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上潯陽還都道中作》【年代】南朝宋
【作者】鮑照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上潯陽還都道中作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蘆洲。
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
侵星赴早路,畢景逐前儔。
鱗鱗夕雲起,獵獵晚風遒。
騰沙郁黃霧,翻浪揚白鷗。
登艫眺淮甸,掩泣望荊流。
絕目盡平原,時見遠煙浮。
倏忽坐還合,俄思甚兼秋。
未嘗違戶庭,安能千里游?
誰令乏古節,貽此越鄉憂?
作品鑑賞
公元439年(元嘉十六年),鮑照被任命為臨川王劉義慶的官屬,劉義慶的府署在江州,詩題的“上潯陽”即到江州為官。“還都”,即回京都建康。此詩題的意思大概是:到官之後因事返回京都,途中寫下了這首詩。上潯陽是作者初次出仕,詩中流露的情緒皆與此有關。前六句紀程,見出詩人的歸心似箭。“南陵”,南陵戍,在今安徽繁昌西北江邊。“蘆洲”,或非地名,泛指遍生蘆荻的沙洲,自然在南陵戍之下。“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蘆洲”,地點的迅速改變,正見出船速之快。“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惜日月”即惜時,有爭分奪秒之意。“崩波”,奔騰的波濤。江波一泄萬里,客船隨流而去,均是“不可留”。“侵星赴早路,畢景逐前儔。”“侵星”、“畢景”意為起早歇晚,他就是這樣趕路,追逐著前行者,唯恐落後。
次十句寫景和眺望,見出詩人畏途思返、懷念鄉國等感觸。“鱗鱗夕雲起,獵獵晚風遒。騰沙郁黃霧,翻浪揚白鷗。”這四句描寫暮景,風起雲湧,沙騰浪翻,很是真切。這與前言“崩波”相應,見出風濤險惡之狀。這時也正是晚泊的時候了,一天的旅行又結束了,面對此景心情該是怎樣呢?上潯陽時他在《登大雷岸與妹書》中寫道:“棧石星飯,結荷水宿,旅客貧辛,波路壯闊,……去親為客,如何如何!”此時當有同樣的感觸吧。“登艫眺淮甸,掩泣望荊流。絕目盡平原,時見遠煙浮。”這四句是寫登眺。“艫”指船。“荊流”指長江,“淮甸”即指繁昌下一帶地方,東晉曾於當塗設定淮陽僑郡。這裡所寫情緒就表現得很明顯了,“掩泣”,面對如此畏途他感到多么悲傷,真有點近乎途窮之哭了。“眺”、“望”、“絕目”、“時見”,句句有望,可見他的心情是多么不平靜,“絕目盡平原,時見遠煙浮”,可以想見其望眼欲穿的情狀,真是“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啊。“倏忽坐還合,俄思甚兼秋。”“倏忽”、“俄思”意同,一會兒(思,助詞)。這兩句承接遠眺,是說一會兒煙雲就聚合了(《還都口號》有“陰沉煙塞合”),暮靄沉沉,晚風送來陣陣涼意,比秋天還涼(略同王維《山居秋暝》“天氣晚來秋”)。這兩句寫對暮色、夜氣的感覺很細膩,同時也傳出了作者的孤獨感、冷落感。
後四句是感慨。“未嘗違戶庭,安能千里游?”這兩句說,過去從來沒有離開過家,怎么能到千里之外去謀仕呢?“誰令乏古節,貽此越鄉憂?”“古節”,指古人慎於出處的操守。“越鄉”,離鄉。方回說:“此詩尾句絕佳。守古人之節,不輕出仕,則焉得有越鄉之憂乎?”(黃節《鮑參軍詩注》引)結束的地方是兩個問句,表達了作者對出仕深自反悔的心情。這裡有種種感慨,未能盡說,也不必盡說,只是對自己的責備,怨自己自討苦吃。通過這自責,讀者可以體會出他的千言萬語來,這大概就是方回說的“絕佳”之處。
何焯謂此詩“字字清新句句奇”(方東樹《昭昧詹言》引)。此詩的語言確是清暢,沒有什麼生僻字,也基本上未用典故,順序寫來,讀著明白、順愜。所寫景物也很新鮮,切合江行的實際,敘述中、描寫中,頗富情思。這與謝靈運那些典麗精工的山水行旅之作,是很不一樣的。此詩寫初仕還都情形,仿佛少不更事的遊子第一次嘗受了別親遠遊的滋味,第一次領略了旅途同時也是仕途的艱辛,他的歸心似箭,他的望眼欲穿,他的傷悲,他的痛悔,都交並在一起,顯得如此真切而感人,不禁令人想起辛棄疾的兩句詞來:“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送人》)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後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後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後因宮廷內部鬥爭,死於亂兵之中。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