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學》

中醫體質學以生命個體的人為研究出發點,旨在研究不同體質構成特點、演變規律、影響因素、分類標準,從而套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治、康復與養生。

基本信息

簡介

中醫體質學中醫體質學

中醫體質理論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創新點與突破口,它突出地反映在“體質為本,彤神構成,體病相關,可分可調”等基本論點,即①體質可分論:人類體質可以客觀分類,中醫體質分類具有文獻依據、臨床依據和相應的生物學基礎;②形神構成論:體質是特定軀體素質與一定心理素質的綜合體,體現中醫“形神合一”思想;③體病相關論:體質和疾病有明顯的相關性,體質類型影響發病的傾向性;④體質可調論:體質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司變性,通過干預調整其偏頗,體現體質可調性。
《中醫體質學》教材通過對中醫體質學的概念與範疇、體質的形成、體質分類、體質生理、體質病理、體質診斷、體質與治療、體質與養生預防等系統論述,實現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延伸和創新,並為生命科學提供新的認識體系。教材中提出並涉及了許多重大科學命題,如探討“形神合一”的科學內涵。從形態結構一生理功能一心理特徵一生物遺傳方面,揭示由多種複雜因子構成的體質現象。通過“因人制宜”思想的具體表述,闡明體質調治的機制和方法,進一步揭示中醫學是整體調節的醫學,為個體化診療提供理論依據。中醫體質分類研究、體質與疾病的相關性研究、體質可調性研究是本教材的三條主線,也是今後體質研究的主要任務。
《中醫體質學》教材作為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內容之一,經過19所中醫院校及相關科研院所專家的共同努力,數易其稿,為中醫基礎教育開闢了新的領域。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十分重視保持本學科自身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力求體現中醫體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研究方法。對許多重要學術問題,編委會還多次組織會議進行論證與研討,形成了比較一致的認識,使教材的質量得到了保證。《中醫體質學》教材的編寫,適應學科發展,培養新世紀人才,面向新世紀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需要,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醫體質理論研究帶有標誌性的新成果,也是中醫基礎理論新的突破。欲求中醫之振興必求學術之振興,欲求學術之振興必求理論之振興。中醫學將在人類的進程中,以理論的自我更新,持續創新獲得持續發展。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中醫體質學的概念與範疇
一、中醫體質學的概念
二、中醫體質學的性質與範疇
第二節 中醫體質學的地位與作用
一、中醫體質學的地位
二、中醫體質學的作用
第三節 中醫體質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內經》奠定了中醫體質學理論基礎
二、《傷寒雜病論》開創了中醫體質理論的套用
三、歷代醫家對中醫體質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四、中醫體質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第四節 中醫體質學的理論基礎 
一、中醫體質學的哲學基礎
二、中醫體質學的生理學基礎
第五節 中醫體質學的基本原理
一、體質過程論
二、形神構成論
三、環境制約論
四、稟賦遺傳論
小結
第二章 體質的形成
第一節 先天因素
一、種族、家族遺傳
二、婚育、種子
三、養胎、護胎、胎教
第二節 後天因素
一、飲食營養
二、生活起居
三、精神情志
第三節 環境因素
一、自然環境
二、社會環境
第四節 疾病與藥物因素
一、疾病因素
二、藥物因素
小結
第三章 體質分類
第一節 體質分類方法
一、古代體質分類方法
二、現代體質分類方法
第二節 中外體質分類的比較
一、中西方體質分類的比較
二、中日體質分類的比較
小結
第四章 體質生理
第一節 體質與年齡
一、小兒體質
二、青年體質
三、中年體質
四、更年期體質
五、老年體質 
第二節 體質與性別
一、女性體質 
二、男性體質
第三節 體質與心理
一、體質與認知
二、體質與情感
三、體質與氣質
第四節 體質與適應能力
一、體質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二、體質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第五節 體質的生理特點
一、體質的遺傳性
二、體質的穩定性
三、體質的可變性
四、體質的多樣性
五、體質的趨同性
六、體質的可調性
小結
第五章 體質病理
第六章 體質診斷
第七章 體質與治療
第八章 體質養生與預防
附錄 少數民族體質理論與套用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