師爺爺也因拆遷問題走上了另一條抗爭的道路……由金海《十七歲的頭髮:十七歲的天空成長季》用幽默的筆調觸及了一個真實而問題叢生的社會。十七歲少年的眼中,世界遠非完美,卻因思考與抗爭的勇氣而延續著希望。
小說榮獲韓國第六屆四季文學獎大獎,評審委員會的評語稱:“《十七歲的頭髮》是很奇怪的作品。它沒有特別之處,可是讀下去卻讓人著迷。主人公不是‘問題少年’,也不是‘殘障兒’,是一名平凡的青少年。書中沒有特別催淚感人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冒險的緊張過程,可是卻讓人愛不釋手。有趣的故事情節、平凡而獨特的角色還有學生式的幽默,這些融為一體,成就了一部獨特的作品。生動地展現男孩子成長經歷的故事,最近比較罕見,作者可謂獨具才幹。我想讀過這部作品的人,都會想講一講自己有關頭髮的故事。”
前言
“不知痛苦的人,無法抵達本質”——成長小說類型概述一、成長小說概念及要素人總歸要成長,一個正常的人生都要經歷從童年到成年、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文學是“入學”,自然要記錄、反映和表現這一現象。小說是文學家族中重要的一員,以人的成長為題材的小說,為數不少,但不是所有涉及到“成長”的小說都是“成長小說”。所謂“成長小說”,美國學者莫迪凱·馬科斯(HordecaiMarcus)在《什麼是成長小說》中界定為:“成長小說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後,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有;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並最終把他引向一個真實而複雜的成人世界。”這個“年輕”到底是什麼時候呢?一般認為是從童年向成年跨越期,也就是青春期。在題材時間段上,它與兒童文學和校園文學、青春文學有許多重合之處,但是在情節結構、主題、價值和審美取向上卻有自己的類型成規。兒童文學的世界基本上是一片“淨土”,而成長小說則直面現實,展示了生活的本真形態,觸及了生活的骯髒和醜陋。跟一般校園文學和青春文學相比,成長小說的主人公是動態的、變化的。在自然的成長過程中,他(她)遭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事件:或是愛情挫折,或固真理追求,或是國家需要,或因公平正義等,經過“切膚之痛”的考驗後,在生理特別是心理上發生重要變化。從結果上說,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們有的加深了對生活的認識,變得深刻睿智,積極入世,有的卻大徹大悟,與世決絕。同是一個(或幾個)主人公,成長前後判若兩人。這些考驗事件,是主人公成長路上的關卡。越過去了,像儀式一樣,主人公就長大成人。當然成長過程因人而異,有的因一個事件就發生改變,成長較快;有的成長較慢。需反覆經受考驗。除了“年輕主人公”和“考驗事件”外,成長小說還具有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引路人。這個引路人就是引導他(她)成長的力量,這個力量可以是具體的引路人,也可以是某種思想、觀念或者道德律令。我們一般把具備這三個基本要素的小說稱為“成長小說”,從古今中外的成長小說具體情況來看,它們也多具有這些要素。二、成長小說的涌源和海外發展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小說類型,成長小說的源頭在德國,其概念也來自德語“Bildungsroman”,我們有時候也將它翻譯為“教育小說”或者“成長小說/教育小說”,其原因在於,最初的成長小說始終伴隨著教育和啟蒙指向。這跟18世紀末德國的“狂飆運動”有關,因為“狂飆運動”實質是一場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理念是:拯救社會、改造社會的方案應該通過人們的修養改造、個性改造來完成,而完善修養、改造個性只能通過教育來實現,教育的最佳時機當然是成長期。“成長小說”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成長小說也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在形武方面,中世紀時期的德國騎士史詩《帕爾齊伐爾》初具成長敘事的基本框架,即主人公帕爾齊伐爾經歷了犯錯、負疚、矛盾而達到心靈成熟的各個階段。維蘭德《阿迦通的故事》被稱為德語文學史上第一部比較成熟的長篇啟蒙教育小說(其實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成長小說”)。對中國讀者來說影響最大的一部小說當數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但是最典型的卻是《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也翻譯成《威廉的成長》)。
