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白燕升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45798
頁碼:21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09-3-1
內容簡介
白燕升在書中回憶了不少戲曲名家的往事,以及他親身經歷的戲曲界大事。表達了他對電視、對戲曲的一片深情與赤誠。從隨書附贈的DVD中,讀者不僅可以看到難得一見的白燕升剛登上主持崗位的青澀鏡頭、一家三口的絕佳合影,還能看到白燕升演唱戲曲名段以及個人單曲《一生的太陽雨》等精彩內容。
一本書,一張光碟,一個白燕升,共同呈現出了一種質樸、溫暖而又動人的力量。一切正如莫言所說:“他對親人,對朋友,對鄉親,對弱小者,是那樣的呵護、忠誠、謙恭、慷慨,這些,都可以在他這本寫得很克制的書里得到印證。”
序言
因為愛好戲曲,自然地成為了中央電視台戲曲欄目與後來的戲曲頻道的忠實觀眾。正像眾多的戲迷都喜歡燕升一樣,我也很早就被他的風度、他的風格、他的風雅所吸引,成為他的忠實“冬粉”。
今年春節前,燕升到高密主持一台晚會。我正在老家高密休假,終於有緣與仰慕多年的“偶像”相會。我們交談甚洽,對藝術、對人生的看法,所見略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儘管大多數電視主持人在螢屏上的形象與在生活中的形象有較大的差別。但也有極少數的主持人,在螢屏上和在生活中是統一的。儘管他上場時也需要化妝,但化妝了的僅僅是外表;脂粉油彩遮蓋不住他的內心。儘管他上場前也要有所準備,但事先背好的文案,並不影響他流露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燕升就是這種能與觀眾交心,能與嘉賓交流,親切自然但又不逾規矩的主持人。
近年來躲序如躲虎狼,但為燕升這本書作序,卻是我主動請纓。原因有二:一是基於我對戲曲的愛好;二是出於我對燕升人品的敬仰。
我認為,所謂戲曲振興,重造輝煌,並不是要恢復到上世紀那種一旦名角登場,一票千金難求的狀況。那是時代造成的繁榮。如今社會,一是娛樂方式多多,二是生活節奏加快,要想把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吸引進劇場看戲,絕非一件易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電視是劇場藝術的剋星,但與其抱怨,不如結緣。中央電視台開設戲曲頻道,是一個英明的決定。燕升從當初投身冷清的傳統品種,到十幾年後依然堅守寂寞清苦,對他個人而言只是一種難得的選擇,對廣大戲迷而言,則是幸運的降臨。我個人認為,燕升是上天為我們準備好的戲曲主持人。他自幼喜歡河北梆子,少年時即粉墨登場,並表現出過人的天賦,雖然遵父命放棄進入專業劇團的機會而考入大學中文系,但戲曲的種子在他的心裡埋藏著,一旦機會到來,便會開花結果。現在看來,白老伯父逼兒子上大學的決定也是對的。河北大學中文系四年的學習,使燕升具備了深厚的文學功底,而這無論對於一個演員,還是一個主持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振興戲曲,再造輝煌的目標已經實現,這就是通過電視這個媒體,通過中央台十一頻道和各省市台的戲曲欄目,使戲曲真正進入了千家萬戶。想想歷屆電視戲曲大獎賽那種盛況,想想那些身懷絕藝的票友,想想那些才華不讓成人的童星,我覺得我們已經造就了戲曲在新時期的輝煌。而在這再造輝煌的過程中,燕升立下了汗馬功勞。
燕升是河北滄州人,那裡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他的母校河北大學設在保定,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又是孕育了“白洋淀派”和諸多文學大家的地方。我有幸在此地當過四年兵。我最初的五篇小說都是發表在保定市的《蓮池》上。是保定市和河北省文學界的諸位老師扶持我走上了文學之路。提起保定,提起河北,心中便涌動著感激之情,也因了這層關係,我對燕升便在敬重之外又多了一種類似鄉黨、袍澤的情感。
我們當然不能以人的籍貫來判定人的品格,但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文化風物卻的確對人的品格形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何為慷慨悲歌?我想河北梆子就是慷慨悲歌。那高亢激越、穿雲裂石、千迴百折、動人心魄的腔調里,包含著英雄氣概和似水柔情。燕升是聽著河北梆子唱著河北梆子長大的。他的性格里有英雄般的骨氣,又有赤子般的真情。他不諂上,不阿貴,敢于堅持真理,嫉惡如仇,是一條痛快淋漓的漢子。他對親人,對朋友,對鄉親,對弱小者,是那樣的呵護、忠誠、謙恭、慷慨,這些,都可以在他這本寫得很克制的書里得到印證。
在漫長的歲月里,舞台曾經是老百姓的公開課堂,戲曲是老百姓的公用教材。中國人的道德準則、價值觀念、理想境界,多半是藉助戲曲傳播、塑造而成。在新的時代里,戲曲的這種社會功能已經大大弱化而且不可挽回。但戲曲藝術的巨大審美功能,卻依然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一個中國人,如果不了解中國戲曲,是相當遺憾的一件事情。一個外國人,如果想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繞開了戲曲,那是不可能的。
燕升主持戲曲頻道,是廣大戲迷的幸運,也是他自己的幸運。這十幾年裡,一方面是他將戲曲之美、演員之功介紹給觀眾;另一方面,他也從戲曲中和演員身上學到了許多。如果有朝一日他離開了主持人的崗位,完全可以到大學裡擔任戲曲學教授。但現在還不是時候。他剛剛四十,正是黃金歲月,我們期待著他為中國戲曲作出更大的貢獻,也期待著他在電視和戲曲的結合上,作出更有創意的探索。
2008年9月2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