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電機工業發展史》全面展現了我國電機工業誕生以來的百年發展歷史,折射出我國工業發展乃至我國從積貧積弱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過程。該書由曾培炎擔任編寫組顧問,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編寫背景
在中國電機工業誕生百年之際,江澤民倡導編寫該書,體現了江澤民對我國電機工業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在該書編寫過程中,江澤民熱切關懷,親自走訪我國電機工業科研生產基地,多次召集座談會聽取匯報,提出了政治、經濟、技術相結合的編寫原則,審定了編寫大綱。
序言
《中國電機工業發展史——百年回顧與展望》序言
(2011年9月10日)
江澤民
《中國電機工業發展史——百年回顧與展望》一書就要與讀者見面了。我相信,這本書對於讀者了解我國電機工業經過艱難曲折走向發展繁榮的歷程及其成功經驗,是會有幫助的。
編寫組希望我為本書寫序,我想從自己青年時代就與電機工業結下不解之緣談起,談談我對中國電機工業發展歷程的一些認識和感受。
我1947年從上海交大電機工程系畢業。我念電機系,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首先,是受到家父的影響。我父親曾多年任職於張謇創辦的南通通明電氣工程公司,是一位電機工程師。張謇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實業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他為發展民族工業付出了艱辛努力,他的愛國情懷和敬業精神為人稱道。我小的時候,家裡電器壞了,從電燈開關到電風扇,都是父親自己動手修,而且往往手到病除。其次,是我父親的一位故交畢維棟對我的影響。他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回國休假時常常住在我家,並帶回一些電機工程方面的書籍。我那時年少,那些書是看不懂的,但經過畢維棟先生的解釋,也就了解了一些皮毛。受到這些影響,我嚮往著上大學要學電機工程。
我是在揚州上的中學,高中念的是土木工程科,高二就開始學習微積分了。教我們微積分課程的是楊德隅先生,新中國成立後他在西安交通大學任教。他第一堂課就講了莊子的一段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我的腦子裡建立起極限的概念,至今不忘。楊德隅先生的講授,為我後來學電機工程打下了比較好的數學基礎。我去南京上大學時,南京處於日寇和汪精衛的敵偽統治之下。中國內憂外患、苦難重重。當時我已受到革命的影響,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總想多學些科學技術尤其是工程技術知識,增加將來報效祖國的本領。因此,我在南京和之後轉到上海上大學時都選擇念電機工程。
我從上海交大畢業不久,新中國就成立了。回想起來,我從南到北工作過的崗位,大都離不開一個“電”字。從食品企業用電到電機工廠設計,從第一汽車廠動力分廠到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從原子能發電到機電工業,基本上都在這一行工作。後來,我雖然擔任了多種領導職務,但一直關注我國電機工業發展。這裡,我想結合我所了解的和親身經歷的幾件事情,簡要回顧一下近代以來我國電機工業發展歷程。
中國電機工業萌芽比西方晚七八十年。1879年,上海一個外商搞了一台發電機,據說在外灘只亮了兩個晚上。1882年,英國幾個商人花五萬兩白銀在上海裝建了一台發電機,把外灘照亮了起來。中國人自己發電,開始於慈禧太后在中南海裝的一台20馬力的發電機,而這台發電機是從外國買來的。直到1905年開始有自己製造的首台實驗電機,我國電機工業才開始起步。辛亥革命後,軍閥連年混戰,國無寧日,民不聊生,經濟發展舉步維艱。儘管如此,當時還是興起了一些民族工業。從電機工業來說,上海有錢鏞記、華生、華成等電器工廠。我念書時上海交大電機工程系主任鍾兆琳教授,就是華生電器廠的顧問工程師。當時生產的電機,最大功率只有200到300千瓦。1946年至1947年,國民黨政府派96名技術人員去美國西屋公司實習,實習完後回到國內卻沒有用武之地。新中國成立以後,這些人成了全國電機工業戰線的技術骨幹,其中大多數當了技術領導或總工程師,如惲震、褚應璜、丁舜年、孟慶元、張大奇、姚誦堯、沈從龍、孫瑞珩、藍毓鍾、馮勤為、湯明奇、劉隆士等。我同他們都有交往,有的還一起工作過。他們的工作業績和音容笑貌,仍歷歷在目。
我參加革命以後,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歷史和未來。列寧的那句名言“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不時浮現於腦際。但是,對這句話含義的理解,則是隨著新中國成立後參加國家建設工作,特別是1955年到1956年去蘇聯史達林汽車廠實習而逐漸加深的。我親眼看到了莫斯科地下鐵路、電氣火車和年產幾十萬輛的汽車廠等,深深感到我國工業水平同蘇聯相比差距很大。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醫治戰爭創傷、國民經濟初步得到恢復以後,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就適時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邊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一邊開始大規模工業建設,而且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搞的“156項工程”,都是為實現國家工業化奠定基礎的,其中就有一批電機工業項目。歷史事實說明,這些方針和部署都是正確的。一個國家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國土遼闊的大國,如果沒有以重工業為骨幹並與輕工業相互協調的強大工業體系,就不可能建立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就不可能用先進工業技術設備武裝農業、服務業和國防事業,也就談不上國家的真正獨立自主、安全和強盛。黨中央確立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宏偉目標後,工業戰線廣大工人、知識分子和領導幹部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熱忱和創造力量。那種情景我們這些親身經歷過的人是難以忘懷的。新中國現代電機工業也就是從那時起步的。(未完待續)
1956年,新中國製造的第一台汽輪發電機投入運行,雖然只有6000千瓦,但相比過去已是龐然大物。這台發電機是捷克斯洛伐克斯柯達公司的專家來上海幫助建造的。捷克專家中文名字叫許嘉德,他技術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記得當時需要做超速試驗,要達到額定轉速的120%,即每分鐘3600轉。大家很擔心,就怕轉子飛了怎么辦。後來,在閔行上海電機廠內建了一個超速試驗室。試驗那天我們都去了,效果很好。那時,我在一機部上海第二設計分局擔任電器專業科科長,協助上海電機廠副廠長孟慶元完成了這項任務。當年參與過這項工作至今仍健在的還有汪耕院士。6000千瓦功率不算大,但畢竟是新中國建造的第一台汽輪發電機,萬事開頭難啊!後來在蘇聯專家幫助下,我們先後搞出了2.5萬千瓦到10萬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組,功率不斷提高。“大躍進”時期,孟慶元等搞出了採用新型冷卻方式的1.2萬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這台汽輪發電機製造成功震動了全國,國外反響也不小,但由於受“左”的錯誤干擾和影響,我國電機工業總的說進步不快。後經多年完善,技術工藝漸趨成熟,先後研製出了12.5萬千瓦和30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在當時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我國電機製造業上了一個大台階,這與電機行業有周建南、曹維廉等一批傑出的領導同志是分不開的。改革開放以後,電機工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春天。上世紀80年代,我們引進西屋公司技術,生產出了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組。到本世紀初,我國三大動力企業已經能夠生產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汽輪發電機組。
