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 品:八一電影製片廠1987年攝製
顧 問:陳 雷
導 演:楊光遠
副導演:沈華芬 陸伯炎
編 劇:李寶林
攝 影:楊光遠 桑 華
特技攝影:李炳坤
演員表
寇巧玲(飾安順福) 蔡 鶯(飾王惠民)
王蘭英(飾胡秀芝) 遲延麗(飾郭桂琴)
遲素靜(飾黃桂清) 張 躍(飾李風善)
李久芳(飾支隊長) 江代霖(飾王皮襖)
杜雨露(飾朴團長) 王 棟(飾春 喜)
徐志田(飾孫漢奇)
影片簡介
1938年春,在日寇控制下的東三省,國小教員冷雲不能忍受亡國奴的生活,於是與身為偽警長的漢奸丈夫孫漢奇決裂,毅然離家出走,參加抗日聯軍。在抗聯,她成長為一名剛強的戰士,與其他女兵們一起為抗日而戰鬥。一次日軍對抗聯實行三面包圍,在烏斯渾河畔,冷雲等八位女兵為了掩護大部隊突圍,主動在敵人一側打響,直到最後一顆子彈打完,敵人漸漸逼近時,她們手挽手,從容地走向滔滔江水之中。
故事梗概
1938年冬,東北某鎮。深夜,國小教師冷雲在小巷中張貼反滿抗日的標語,被身為偽警長的丈夫孫漢奇發現。孫漢奇惱羞成怒,舉鞭揮向妻子。冷雲不願做亡國奴苟且偷生,毅然與丈夫決裂,投奔抗聯。小姑娘王惠民奉命接冷雲上山,途中遇敵人搜山,惠民的爸爸、抗聯戰士王皮襖為掩護她們突圍而犧牲。冷雲與王惠民裹挾在村民中被趕進五合村,目睹日寇燒殺劫掠、污辱婦女的殘暴行徑。危難中,抗聯部隊及時趕到,擊潰了敵人。村中失去親人的年輕婦女黃桂清也隨冷雲加入了抗聯。幾個不同性格、不同出身的女子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相聚:安順福在把一台縫紉機運上山的途中遭遇日寇,獻出了自己孩子幼小的生命;童養媳出身的郭桂琴負責全隊的一伙食;年輕美麗的楊桂珍的丈夫死於日寇轟炸;
生活的重壓把班長鬍秀芝磨礪得剛強嚴厲,但依然有溫柔的愛留在心底。冷雲上山後,在戰鬥間隙教大家識字,傳播革命理論,受到同志們的尊敬和愛戴;當她不願留下腹中漢奸丈夫的孩子時,被姐妹們勸阻。她們要共同撫養這屬於母親的骨肉。有一次打了勝仗,部隊繳獲了許多衣物糧食和軍火,還救起了無家可歸的朝鮮族姑娘李風善。為了讓部隊有個堅實的後援,冷雲與胡秀芝奉命帶領一部分人在密林中建立秘密營地,在惡劣的條件下照顧傷員,為部隊趕製棉衣。營隊遭到敵機轟炸,女兵們奮力保住了棉衣並送給大部隊。在極度勞累中,冷雲產下了一個死嬰,把他葬在潔白的冰雪中。日軍加緊了對抗聯的圍剿。在烏斯河畔準備渡河的冷雲等八位抗聯女兵為了掩護大部隊突圍,主動牽制了敵人的火力。面對兇惡的敵人,背臨滔滔江水,八女毫無懼色,直至射出最後一顆子彈。敵人節節逼近,為了維護民族氣節和中華女兒的尊嚴,八女從容地走進滔滔江水。
相關影評
該影片未明確交代故事發生時間,史載“八女投江”事件發生在1938年秋冬之交的烏斯渾河(牡丹江支流)。或有網友指責它表現手法陳舊、人物沒有個性、“給人以假大空的感覺”,實在是有點睜著眼睛說瞎話。該影片為新中國第一部抗戰電影兼第一部國際電影節獲獎電影《中華女兒》(EightHeroinesofChina,1950)的重拍片。《中華女兒》由凌子風、翟強導演,由張錚、岳慎、柏李等主演,著重再現八名抗日女英雄的革命氣節和壯烈事跡,曾獲卡羅維發利電影節“自由鬥爭獎”,情節、對白相對簡單,表現、演技略嫌粗陋。以上兩部影片在下所見D5影碟均有英文字幕,後者為膠片版,畫質較差。
英烈群雕
地址: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江濱公園八女投江英烈群雕
八女投江的英雄壯舉,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史詩。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人,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於1984年決定在牡丹江市江濱公園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大型群雕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德華、司徒兆光設計,四川美術學院採用花崗岩石材料雕鑿製作,於1988年8月1日正式落成,當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同志親筆題寫了“八女投江”四個大字。
國畫巨作
1957年,年僅34歲的我國著名畫家、“關東畫派”奠基人王盛烈創作了那幅被傳頌了半個多世紀的名畫《八女投江》,該做現收藏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八女投江》是根據抗日聯軍八位女戰士為了不被敵人活“八女投江”國畫巨作捉,集體投江的真實感人故事而繪製的革命歷史畫。一個如此年輕的藝術家為什麼會有如此令人稱道的創作呢?對於王盛烈來說,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對他影響太大了,他有著作為亡國奴的經歷,他也親眼目睹了“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歷史,所以他內心的愛國主義激情成為了創作最大的動力。即便是後來提出建立九·一八紀念館議案時,作為發起人之一的他依然不顧身體的不適,重新創作了一幅《八女投江》,尺寸比當年收藏在中國軍事博物館的那幅還大,老人當時惟一的想法就是不能夠讓世人忘了那段歷史。目前這幅作品就掛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內,成為這段歷史一個記憶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