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號分類法》
正文
印度S.R.阮岡納贊創編的一部綜合性分面組配式分類法。因1933年首次出版時用冒號作為組配符號而得名。此後,阮岡納贊從概念、語詞和標記符號三個層面對分類法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對其進行多次重大修改。1950年第 3版廣泛採用了"焦點"、"組面"和"相"等概念。1952年第4 版提出本體、物質、動力、空間和時間(分別用P、M、E、S、T為標記)5個基本範疇和 5種分面指示符。自1957年第5版起,同時出版基本分類表(即綜合分類表)和深度分類表(即專業分類表)兩種版本,後者現已出版200多種。1960年第6版對類表及標記符號作了全面修改。1963年出第 6版的修訂重印本。近年印度文獻工作研究與培訓中心根據阮岡納贊生前的安排和構想,修訂出版了第7版。體系結構 《冒號分類法》(CC)第6版包括4個組成部分:①分類規則及使用說明,②分類表(包括分類大綱、詳表及附表),③印度經典及宗教圖書分類表,④分類表的鏈式索引。
CC第 6版分為綜合類、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三大部類,共42個大類(第7版改為100多個大類)。每個大類單獨編列一表,有些大類還先分成若干慣用類,在大類或慣用類之下再按不同的組面列出各種焦點 (即類目)。
CC的附表包括通用復分表及書號表兩大部分。通用復分表包括:①共同點(即總論復分表),②時間點(即時代復分表),③語言點(即語種復分表)。 CC的編者認為,索書號的編配是分類工作的繼續,它既要反映圖書主題,又要反映圖書在寫作、出版等方面的要素。CC書號表規定,分類索書號由下列幾部分按如下順序組成:〔文別〕〔體裁〕〔出版年〕〔書次〕;〔冊次〕──〔附屬檔案〕;〔複本〕;〔評論〕。
標記符號 CC採用由字母 (包括拉丁字母及希臘字母) 和阿拉伯數字組成的混合號碼作為標記符號。其最大特點是採用分面標記制(見分類標記),將表示不同組面中的焦點的號碼互相拼合起來以表示複合主題,因此類號要分成幾段,每段代表一個不同的組面,每個組面的類目都分別編配號碼,並在每段號碼之前置一代表某一組面的符號(分面指示符)。這種標記配置方法叫做分面標記制或分段標記制。 它不僅能表達一個主題概念,而且從它的分段形式可以分辨出構成某一主題的各個要素。例如有一篇主題為"英國大學圖書館的期刊流通工作"文獻,其類號即是"234;46:6.3"。其中分號、冒號、點三個分面指示符將整個分類號分割成4段。其中"2" 表示基本類"圖書館學","34"表示"大學圖書館" ("34"前省略了分面指示符逗號),";46"表示物質面中的"期刊",":6"表示動力面中的 "流通工作",".3"表示空間面中的"英國"。在分面標記時,組面的排列具有固定的次序。例如上述圖書館學類的組面次序是〔本體面〕〔物質面〕〔動力面〕〔(第二輪)本體面〕〔空間面〕〔時間面〕。CC為每個大類或慣用類都規定了不同組面組配時的先後次序及符號,這就是分面公式。分類時只要查出組成這一主題的各個焦點的類號,依次填入分面公式,就得出了這一主題的完整的分類號。
評價 《冒號分類法》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綜合性分類法之一。它比傳統的等級列舉式分類法有許多顯著的優點,如類表篇幅小, 容納性大, 標引文獻能力強,能及時反映新學科和新主題,可以滿足讀者多種檢索要求等。CC作為分類工具,雖然用戶不多,但它所倡導的分析-綜合原則、分面分析及分面標記等方法給文獻分類學帶來了一場革命。阮岡納贊創立的分面分類理論不僅促使《杜威十進分類法》、《國際十進分類法》、《書目分類法》等著名的文獻分類法的修訂和一些新分類法(如英國倫敦分類法研究小組的專業分類法)的編制朝著分面分類的方向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主題法及索引法的研究。
參考書目
劉國鈞:《現代西方主要圖書分類法評述》,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1980。
宋克強、許培基譯著:《冒號分類法解說及類表》,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