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

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

《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寫於公元684至689年間陳子昂任麟台正字時。

基本信息

相關作品

燕昭王

登幽州台歌

晚次樂鄉縣

送魏大從軍

春夜別友人

登幽州台歌

題田洗馬游岩桔槔

南山家

萬州曉發放舟

合州津口別舍弟至

送殷大入蜀

居延海樹聞鶯同作

同王員外雨後登

春台

山水粉圖

贈趙六貞固二首

作品原文

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

肅徒歌伐木,騖楫漾輕舟。

靡迤隨回水,潺湲溯淺流。

煙沙分兩岸,露島夾雙洲。

古樹連雲密,交峰入浪浮。

岩潭相映媚,溪谷屢環周。

路迥光逾逼,山深與轉幽。

麇鼯寒思晚,猿鳥暮聲秋。

誓息蘭台策,將從桂樹游。

因書謝親愛,千歲覓蓬丘。

作品評析

陳子昂在七世紀八十年代寫於洛陽的作品,表現了對描寫對句的日益熟練,不是上官體的嚴謹板滯形式,而是充滿生氣,這種生氣有時與對偶句的內在節制形成對立。

“伐木”是《詩經》篇名(第165首),傳統的毛詩解釋成與尋求伴侶有關。第十一句主要指落日使作者意識到必須返回,但在字面翻譯上很難不將此譯成直觀的意象。

陳子昂的描寫技巧比同時代人更具特色,更富有生氣。正如同時或稍早的盧照鄰等詩人一樣,他們日益傾向於按敘述的次序安排對句。此詩寫作者溯溪而上,越來越深入山中,直到天色已晚,仍依戀著不想轉回。雖然這首詩按次序敘述,並透露了隱逸信息,其形式基本上還是宮廷詩常用的三部式,不過開頭及結尾各由一聯擴展為兩聯。伴隨著三部式的是迅速轉換的情調,從輕快的速度,興致勃勃的伴侶,轉變到明媚然而孤寂的景象——煙霧瀰漫的沙洲和閃閃發光的山峰和倒影,從這裡再轉換到隱士生活的憂傷情緒,以此表達詩人逃避人類社會的願望。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台正字,右拾遺。後世因稱陳拾遺。敢於陳述時弊。曾隨武攸宜征契丹。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於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