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

《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

只有望民主而興嘆。本書介紹20世紀上半期的四次國會選舉,也就是中國人嘗試民主的一些經驗,據此而觀察為什麼民主政治在彼時中國不能生根發芽。

基本信息

商品參數

《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

作者:張朋園 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時間:2008-1-1
版次:1頁數:517字數:425000印刷時間:2008-1-1開本:32開紙張:膠版紙印次:1ISBN:9787807624851

內容簡介

中國人嚮往民主政治,以戊戌變法為起點,已經超過百年,如果追溯到魏源、徐繼畲等的時代,則不下一百五十年。其實,先驅有意使中國民主化,曾經有過四五次的嘗試;不幸他們碰到的都是無法克服的障礙,只有望民主而興嘆。本書介紹20世紀上半期的四次國會選舉,也就是中國人嘗試民主的一些經驗,據此而觀察為什麼民主政治在彼時中國不能生根發芽。

作者簡介

張朋園,生於1926年。海內外知名學者,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曾任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所長等職。著有《梁啓超與清季革命》《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梁啓超與民國政治》、《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台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知識分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等。

目錄

黎序
自序
緒論 議會思想之進入中國
第一章咨議局及資政院議員選舉:中國試行代議政治
一、清廷預備立憲,設立中央及地方議會
二、咨議局議員選舉
三、資政院議員選舉
四、議員的出身背景
五、議員的進取與保守
第二章 第一屆國會選舉:政黨與政治精英
一、革命共和,建立國會
二、國會結構:議員定額與選民資格
三、投票:複式選舉
四、黨派競爭議席
五、議員成分分析:精英分子的造型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咨議局及資政院議員選舉:中國試行代議政治
一、清廷預備立憲,設立中央及地方議會
清朝到了垂危的晚年,試圖以立憲改革來挽救其敗亡的命運,雖然諸種措施未能使得王朝政權延續,中國卻嘗試了一些傳統政治上未有的經驗。如宣統元年(1909)全國各省設立咨議局,宣統二年(1910)中央設立資政院,便是一項空前未有的創舉。這是我國首次體驗西方式的民權政治。
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廷迫於革命形勢,宣布預備立憲,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開始,要在九年之後(1917)召開國會,成為君主立憲國家。由於中國未嘗有過議會政治的經驗,先從地方議會開始,再從地方議會中選出代表,成立中央議會,冀望步步為營,走上議會政治的道路。在正式議會尚未成立之前,以咨議局及資政院作為人民練習議政的場所,是一種臨時議會的性質。咨議局及資政院的議員,是由選舉產生的,也有練習如何選舉、試行民權的意義,其重要性可以得見。惟預備立憲只推進至第四年(1911)就停止了,因為革命的爆發,君主立憲成了泡影。但是咨議局及資政院議員都選舉產生了,票選議員的經驗,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
二、咨議局議員選舉
咨議局,相當於今日的省議會。按照清政府的計畫,原定在全國二十二省中成立二十三個咨議局,每省一局,江蘇因兩布政使分治寧、蘇兩屬,擬設兩局。但江蘇人士認為這種近乎分割的辦法,有礙他們的團結,要求只設一局。又因為新疆省人民教育程度落後,地方官請求暫緩辦理,結果共設二十一局。
二十一省咨議局議員的定額,並非決定於人口比例的多寡。是時中國尚無人口普查,無法,改以舊日科舉取進學額的5%為標準。由於各省教育水準不一,中原省份,文風較盛,學額較高;邊遠地區,文野雜處,水準較低,學額亦低,故各省議員名額因之不同。另外,江蘇省負擔的漕糧較他省為多,除依學額之外,又有增額。復因保障旗籍權利,京師及各省駐防,各專設議員1至2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