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六十年國事紀要:外交卷》雖為外交卷,但並不想事無巨細、面面俱到,更不願把它寫成一本外交政策文獻史,而是把那些對中國發展乃至國際政治發生過重大影響的事件,以紀事本末體手法,詳述其來龍去脈。尤其著眼於發掘一些重大的外交內幕,即它的歷史背景、互動過程、決策考慮及其實踐效果,以敘為主,略加點評。為此,作者廣為蒐集、發微鉤沉,運用了迄今所能看到並可以使用的材料及國內外研究成果。寫作中,以我為主,同時也用較多筆墨分析了對方。《六十年國事紀要:外交卷》力求文筆流暢、文氣順達,避免了大量引述,所敘各事,皆有所據,寧缺毋濫。至於歷史本身的空白,只好把遺憾留給自己,把希望寄予將來,有待更多的歷史檔案的披露了。《六十年國事紀要:外交卷》選擇的23件大事,不是任意而為。細心的讀者從中可以看出,每個問題雖獨立成篇,卻都圍繞一條主線,即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幾代中國領導人的對外戰略來謀劃。
目錄
前言第一章東方之盟——“一邊倒”方針的緣起與中蘇結盟
抗戰後期,毛澤東一度希望做美蘇橋樑;抗戰結束,史達林勸說中共不要打內戰
內戰爆發,史達林對中共半信半疑;決戰肇始,中國黨明確對蘇“一邊倒”
史達林繼續奉行彈性外交;劉少奇秘密訪蘇尋求支持
毛澤東首次訪蘇遭冷遇;史達林對簽新約不熱心
周恩來奉命赴蘇談判簽約;毛澤東如願而歸中蘇締盟
第二章“另起爐灶”——中美圍繞外交承認問題的早期接觸與鬥爭
中共決心“另起爐灶”;美國等待“塵埃落定
司徒尋找接觸渠道;中美相互試探摸底
美國不承認不撤離意在施壓;中國清除西方特權不容交涉
美英國際聯合行動分歧迭見;中國堅持談判建交主動在手
中國主張同西方做生意;美國策劃對中國搞禁運
第三章心力的較量——抗美援朝中的外交內幕
美國入侵朝鮮,步步向北逼進;中國退避三舍,頻頻發出警告
唇亡齒寒,毛澤東毅然決定出兵:尋求支援,周恩來秘密赴蘇談判
戰場失利,美國謀求停火;選擇時機,中國回應和談
談談打打,以兩手對兩手;靈活應變,順勢打破僵局
第四章打破遏制——從日內瓦到萬隆
毛澤東推動世界和平運動;周恩來踏上大國外交舞台
周恩來首倡五項原則;中印緬共謀和平共處
中國總理力促亞非團結:二十九國共創萬隆精神
積極推進睦鄰友好;巧妙拆解戰略包圍
第五章對抗與會談——中美圍繞台灣問題的鬥爭
朝鮮戰起,美國趁機侵占台灣;戰略北移,中國被迫推遲攻台
中國再次顯示統一決心;美蔣加緊策劃共同防禦
周恩來積極推動中美會談;杜勒斯頑固堅持敵視中國
毛澤東決策炮擊金門;美蔣間矛盾驟然加劇
聯蔣抵美,挫敗“一中一台”陰謀;以美制蔣,制止“反攻大陸”蠢動
第六章“蜜月”中的裂痕——20世紀50年代的中蘇關係
史達林不乏友好願望又總露大國心態;毛澤東重視中蘇聯盟卻難拂抑鬱心情
赫魯雪夫上台調整對華政策;毛澤東首次感受到平等氣氛
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驟起軒然大波;中國黨介入東歐事件助蘇渡過難關
求同存異,中蘇間外熱內冷;維護大局,毛澤東二訪蘇聯
毛澤東怒拒“聯合艦隊”;赫魯雪夫狐疑炮擊金門
赫魯雪夫熱衷美蘇緩和;毛澤東堅持獨立自主
第七章“中間地帶”——中國與亞非拉國家
毛澤東鄭重宣布承擔義務;中國堅持以阿拉伯國家為友
中緬邊界條約率先示範;中國堅定推行睦鄰友好
印度錯估形勢,挑起邊界衝突;中國反擊有度,頻發和解信號
毛澤東確定反帝反修兩條線戰略;周恩來出訪亞非13國廣交窮朋友
為亞非團結,周恩來頗費心血;雖環境嚴峻,卻迎來建交高潮
第八章“漸進積累”——中日建交前23年漫漫路
民間先行,打破不相往來僵局;以民促官,爭取發展官方關係
周恩來“等著喝香檳酒”;鳩山一郎不敢跨越雷池
岸信介對華政策迅速右轉;中國堅決反擊反華逆流
中日關係進入半官方時期;雙方認同漸進積累方式
佐藤上台,中日關係再度冷卻;中美接近,日本驚呼越頂外交
第九章從論戰到對抗——中蘇關係全面惡化
兩黨爭論逐步升級;兩國關係走向惡化
蘇美簽訂核禁試條約企圖約束中國;中國反對核控制加快研製核彈進程
毛澤東“轉入反攻”,中蘇論戰公開化;周恩來再度赴蘇,尋求和解新途徑
蘇聯增兵邊境加強軍事威脅;兩國關係惡化走向戰爭邊緣
機場會晤,兩國總理謀求有限緩和;中蘇對峙,九年邊界談判一籌莫展
第十章解凍——中美關係從對抗走向正常化
僵硬背後,敵對氣氛悄然降溫;世界分化,中美和解出現契機
中美間互傳信號暖風頻吹;毛澤東調動“小球”推動“大球”
周恩來與基辛格秘密舉行會談;毛澤東同尼克森攜手打破堅冰
中國專注於抗蘇,毛澤東提出“一條線”戰略;美國熱衷於緩和,正常化進程暫失勢頭
卡特上台,決心實現關係正常化;鄧小平訪美,捲起一陣“鄧鏇風
第十一章等待太久的勝利——中國重返聯合國
美國控制表決,一再阻撓討論;中國寧願等待,絕不落人圈套
聯合國內要求中國進入呼聲日高;美國變換手法拋出“重要問題”案
聯合國通過決議驅蔣納我;美日聯合提案終遭失敗
毛澤東親自點將,派代表團赴聯合國;中國第一次亮相,與中小國家站在一起
第十二章“第二世界”——中國同西方國家關係的突破
中國想與西方建立和平統一戰線;周恩來說改善關係將從英國開始
戰略共同點使中法靠攏;東西方兩領袖心靈相通
中美緩和障礙頓消;中西之間全面建交
毛澤東支持西歐聯合自強,共同反霸;西歐人總想“禍水東引”,偏安自保
