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理學供中藥業用》

《中藥藥理學供中藥業用》

《中藥藥理學供中藥業用》,是在王筠默教授主編的全國統編教材《中藥藥理學》1983年版的基礎上,吸取近十多年來中藥藥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和新進展編寫而成的。

《中藥藥理學供中藥業用》由沈映君編著,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此書需購買。

《中藥藥理學供中藥業用》《中藥藥理學供中藥業用》

簡介

作者: 沈映君 主編

出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7-12-1

字數: 303000

版次: 1

頁數: 197

印刷時間: 2006/09/0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2343928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醫學、醫藥衛生教材

內容簡介

中藥藥理學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結合中醫臨床療效,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和機體相互作用規律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它是中藥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

本教材是在王筠默教授主編的全國統編教材《中藥藥理學》1983年版的基礎上,吸取近十多年來中藥藥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和新進展編寫而成的。

本教材仍按中藥功效分類,全書共分23章,總論4章,各論18章,實驗計畫章。總論各章重點闡述研究對象,學科任務,研究思路,中藥藥性理論的現代研究概況,影響中藥作用的主要因素以及新(中)藥開發研究所需要的藥理、毒理學基本知識等。

各論各章先寫概述,後寫代表藥和代表方劑。因受教學時數所限,編寫的藥味和方劑不多,單味藥80個,常用方劑18首。每味藥下先簡介來源、拉丁學名、主要成分和性味、歸經;為加強功效與藥理作用問的聯繫,特將功效與藥理專列一項,先列功效後列藥理,以藥理為重點;臨床套用力求簡明,先列主治,後列現代病名,並以單味藥套用為主,配伍兩味以上者一律未收;不良反應有則寫,無則不寫,著重寫臨床所出現的毒、副反應,經動物長期毒性試驗所看到的毒性反應和中毒器官亦作適當介紹,以提供臨床用藥時注意。方劑體例則先列方名、出處及組成,其他內容同單味藥。

本教材亦可供從事中醫藥教學醫療科研生產以及西醫學習中醫的工作者選用。

全書中所寫的藥名、來源、性味、歸經、功效、主治均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

書籍目錄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任務
第二節 中藥藥理學發展簡史
第三節 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藥藥性與中藥藥理
第一節 四氣的現代科學涵義
第二節 五味的現代認識
第三節 升降浮沉的現代認識
第四節 歸經的現代認識
第五節 有毒、無毒的現代認識
第三章 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
第一節 藥物因素
一、品種
二、產地
三、採收季節 
四、貯藏條件
五、炮製
六、劑型和製劑
七、劑量、煎煮方法和條件
八、配伍和禁忌
第二節 機體因素
一、生理狀況
二、病理狀態
第三節 環境因素
第四章 中藥新藥藥理學和毒理學研究的基本知識
第一節 中藥新藥的概念和申報時對藥理毒理研究的要求
第二節 中藥新藥藥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中藥新藥毒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各論
第五章 解表藥
第一節 常用藥物
麻黃
桂枝
細辛
柴胡
葛根
第二節 常用方劑
桂枝湯
銀翹散
第六章 清熱藥
第一節 常用藥物
黃芩
黃連
金銀花
大青葉與板藍根
魚腥草
北豆根
生地黃
梔子
苦參
知母
青蒿
第二節 常用方劑
黃連解毒湯
第七章 瀉下藥
第一節 常用藥物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第二節 常用方劑
大承氣湯
第八章 祛風濕藥
第一節 常用藥物
秦艽
五加皮
防已
第九章 化濕藥
第十章 利水滲濕藥
第十一章 溫里藥
第十二章 理氣藥
第十三章 消食藥
第十四章 止血藥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藥
第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七章 安神藥
第十八章 平肝息風藥
第十九章 開竅藥
第二十章 補虛藥
第二十一章 收澀藥
第二十二章 其他藥
第二十三章 中藥藥理學實驗計畫及參考項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