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本幅自識:“至元後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閟閣,因作此卷。丹丘生題。”鈐“柯氏敬仲”。 竹,由於被傳統文人賦予了“虛心異眾草,節勁逾凡木”的人格象徵,因此,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導始,到元代已成為極受歡迎的繪畫題材。從技法上看,有勾勒填色的“畫竹”與墨筆寫意的“寫竹”之分。此圖即屬於“寫竹”一路畫法。
柯九思曾主張:“畫竹寫乾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珊瑚網·畫跋·卷八》)觀此圖畫法,拳石皴法渾厚,實源於董巨一派,而墨竹則全法文同。作者以淡墨寫乾,用筆挺拔圓渾,宛如篆書,竹節兩端再復垂墨,不勾節卻連屬自然。竹葉行筆沉著穩健,一如後人形容他的墨竹 “大葉長梢動冕旒”,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正是源自文同。(米芾曾言:“……(畫竹)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自文同始。”)再加上勁健的小枝穿插其間,使叢竹於莊重、淳厚之中顯示出活脫的生韻。 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