德國的古典成長小說始終有指向內心、探索精神自我的過程,也就是說主人公的成長與成人最終多以心智的成熟為律令,世俗的成功反在其次。這就容易導致主人公成長後出現兩個極端的結果:要么在飽經憂患之後憤世嫉俗、毅然歸隱,或者棄世,如《阿迦通的故事》,或者自殺,如《少年維特之煩惱》;要么心智成熟,激流勇進、擔當國家民族大任,比如《威廉的成長》。
英國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出現得比德國的成長小說《阿迦通的故事》還要早,但是以前我們一般將它歸為“流浪漢小說”,現在也把它當做成長小說對待了,因為它具備成長小說的一般特徵。談及英國小說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成長小說,我們得首提狄更斯的成長三部曲(《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遠大前程》),它們主要講述貧寒子弟的成長;另一個是維多利亞時代女性作家的寫作,她們開闢了另一個方向:女性的獨立和成長,這些作品有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愛瑪》,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喬治·愛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等,它們在女性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寫主人公“基督徒”受福音感召後離家出走,經過“名利場”、“困難山”、“安逸平原”等重重考驗,到達“天國之城”的故事,其主題當時是指向宗教,但是其情節模式卻為後來的成長小說提供了靈感源來和故事框架。
20世紀後,隨著人們的自我意識、個體觀念的增強,以抒寫人物個性追求、精神成長的作品在世界各國大量湧現,比如英國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毛姆的《人生的枷鎖》、喬伊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威廉·戈爾丁的《蠅王》;瑞士赫爾曼·黑塞的《在輪下》、《德米安》,德國托馬斯·曼的《魔山》,法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等,小說中張揚個性、追求精神的“成長維度”往往與主張世俗道德、社會成規的“教育維度”的價值取向發生尖銳衝突。
美國的成長小說尤其如此,走的是一條個體本位、拒絕社會教化的路子,這其實也是現代成長小說發展的大方向,這些小說有霍桑的《年輕的古德曼·布朗》、《紅字》等。但美國成長小說最具美國特色的是它的冒險性故事情節,如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表現了自然人性與社會現實的衝突,又將幽默詼諧寓於敘事之中。這類小說還有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海狼》,後者是他理想的現代人的成長之路。
20世紀以來美國的成長小說最著名的當數塞林格的《麥田的守望者》,小說中有一句話我們印象很深。主人公霍爾頓的老師說,一個人不成熟的標誌就是他會為了理想而選擇崇高地死去,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一個人要為了理想而謙卑地活下來。當然,霍爾頓進精神病院去做精神治療是成長還是反成長,是成熟還是幻滅呢?或許這也代表成長小說在消費時代的另一條發展路線:幻滅式成長。這類小說還有德萊賽的《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國悲劇》等。
三、中國式的成長中國有成長小說嗎?按照成長小說的經典定義,我們似乎沒有,但是我們不能說,中國沒有自己的成長模式,或者說成長只有一種模武,而成長小說只有一種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肯定有自己的成長小說,而且是在獨立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西遊記》從題材上說,是幻想小說類型中的神魔小說;如果從成長角度來看,它也是一部成長小說,代表一種“中國式的成長”。
《西遊記》的“男一號”當然是唐三藏,可是出彩的卻是“男二號”孫悟空。唐三藏經歷了短暫的生理成長後,其性格和心理基本再無變化了,種種磨難只是對他佛性明澈和心智堅定的見證。而孫悟空不同,他最初的身份是一隻猴子,然後是美猴王、齊天大聖、階下囚、行者,最後是鬥戰勝佛。作為神話人物,孫悟空的年齡應該沒有實質性交化,生理上也比較恆定(除了本領更大一些),但是心智變化天翻地覆。護送唐僧取經的過程,其實也是孫悟空成長的過程。在成長過程中。他得到很多人的指引,最初是一隻老馬猴,後來是菩提老祖,然後是唐僧、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等,主要是觀音菩薩。取經是一個最大的考驗事件,八十一難是一個個小的考驗事件。考驗事件有的還來自取經隊伍內部,比如唐僧的誤解、驅逐,豬八戒的牴觸、拆台等,對他的躁心、魔心、好勝心、虛榮心逐一進行考驗,使他經歷了數不清的煎熬,真可謂從生理到心理都經歷了“切膚之痛”。但是他最後“長大”了,從一個猴子、妖怪、普通天神“成長”為佛——一種人生最高境界,即使在仙界也是令人羨慕的。