第十三章締造友好——中日建交與締約
中日復交遇到“天賜良機”;兩國秘密交涉緊鑼密鼓
日本首相首次訪華;中日建交一氣呵成
蘇聯人施壓,阻撓中日締約;日本人退縮,談判一波三折
反霸條款寫進和平友好條約;中日兩國謀求世代友好合作
第十四章是處有友朋——中國與第三世界
“文革”亂及邦交,糾紛迭起;總理奮力糾“左”,修復關係
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理論;中國堅定支持第三世界鬥爭
擴展空間,迎來新的建交高潮;消除誤解,中國與東協國家修好
調整政策,放棄“以蘇畫線”或“以美畫線”;加強合作,支持“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中國領導人重訪非洲,奠定合作新基礎;鄧小平提出新思路,消除周邊諸爭端
第十五章回歸之路——中英香港問題談判紀實
長期打算,有心擱置香港問題;打破封鎖,充分利用香港渠道
租期臨近,港英急切投石問路;高峰會談,中國決意收回香港
兩階段談判艱難曲折;歷史性協定終於達成
英國過渡期出新招,意在保留影響;中國以鬥爭求合作,爭取平穩過渡
第十六章合作與折衝——20世紀80年代的中美關係及中國對外戰略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美國明批評暗支持;蘇聯侵入阿富汗,中美加強戰略合作
里根上台,台灣問題風波再起;中美交鋒,最終簽訂《八一七公報》
謀和平環境,中國實行戰略調整;為結束爭吵,兩國高層頻繁互訪
注重經貿合作,雙邊關係全面拓展;世界局勢緩和,三角戰略漸行瓦解
第十七章掃除障礙——中蘇關係恢復正常化內幕
面對挑戰,勃列日涅夫發出和解信號;抓住時機,鄧小平派專使赴蘇傳說帖
蘇聯拒絕討論“三大障礙”;中國頻頻發動“葬禮外交
鄧小平放言,願為中蘇會晤破例出國;戈氏上台,對華政策作出重大調整
實現高級會談,結束過去開闢未來;確立睦鄰友好,既不對抗也不結盟
第十八章迎接挑戰——風雲變幻中的中國外交
風雲突變,西方紛紛制裁中國;頂住壓力,中國沉著應付變局
既制裁又接觸,白宮不願滑向徹底破裂;不示弱不對抗,中國從容謀求恢復交往
穩定周邊,進一步加強睦鄰友好;調整布局,積極開拓亞非拉外交
面對現實,西方七國解除制裁;中美和緩,海灣危機提供機遇
蘇聯解體,戰後體制最終崩塌;韜光養晦,中國實施務實外交
時勢轉換,各國紛說“新秩序”;有所作為,中國力倡和平共處
第十九章從夥伴關係到和諧世界——冷戰後中國的對外政策
推行夥伴關係外交
融入經濟全球化
走和平發展道路,
倡導和諧世界
拓展多邊外交
第二十章對手還是夥伴——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跌宕起伏
“以柔克剛”應對“以壓促變”
不確定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
從衝突邊緣拉回正軌
來自經貿領域的驅動力
面向全球合作的新框架
第二十章戰略協作——冷戰後的中俄關係
從“建設性夥伴”到“戰略協作夥伴
中俄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
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
進入新世紀的中俄關係
第二十二章遙遠的合作——冷戰後的中歐關係
從“全面制裁”到全面對話
走向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經貿合作:中歐關係重要基石
第二十三章以鄰為伴——冷戰後的周邊外交
中國周邊關係的演變
南亞格局:中國同印巴的關係
從猜疑到合作:中國同東協關係的發展
結構性變遷中的中日關係
中國同朝韓的關係與半島局勢
前言
“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成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成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這是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講過的一段話。新民主主義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晶,是指導中國走向自由繁榮、文明富強的理論綱領。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建設自由繁榮、文明富強的中國創造了前提。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的基礎上開始這個偉業,不是輕而易舉的。60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被迫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和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在“邊打、邊穩、邊建”方針的指導下,通過全面貫徹“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這個“四面八方”政策,迅速取得了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的輝煌成就。