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中國與世界日益交融的今天,人們突然發現,我們需要太多的東西來武裝自己,才能更多地接觸到這個世界而不會被輕易蒙蔽。而了解與我們日益相關的金融知識、金融常識是十分迫切的。否則,我們即使把錢都存在銀行里,也跑不過CPI。陳雨露教授於2011年年初推出新作《世界是部金融史》,正是呼應了普通百姓的內在要求,將金融從廟堂的高位拉到了人間。可以說《世界是部金融史》就是一部寫給中國老百姓看的金融書,一部讓老百姓看得懂的金融史。
看點
作為大學校長和金融領域的專家,為了達到通俗易懂的效果,陳教授採取了備受學生推崇的“根叔”式的表述方式,來講解世界金融史,令整個閱讀過程生動有趣。本書以時間為綱,以國家、人物、事件為目,圍繞金融這個核心,採用詼諧調侃的方式,將希臘、羅馬、法蘭西、西班牙、荷蘭、日不落帝國、美國、克洛維、查理一世、約翰·勞、摩根、索羅斯、六一農、鬱金香、南海事件、次貸危機等這些牛國、牛人以及牛事一一展現,並緊扣當前“美元量化寬鬆”、“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等金融熱點,將世界金融的前世今生、金融的力量與大國崛起的關係、金融的走向與未來一次說清楚,管用而具有前瞻性。讀後讓人知行獲益。
評價
法國總理羅卡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特別顧問朱民、中國證券報社社長林晨、鳳凰衛視財經主播曾子墨等都對本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聯袂推薦。
法國前總理羅卡爾在《世界是部金融史》的序言中寫到:“陳雨露教授的書是一部重要著作,將在全世界範圍內對金融歷史知識和建立共同的金融文化作出貢獻,進而使我們一起,為我們未來的共同繁榮奠定必要的、全新的和穩定的金融基礎。”
寫作背景
金融代表著財富。數十年浸淫於金融教學科研,我們時時有一種感覺:所有貌似複雜的金融學模型,根基都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一顰一笑,說到底,這些模型還是要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普通問題。所以,不能以平實語言說明的金融理論,極有可能是偽命題。我們始終有這種願望,希望能跳出紛繁的數理模型,以平實的語言為大家敘述光怪陸離的金融世界。
人類自誕生起就在追求財富,但人類卻又不僅僅為了財富而存在,因為,除了經濟學所謂的“需求”,我們還有“智慧”。所以,金融學也就不僅僅是經濟學的分支,而是地理環境、技術、宗教甚至經濟體制的總匯。今天所說的”金融”也絕不僅僅根源於當代,每一個金融事件的背後都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一代人無論如何不可能有如此積澱。
追尋金融本質,解析歷史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視角。每段歷史確實都不可能重複,然而,歷史背後有著一種不可更移的規律。金融發展最終並不以個人、民族、國家的意志為轉移,而是有其內在發展密碼,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
2007年年初,我們終於將這種想法付諸實踐。最初,我們想以中西並行的視角跟大家討論金融演化軌跡,探尋金融的文明底蘊。初稿形成後也曾跟羅卡爾前總理、朱民特別顧問、林晨總編、曾子墨女士討論,較為一致的意見是應分別論述中西金融演變歷程,脈絡會頓顯疏朗,幾位也不辭辛苦為兩部書稿撰寫了統一的推薦語。感謝幾位好友精深的點評,三年來數次寫作困頓之時也是諸位的鼓勵才讓我們得以繼續。在各方支持下,2009年我們先出版了中國金融史《金錢統治》,一年後終於定稿世界金融史《世界是部金融史》。
我們每日忙於事務性工作,思考和寫作書稿多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經常凌晨還在電話討論。路遙先生曾經自嘲“早晨從中午開始”,我們的每一天卻依然要從清晨計讀。所幸,書稿終於與讀者見面了。
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人類永遠不可能忘情金融,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金融,也許是人類永遠無法退出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