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改革30年》

《中國金融改革30年》

金融體系的改革開放,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十年來,由中國人民銀行一統天下到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和金融市場競相發展,由為計畫提供資金服務到成為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主渠道,由無足輕重到牽一髮而動全身,中國金融體系走過了一條充滿曲折和坎坷的改革開放之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今天,對於站在新歷史起點上的中國金融改革開放,聽聽一位親身參與其中的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先生,對三十年艱辛歷程的回顧:
◎三十年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曲折歷程
◎三十年中國金融巨觀調控的利弊得失
◎三十年中國金融研究的發展變化

作者簡介

李揚,1981、1984、1989年分別於安徽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8-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安徽大學等大學的兼職教授。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三任專家委員。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上海等地政府金融顧問。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曾五次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和論文獎。研究領域:金融、巨觀經濟、財政等。

目錄

第一篇巨觀經濟運行和巨觀調控
導言
中國經濟對外開放中的巨觀調控
科學認識中國的高投資和高儲蓄
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高儲蓄、高投資和中國經濟成長
中國高儲蓄率問題探究——基於1992-2003年中國資金流量表的分析
需要轉變巨觀調控政策
第二篇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
導言
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及調控——對在我國建立貨幣供應統計體系的討論
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完善金融巨觀調控機制的重要舉措
實施公開市場操作:轉變貨幣供應機制的關鍵措施
買方市場條件下的巨觀調控
零準備率:貨幣政策操作的新範式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理論與實踐
國債規模:在財政與金融之間尋求平衡
通貨緊縮還是通貨膨脹:在貨幣和利率的走勢上尋求解釋
物價下跌與貨幣政策
資本充足率監管、存款準備金制度、存款保險制度
用5~10年完成中國的利率市場化
匯率制度改革必須高度關注貨幣錯配風險
“存差”辨析
試析“從緊的貨幣政策”
第三篇金融市場
導言
中國貨幣市場研究
儲蓄、投資與資本市場
為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體系
按照功能分工原則重塑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
虛擬經濟四題
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必須發展真正的OTc市場
金融體系的競爭力——對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輪迴主導的思考
脫媒: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第四篇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巨觀調控
導言
中國經濟對外開放過程中的資金流動
東亞金融危機的根源還須進一步研究
經濟全球化:若干理論探討
金融全球化:原因和事實
人民幣匯率政策與改革的戰略安排
全球經濟失衡:起因、可維持性與應對之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外匯儲備管理改革
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及中國的機遇
第五篇金融發展
導言
日本主銀行制度的興衰
金融中心:聚集金融資源的有效機制
多元化: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
國家目標、政府信用、市場運作——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探討
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研究:理論與方法

前言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上,這次會議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具有同樣重要的劃時代意義。因為,這次會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從此將中國的改革開放推上了新階段。整箇中國經濟學界都為此而激動,大家都覺得應當做點什麼。恰好時任《經濟學訊息報》的總編高小勇先生來找我,說是要約請若干“領軍”人物寫一些評論文章。我不敢自詡為領軍者,但確實有感欲發,於是就寫成了這篇文章。此文最早發表於1993年4月的《經濟學訊息報》,後來有多家報紙雜誌轉載。
此文發表以後,在學術圈內頗引起了一些爭論。1993年6月,上海復旦大學召開了一次討論“轉軌經濟學”的全國研討會。會議組織者讓我做一專題發言。我由於有出國任務在身,遺憾未能出席。後據一些參會同人告訴我:這篇文章的許多觀點,諸如要遵守學術規範、認真研究中國國情、大力提倡實證研究、推進經濟學家的職業化進程等,都獲得了廣泛認同,但是,文中關於建設中國經濟學的構想,卻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精彩書摘

五貨幣市場與貨幣政策
1998年之前,中國的貨幣政策,特別是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主要是通過信貸分配機制來進行的。對基礎貨幣總量和結構進行調控雖然也是貨幣當局的政策手段,但在信貸分配的硬約束下,它的作用十分有限。
貨幣市場影響貨幣政策的途徑之一,是影響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在1998年之前,由於存款準備金制度對貨幣供應事實上形成不了約束,貨幣市場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不可能很大(李揚,1997)。
貨幣市場影響貨幣政策的途徑之二,是從資產面上影響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供應。就此而論,中國現有貨幣市場的影響力也是很弱的。主要原因在於,當對基礎貨幣供應的調控開始對貨幣供應產生影響的時候,中國面對的是一個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因而需要在貨幣市場上大量賣出某些短期工具(例如短期國債)的局面,而這時,中央銀行事實上沒有任何短期工具可供銷售。從1998年年初開始,當信貸分配製度被取消,但突然又面臨需要擴大信用供應的壓力時,貨幣當局又一次感到,現存的貨幣市場上缺少可供操作的對象,以至於它或明或暗地恢復使用了分配信貸規模的手段。簡言之,主要因為貨幣市場的發展尚處於初創階段,這個市場還沒有能力對中國的貨幣政策產生較大的影響。
貨幣市場影響貨幣政策的途徑之三,道是利率機制。應當說,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和回購市場利率是中國目前最接近市場化的利率。它們的存在,無疑為貨幣當局判斷市場資金供求狀況,提供了一個更為接近真實的參照系。同時,貨幣市場利率與官方利率的差異,也為改善金融資源的配置作出了貢獻。但是,在涉及面最廣的主要利率(存貸款利率)依然被嚴格管制的條件下,貨幣市場的利率不免存在扭曲的現象,它有可能向貨幣當局傳導被扭曲的信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