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作 者:(美)孫隆基著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5
定 價:38元
圖書簡介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於1983年面世以來,一直獲得各方面的反應,但是有深度的批評還沒有看到過。因此,這個批評還得由我自己去進行。同時,在書出版了之後,我的一些看法也有改變,藉此修訂的機會將它們包括進書內。
對這本書較常見的反應是:“它如何去救中國?”關於這一點,我確實沒有答案,書也沒有一個結束語。在有機會與讀者面談的場合中,我的答覆總是:“這本書是我個人的陳詞。”換而言之,“救國”原非寫此書之目的,它只是表達了一個人與其原生文化之間的疏離而已。以一個“個人”身份,毋需惜著“替中國找出路”的名義,而斗膽反映一己與文化之間的異化,這已經是一種立場——也就是我主張的確立“個人”的一個表現。
此外,就是對本書有否嚴格地採取了結構主義方法的質疑。在這裡我必須澄清:我的“結構”概念是一個比喻。它並不像列維一施特勞斯那般想確立人類心靈的基本文法規則。事實上,這類嘗試已歸失敗。如今,對“敘事”有了解的人,都只把它看作一種意義的編織。任何敘事都能說明一些現象,甚或“發明”現象之間的一些關聯。在此意義下,思想與藝術創造的距離應可拉近。
編輯推薦
大約在十七八年前,有一本書悄悄地在大學裡流傳,與其說書,不如說是一份複印本,篇名叫“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作者名為孫隆基,據說他是香港人,而且到美國留的學。那個時候,正是“文化熱”如火如荼的時候。文化人見了面,就要談文化。書也是這樣,只要染上“文化”二字,就立即洛陽紙貴,印個四五萬冊,是家常便飯之事。在這本書里,孫氏不僅談文化,而且還是文化的深層結構,這就不能不撩撥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目錄
新千年版序
修訂版序
第一版序
一導論
試從一個新的角度看中國文化
“良知系統”與“深層結構”
中國歷史形態的超穩定性
二中國人的“良知系統”
中國文化對“人”的設計
“身體化”的傾向
三“二人”關係
中國人的“和合性”
他制他律的人格
中國人的代際關係
四中國人的“個體”
“社會”對“個人”的極權主義籠罩
“人”被當作生育的工具
私人狀態的不發達
中國人的內心世界
五國家與社會
“讓”外必先“按”內
逆來順受
“存天理,滅人慾”
不敢讓自己太有吸引力
“心理形勢”的問題
“弱者道之用”
中國人有無“自我擴張”的人格?
六對待世界的態度
中國式的專制主義
“大一統”的傾向
“小國寡民‘的傾向
剷平義主的傾向
對待世界的態度
七“現代”中國人政治行為的“文法”規則
書摘
中國
作為遠東文化主流的中國,也出現類似的搖擺,其幅度比日本更大,內容也不盡相同,而且至今尚未跳出這個擺幅。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被擊敗後,並沒有如日本一般立刻作出反應,只是在被迫的情形下作出有限度的“開國”——亦即是將“洋鬼子”羈縻在幾個通商口岸中。究其原因,是因為;在日本的歷史性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具有動態的“目的”意向性,早在德川時代,日本這個“神國”將在歷史過程中展現其“國運”的意向,已經從統治階層下滲到廣大的農民與町人之間,因此,一受外界的觸發,就出現了“上下一心”的陣仗;至於也是“心的文化”
的中國,其歷史性文化“深層結構”中的“目的”意向性,卻是“鎮止民心,使少知寡慾而不亂”。因此,這個二千多年來的“超穩定體系”,在面臨西方人挑戰時,卻用討伐“叛亂”的方式對付它。在“討逆”之師敗績後,仍然將它當作是暫時的挫敗,因此只待機將“洋鬼子”逐出“天下”之外,以便回復正常狀態。因此,雖然中國人被迫“開國”比日本還要早,然而,在鴉片戰爭以後,卻仍然是一副“匪夷所思”的態度,平白浪費了二十年。
但在經歷了英法聯軍陷京的慘痛經驗,同時又得依賴洋人僱傭軍平定太平之亂後,清廷終於開始改弦易轍,推行“洋務運動”。這個運動,既然是在慈禧太后、恭親王等投降派將主戰派鎮壓了下去的基礎上施行的,因此“洋大人”的因素遂開始抬頭。然而,整個運動的意向性仍然是:自強了以後就將“洋鬼子”逐出“天下”之外,回復正常平衡狀態,唯一多了的新因素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因此,“洋務運動”的精神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不是日本那樣的“文明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