由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人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得到了徹底解放,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高漲,到1956年,在整個社會沒有受到嚴重震盪的情況下,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1953年開始的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畫建設,在蘇聯的大力援助下,中國的工業化建設有了良好的開端,在此基礎上進而建立起了獨立的工業體系。科學、教育和衛生事業也都有了較快的發展,依靠自力更生,成功地製造出“兩彈一星”;文學藝術方面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國際上,我們成功地打破了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封鎖與遏制,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的應有地位逐步為世界各國所承認。
精彩書摘
毛澤東這次出訪蘇聯,與原來擬議中的訪蘇有重大區別,不再只是兩黨首腦的會晤,也不必秘而不宣。這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身份的一次正式的公開的國事訪問。這次訪蘇的目的,是同史達林就中蘇兩國重大的政治、經濟問題進行商談,重點是處理國民黨政府與蘇聯1945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參加史達林70壽辰的慶祝活動。毛澤東要實現自己的目標並不輕鬆。一方面要實現中蘇兩黨的緊密團結和兩國的聯盟,爭取蘇聯的多方面援助;一方面又要收回屬於中國的主權利益。關於前者,困難不會太大。中蘇結盟和修好,是雙方共同的願望。社會主義是中蘇兩黨的共同事業,聯合抗美是中蘇兩國的共同戰略利益。在對中國的經濟技術援助方面,史達林和蘇方已經表示出“老大哥”的慷慨和熱情,更樂於把蘇聯的經驗傳授給中國。何況,中國領導人雖然希望獲得儘可能大的援助,但也不會強求。毛澤東體諒蘇聯本身的困難,且一貫主張獨立自主,不依賴外援。
困難在於後者。廢舊約、立新約,另起爐灶,是新中國外交的基本方針,當然也包括國民黨與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45年3月雅爾達會議,史達林與羅斯福達成秘密交易,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蘇聯重新獲得舊沙皇政府在日俄戰爭後失去的中國東北的特權,即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享有對大連商港的優先權益,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承認外蒙古獨立等。舊的中蘇條約把這些權益確定下來,且規定30年不變。雅爾達協定並未使中國國共兩黨與聞,舊的中蘇條約更是繞過了中共,對此,中共是不滿的。新中國成立後必然要解決這些問題。
鑒於中蘇的特殊關係,中共領導人採取了審慎的態度。1949年初米高揚訪問西柏坡時,首次委婉提出。劉少奇訪蘇期間,又有分寸地與史達林進行了當面商談,雖是眾多議題之一,卻是敏感問題所在。對此,史達林曾說:“我們承認這個條約是不平等條約。那個時候不得不採取那樣的政策,對日和約未簽字,美國不從日本撤兵,蘇聯在旅大駐軍是為了抵制美蔣的進攻;如中共願意蘇聯撤兵,我們就馬上撤出。”顯然,史達林在為不平等條約作辯解,其真實想法是不願放棄蘇聯在東北的利益和特權,尤其斷然拒絕了改變外蒙古獨立的可能。至於從旅大撤軍,與其說出於真誠,不如說是一種策略。中共沒有海軍,此時還要仰仗蘇聯。史達林的態度,加重了毛澤東處理中蘇條約問題的困難。
困難還來自於兩位領導人的個性。毛澤東與史達林不僅來自於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從未謀面。對於史達林支持的王明等人對自己的多次排斥打擊,史達林對中國革命的多次干預,毛澤東心存抱怨。史達林對毛澤東也缺乏信任,儘管中國革命宣告成功,他依然不太相信毛澤東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新中國成立,史達林沒有給毛澤東本人發來賀電,而在10天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時,他給民主德國第一任總統威廉·皮克和總理奧托·格羅提渥發去一封很長的親筆信。
畢竟,共同的社會主義事業,兩國國家利益的匯合,使兩位歷史巨人走到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