孫悟空的成長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地方,他的成長之路和成長代價可以作為一代青少年成長的隱喻,也可以代表我們傳統中國成長之路的獨特性,那就是個人內在個性的妥協和天性的泯滅,但這卻是我們中國傳統教育頗令人爭議的地方。
四、當代中國成長小說成長小說在中國當代小說家族中占有重要位置,已經有60餘年歷史,但是我們一般不用‘‘成長小說”這個概念,而是習慣性地將它們歸置於“革命歷史小說”、“新生代小說”、“‘80後’小說”等當中去。近幾年才將它們從不同陣營中拉出來,作為一個重要現象加以獨立研究。當然有時候我們也犯了外延無限擴大的毛病,將很多嚴格來講不屬於成長小說的小說也拉進來,反而讓問題變得複雜。
當代中國成長小說有三種主要的形態,一種是關於“新人”成長的成長小說。這類小說一般跟“革命”和“歷史”相關,成長主人公也有“大齡化”傾向。這類小說一般繼承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小說”敘事模式,從情節結構上說,可以看做是它們的續接和完成模式,在情調上也一掃過往同類小說的迷茫與,幻滅,如茅盾的《幻滅》、《動搖》、《追求》等。這類小說的代表作有《青春之歌》、《歐陽海之歌》、《閃閃的紅星》、《戰鬥里成長》等,講述主人公在革命的大熔爐里,在革命領路人的引導下克服種種困難,完成艱巨任務,最終實現思想和價值觀的全面超越,成為社會主義新人。二是關於“新生代,,成長小說。這類小說一般以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大學生自覺以現代西方思想為內心準則,抗拒傳統教育和世俗社會,立志成為新的市場環境下的獨立個人為敘述內容。這類小說影響比較大的有《在細雨中呼喊》、《英格力士》、《成長如蛻》、《私人生活》等,跟“新人”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相比,引導他們成長的要么是尼采、薩特、弗洛伊德等現代生存哲學代表人物,要么是個人的身體。他們除了自己和自己的身體。
誰也不相信。三是“80後”成長小說。這是一種比現實性寫作還要現實的寫作:現在性寫作——自己寫,寫成長中的自己。由於他們的主要生活空間是校園,所以這類小說跟校園、同伴(同學)有密切的關係。他們的成長沒有“新人”成長小說濃重的歷史感和方向感,也沒有“新生代”成長小說濃厚的幻滅感和孤獨感,他們既不可能按照傳統的方式被引導成長,又不能獲得足夠的力量自我引導,他們只能憑依同年人的夥伴情誼在彼此安慰、彼此同情中摸索,因為他們的同伴跟他們自己一樣,也是不成熟、未成長的,因此這類小說中主人公的成長是未完成和不可能完成的。屬於未完成型的成長小說。這類小說影響比較大的有《三重門》、《夢裡花落知多少》、《逃之夭夭》、《這些,那些》等等。
在這主要的三類成長小說之外,還有一些未能涵蓋的作品,比如《人生》、《家園》等。作品主人公的成長伴隨著傳統道德、國家、民族等一些大的價值觀引導,向著外在的“大我”學習,最終成為有擔當的“大我”理想人格的故事。這類小說現在作為成長小說尤其是“80後”反成長小說的對立面和糾偏力量存在,越來越多地在網路上出現。
五、韓國成長小說和“十七歲的天空-成長季”跟其他文學創作一樣,當代中國小說的創作有兩個發展趨勢:一是向民族化、本土化掘進,從傳統文化的引證中確證自己的國族身份,尋找自己的世界定位;一是國際化、跨國化趨勢,就是說我們的國內創作與國際創作越來越保持同步,共同組成文學創作的國際化浪潮,以至於幾個國家的創作很難說誰更多影響了誰。比如韓國最近的“成長小說”也有強烈的拒絕成長傾向,幻滅的浪漫主義和精神想像自由流行,這跟中國“80後”成長小說是合拍的,申京淑的《很久以前的離家出走》、《深深的憂傷》,殷熙耕的《漢城兄弟》,金愛爛的《爸爸,快跑》等小說就是如此。但是對於韓國來說,除了好萊塢大片熱,在中國還有一個“韓流”熱。之所以出現“韓流”,一方面說明中韓兩國有著十分緊密的切合點、相似性,能引起我們的強烈共鳴;另一方面說明韓國文化當中有許多我們缺失或想要的東西,比如溫暖的人際關係、自覺的道德意識、明確的文化歸屬感和對未來的信心,等等。“可愛淘”的校園成長小說系列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不能說背後沒有這些原因。不能不承認,當代中國在市場化、現代化轉型中,丟失了很多東西,相當程度地迷惘,以至於成長小說中出現大量未能甚至不可能長大成人的現象。
