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由於西方基督教的排他性,中國人一直被看作尚未開化的、野蠻的異教徒。當擁有著古老文化,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過去的大量華人移民湧入美國時,美國白人社會感到了潛在的威脅。他們的恐慌導致了“黃禍”、“中國威脅論”思想的出現。而“黃禍”的化身無疑就是“傅滿洲博士”。
創作歷史
1913年,英國作家薩克斯·羅墨創作了《傅滿洲》系列小說中的第一部——《陰險的傅滿洲博士》。書中描述的“傅滿洲”集聚整個東方民族的神秘、殘忍、狡猾和姦詐於一身,犯下了種種罪行,但每次都得以逃脫。羅墨此後又創作了多部《傅滿洲》小說,並成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頗有名氣的流行小說家,小說也被改編成為驚悚片。
改編成電影
1929年,派拉蒙公司拍攝了第一部《傅滿洲》電影——《傅滿洲的面具》。影片的宣傳材料是這樣描寫這個邪魔式的人物的:“他的手指一動就是一個威脅,他的眉梢一挑就是一個惡兆,他的斜眼一眨就是一種恐怖。”在電影海報上,白人男女主角都被畫成在傅滿洲的巨影之下嚇得縮成一團,傅滿洲的人像高高矗立,籠罩住了他們渺小的人影。
評論
法國哲學家傅柯在《詞序》一書中精闢地指出,西方自18世紀末期開始對世界民族進行分類,其目的“不是要還原明顯不同的民族的本質,而是允許用其中一個因素表述其整體。在這個分類過程中,將分析建立在單一的軸心上,在‘彰顯的’和‘隱匿的’之間建立一種關係,並在‘表面的’和‘深層的’之間建立起聯繫後,再從那隱匿的架構中不斷拔升,直至在形體表面上不斷凸顯形體符號。”果真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在(羅默的)十三本小說和六部完整的電影中,‘黃禍’就以傅滿洲的形象被持續不斷地言說著,”也使得,“黃禍”“至今仍然像鬧鬼的屋子一樣,折磨著歐洲和北美的文化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