中小型電動機是為各種機械設備提供動力的重要裝備,套用量大面廣。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中小型電動機產品主要是仿製國外的。記得當時仿製電動機的廠家很多,品種雜亂,規格很不統一。“大躍進”時期曾經搞過統一設計,但由於缺乏科學嚴謹的態度,性能指標達不到要求。1962年,我剛調到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擔任主管技術的副所長,就負責領導這項工作。那時,我奔忙於國內各電機廠,用了3年時間組織攻關,順利完成了J2、JO2系列電動機的統一設計並通過國家鑑定。這是我國首個自行設計研製的電動機系列,相比當初仿製國外的產品,各項性能指標都有了很大提高,對促進電機工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我國中小型電動機保有量已經達到16億千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中小型電動機生產、使用和出口大國。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研究和平利用核能。當時,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核禁運。1966年,一機部調我到新成立的武漢熱工機械研究所擔任所長。該所負責核工程設備設計研究任務。為了儘快熟悉業務,我白天工作,晚上學習,在短時間內讀完了《核反應堆工程》一書,獲益不少,加深了對核電這一戰略產業的認識。當時這本書只有英文原版,給我增加了一些難度。此書直到1986年才譯成中文。時隔19年,1985年我重返上海工作時,正值上海準備承擔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一期30萬千瓦核電設備設計製造任務。我在市里一次會上明確提出,核電國產化是開發新興能源的大事,上海一定要乾,要為國家多作貢獻。後來,上海又承擔了秦山二期60萬千瓦核電設備設計製造任務。秦山核電站一、二期項目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管理的壓水堆核電站,至今仍在安全運行。之後,我國又從國外引進了二代、三代核電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現在已經掌握了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設計、製造、運營、管理技術,成為和平利用核能的大國。我認為,無論建造什麼樣的核電站,都必須高度重視安全問題,確保萬無一失,始終把安全保障擺在第一位。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電機工業從小到大、從弱變強、從落後走向先進,不少產品進入到“百萬量級”,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百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組、百萬伏電壓等級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就是世界先進水平了。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電機工業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發展速度在世界電機工業發展史上也是最快的。當年許多去西屋公司實習的人都未曾想到,中國電機工業能夠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西方已開發國家一些電機工業巨頭對我們也是刮目相看了。
回顧和總結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建設現在和開闢未來。中國電機工業之所以在舊中國舉步維艱、在新中國蓬勃發展,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有了黨的領導,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命運和面貌。中國不僅發展起來了,而且正在加快走向現代化;中國人民不僅獲得了解放,而且正在實現共同富裕;中華民族不僅獲得了民族獨立,而且正在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近代以來所有志士仁人和全國各族人民追求的救國、興國、強國的理想已經或正在成為現實。這充分說明,我們的黨和人民是富於智慧、富於創造精神的偉大的黨和偉大的人民,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的制度。有了這樣的黨、人民、制度,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可以戰勝,什麼樣的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我們應該滿懷信心地走向未來。
實踐充分證明,我們要發展和擁有電機工業及其他各種工業的新技術新設備,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必須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儘可能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國際技術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有益管理經驗,不斷增強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毫無疑義,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那些最前沿最先進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從國外是買不來的,必須立足國內,集中我們自己的技術力量進行攻關,進行自主創新。總之,拒絕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或者一味依賴引進,都是不正確的,都應該注意防止。這是我們在發展和創新先進技術過程中必須牢記的一條基本經驗。
技術要進步、產業要發展,關鍵在人才。我們不會忘記那些為我國電機工業發展奮鬥了一生、作出了各種貢獻的人。他們中有技術專家、工人,還有領導幹部,無論是知名的還是不知名的,他們在國家建設史上留下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我們要永遠記住他們的功勞,學習他們的開拓精神、奉獻精神。我國電機工業乃至其他產業要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爭創世界一流水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就必須繼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斷激發人民民眾的首創精神,不斷激發各條戰線上廣大工人、技術專家、領導幹部的緊迫感、責任感和獻身祖國建設事業的使命感。
回首我國電機工業發展歷史,我們充滿驕傲和自豪。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尚未完成,工業領域整體水平特別是基礎研究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還比較大。我們必須戒驕戒躁、謙虛謹慎,繼續奮起直追,努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開創我國電機工業和整個工業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