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約的簽訂
《交收東三省條約》
交收東三省條約 |
王文韶 |
條約內容
一、東三省各地“一如俄軍未經占據以前,仍歸中國版圖及中國官治理”。
二、“如果再無變亂,並他國之舉動亦無牽制”,俄國軍隊在一年半內分三期全部從東北撤走。
三、俄軍撤退前,東三省中國軍隊的數目、駐地,必須與俄國軍官商定;俄軍撤退後,中國在東三省的兵力應添應減,應隨時知照俄國。
四、俄國交還山海關、營口、新民屯沿線鐵路,清政府應給予賠償。
歷史背景
20世紀初年,列強在華爭奪路權的鬥爭十分激烈。通過對鐵路利權的爭奪,帝國主義可以在輸出“過剩資本”的同時,擴大對中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1901——1911年10年間,帝國主義掠奪中國鐵路達14條之多。通過借款或強行承築手段,控制中國鐵路運輸業的命脈,由他們直接經營和參加管理的占全國鐵路的93%。1902年清政府屈從帝國主義旨意,制定《籌辦礦務章程》,公然宣稱:“礦商之利,外人不妨共之”。全國十幾省區重要礦區相繼被列強霸占。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全國機器採煤年產量600萬噸,中國開採的不足40萬噸。
日俄戰爭 |
日俄戰爭:爭奪中國東北(1904年2月6日——1905年9月5日)
爆發原因:日、英、美不滿沙俄獨占中國東北
中俄東三省交涉,由於日英等國的阻撓,直到1901年底,仍沒有結果。沙俄軍隊繼續盤踞東三省不撤,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日本和英國,對此當然決不甘休。英國對沙俄在華勢力的每一增長都看作是對自己的挑戰,何況是沙俄對廣大富饒的東三省的占領,使英國向所覬覦的中國政治心臟華北地區受到了直接的威脅。為了和沙俄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自1898年以來,英國就一直在尋求同盟者。1898—1901年間,英國屢次試圖和德國締結反俄同盟,但都沒有成功,最後決定和日本進行勾結。
自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和沙俄在中國的東三省和朝鮮一直在進行著明爭暗鬥;1900年沙俄對東三省的公開占領更使兩國間的矛盾空前尖銳。日本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以來,就已看到沙俄是它侵略東三省和朝鮮的嚴重競爭者,在軍事上便積極進行對俄戰爭的準備。以先後出任駐英公使的加藤高明和林董為代表的一派,極力主張在外交上和英國結成同盟。英日同盟的醞釀,從1898年8月間即已開始。由於英國當時方致力於和德國締結同盟的談判,英日的談判沒有立即展開。1900年以後,英日兩國為了抵制沙俄對東三省的獨占企圖,都更迫切地覓求同盟者。英國在1901年和德國最後一次的同盟談判失敗後,正式和日本舉行談判。1902年1月30日,英日締結了第一次同盟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 |
英日同盟條約公然標榜以保衛兩國在中國和朝鮮的侵略利益為目的。條約第二款規定,兩國中一國為保衛上述利益而與另一國作戰時,締約另一方應保持中立,並設法阻止其他國家參加作戰反對其盟國。第三款又規定,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對其盟國作戰,締約另一方應協助其盟國共同作戰,這樣就保證了日本在和俄國作戰時,不致有單獨對俄法兩國同時作戰的危險。由於法國當時決不願為了俄國在遠東的利益而和英國作戰,英日同盟實際上保證了法俄同盟不適用於日俄戰爭的場合。日本有了英日同盟的保障,對俄作戰的顧慮大為減少。
英日同盟訂立後,清政府外務部總理大臣奕劻對英使薩道義表示滿意,以為有了英日同盟,沙俄必將被迫撤出東三省。①一向主張以英日為靠山的劉坤一、張之洞則更主張投靠英日,堅決拒俄。沙俄看到形勢對己不利,為了避免英日對正在進行中的中俄談判實行聯合干涉,力求促成談判的早日結束,因此對清政府作出了一些讓步,同時還對外務部會辦大臣王文韶和其他人員進行了賄賂。①清政府接受了俄方所提的撤兵條件,於1902年4月8日和沙俄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
意義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其後的短短6年時間裡,沙皇俄國就從中國割走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貪婪的沙俄並不感到絲毫的滿足,
鴉片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