現在我們引進並翻譯出版這批韓國成長小說,自然有出自文化和文學交流的考量,但是也不能說就沒有了解韓國青少年成長過程的需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類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而對未文學中豐富自己的人生,感受別樣的文化魅力,獲取成長智慧和勇氣。至於說它們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魅力,我們讀後自會有個人的感受。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十七歲的天空·成長季”叢書第一卷十本成長小說全部來自韓國當代優秀作家,在韓國均為長銷、獲獎作品,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其中《小雀斑和豆餅臉》的作者朴范信更是韓國國寶級現實主義作家,曾將韓國最有權威性的文學獎項盡數收入囊中。應該說,這批韓國成長小說的共同特點就是深刻地透視並自如地敘述著所謂“刀鋒上的成長”——青少年敏感的個體生命與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間的碰撞。
以《我是誰的阿凡達》為例,三個尚在花季卻被殘酷的社會幾乎褫奪了身體權利或日生存權利的高中女生在小說、繪畫和溫暖的友情中彼此分享,痛苦卻頑強地成長,最終不僅實現了自我療愈、自我救贖,尋回了對自我身體和生命的主導權,還在某種程度上彌合了曾經破碎的家庭關係。這是一部略帶迷幻色彩的現實主義作品。所謂“阿凡達”,既是主人公在其創作的小說和其日常活動的網路虛擬空間中的替身,又暗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身份焦慮和疑問。作者以手術刀般簡潔深刻的筆調,感性而銳利地透視著社會,同時又猶如沃卓斯基兄弟的《駭客帝國》,呈現出一個重重懸疑又步步驚心的‘‘擬像”世界,用一種別具想像力和可讀性的方式表達著社會的荒誕、生存的迷惑以及抗爭的勇氣和希望,從而將小說帶到了鮑德里亞般的哲學高度。作品雖然描述了社會的陰暗面和青少年成長的苦痛,但仍然給人以希望和光明,同時陰暗和苦痛本就是成長過程或者說成長小說的題中應有之義,正如作者所言:痛苦,是徹悟的契機。不知道痛苦的人,無法抵達本質。
該書在韓國出版後一再重印,迄今已達l5萬冊的銷售量,可見其直抵人性深處的力量,而略顯陰暗和痛苦的外包裝不僅並未削弱這一力量,反而使其更加真實而強大。
無論從其文學性、生命力、精神關懷或是現實意義而言,這套“十七歲的天空·成長季”叢書,與曾在中國出版市場大行其道,但卻嚴重類型化、模式化、產業化、低齡化、淺表化、空洞化的青春文學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成長小說應是抱著嚴肅的文學創作態度,擁有鮮明的語言風格,以(主要是)青少年的身心成長及其與周遭劇烈變化的世界的互動為描述對象,深入探討生命價值,具備極強的可讀性與現實意義的作品。而“十七歲的天空-成長季”正是力圖恢復生活的多面性與多重性,在中國當下激烈轉型的社會進程中,讓中國的青少年遠離不痛不癢、無病呻吟甚至誨淫誨盜的文學環境,真正開始有營養的閱讀,真正開始思考並期待成長的蛻變,尋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許道軍2011年3月22日於上海大學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剛滿十七歲的那天早上,我被爺爺抓到了閃亮的剪刀前面。剪刀一早就被磨刀石嗤嗤地磨出了鋒利的刀刃,正有力地合著大嘴等著齧咬。兩片刀刃張開來,在我頭上咔嚓一聲相互交叉的瞬間,我不寒而慄,像大冷天在外面撤尿一般。
我全然不曾預料到這將會引發出怎樣重要的歷史,我只是心疼這一頭稍微長出點模樣的頭髮。
爺爺麻利地耍著剪刀,他會把我剛長出來沒有見過世面的可憐的頭髮全部剪掉,還會把悄悄長在脖頸上的頭髮也刮掉,毫不留情。爺爺一直迷信十七歲的頭髮里交織著貪婪的欲望,這些欲望有害無益,必須趁它們湧現出來之前徹底除掉才能放心。但是爺爺的剪刀無法除掉這份擔心,一個小男孩的欲望附在頭髮上,而頭髮已經在剪刀刃多次的磨鍊下變得堅硬。
在爺爺換剪刀的空隙,我從視窗看到了對面“黃家餃子館”店招下黃正進討厭的長髮,他正抬頭往這邊看過來。我不自覺地咽下一口唾沫,好像被剪掉的一撮頭髮卡在喉嚨里。我忍不住要說了,我對著鏡子中的爺爺慢慢地說“爺爺,耳朵這邊可以少剪一點…”“十七歲已經不小了,伊浩,你曾祖父十七歲的時候已經接管了李泰成理髮店,還成為慶星當地最好的理髮師。那會兒,好多有名的人物都找你曾祖父剪頭髮。曾祖父的手藝啊,連外國人都讚嘆不已的,日本的理髮師也專門過來觀摩你曾祖父的手藝。
我在十七歲的時候也有了回頭客——低頭。”爺爺打斷了我的話,同時,剪掉了我的鬢髮,又拿起剃刀在大頭釘上掛著的皮子上蹭了兩下,刀子鋒利了,它刮掉了我脖頸上的頭髮。十七歲的小小願望也被刮掉了嗎?那太無情了。想在開學前多留幾天頭髮或至少不想在我生日當天被剪掉頭髮的想法就不能被稱之為願望了嗎?儘管與曾祖父和爺爺的願望比起來這願望微不足道。
然而爺爺太倔了,他拿起那塊用過幾十年滿身沾著頭髮楂的海綿,把殘存在我脖子上的一點留戀也統統拍掉了。沒有一絲願望和留戀的脖頸,頃刻赤裸裸地刺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