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內容已被它的片名所概括了,它表現了一個普通的人在衛國戰爭中所經歷的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戰爭剛爆發,木工索闊洛夫就上了前線,在戰爭中,他走過了一條苦難的艱巨道路:他被浮過;在集中營里做過受盡折磨的苦工;又機智地駕車回到了蘇軍陣地,還俘獲了一個德冠少校,帶來了重要的情報。戰爭使索闊洛夫失去了人間所有的親人和溫暖的家,但他並沒有變得冷酷無情,並沒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僅自己要堅強地活下去,而且還要以破碎的心靈中的全部的愛去溫暖一個無依無靠的弱小生命。影片結尾索闊洛夫把同樣在戰爭中失去一切親人、露宿街頭的小男孩凡尼亞認作兒子這場戲充分地闡明了作品的主題思想:一個遭受戰爭創傷的人,沒有理由永久地為自己的痛楚而哭泣,只要他還活著,他就應該不吝惜自己的愛,去溫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索闊洛夫終於在生活中找到了精神支柱,這支柱就是人道主義的力量。索闊洛夫是以人道主義的精神來醫治自己心靈的創傷的。他在撫慰這顆幼小的心靈的過程中,忘卻了自己的傷痕。影片作者自始至終遵循的一個基本創作原則就是真實,這真實是嚴峻而殘酷的。
戰爭剛爆發,木工索闊洛夫就上了前線,在戰爭中,他走過了一條苦難的艱巨道路:他被浮過;在集中營里做過受盡折磨的苦工;又機智地駕車回到了蘇軍陣地,還俘獲了一個德冠少校,帶來了重要的情報。戰爭使索闊洛夫失去了人間所有的親人和溫暖的家,但他並沒有變得冷酷無情,並沒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僅自己要堅強地活下去,而且還要以破碎的心靈中的全部的愛去溫暖一個無依無靠的弱小生命。
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衛國戰爭爆發後,曾經是紅軍的索柯洛夫又被徵召入伍,離開了妻子和三個子女。他在一次空襲中被俘虜,嘗試逃跑但沒有成功,被攆到石場幹活,後又被分配去給一個軍官開車。一次難得的機會中,他乘著敵人鬆懈時開車把軍官的公文包送到蘇軍陣地,立了大功。回到家鄉,他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一次轟炸中遇難,而已經升為大尉的兒子也在他回去不久後殉國。萬分痛苦的索柯洛夫最後收養了一個小孤兒。
一個虛弱的男子帶著一個小男孩,他因為受到戰火無情的摧殘而形銷骨立。原本安逸的生活已經被恐布的戰地生活破壞得蕩然無存。因為是戰犯,他在德國軍營里被強迫勞役和虐待。但他還是僥倖地脫逃了,而且回到紅軍的陣營。他獲知妻子與兩個女兒已經在炮火下喪生,他的長子則在戰爭結束前一日過世。即便如此,男子的求生意志還是昂揚,他領養了一個戰地孤兒
影片幕後
獲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並獲1960年的列寧獎金。
影片忠實地表現了肖洛霍夫的一個哲理思想:任何事物也不能阻止萬物蘇生。 影片的故事內容已被它的片名所概括了,它表現了一個普通的人在衛國戰爭中所經歷的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
影片結尾索闊洛夫把同樣在戰爭中失去一切親人、露宿街頭的小男孩凡尼亞認作兒子這場戲充分地闡明了作品的主題思想:一個遭受戰爭創傷的人,沒有理由永久地為自己的痛楚而哭泣,只要他還活著,他就應該不吝惜自己的愛,去溫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索闊洛夫終於在生活中找到了精神支柱,這支柱就是人道主義的力量。索闊洛夫是以人道主義的精神來醫治自己心靈的創傷的。他在撫慰這顆幼小的心靈的過程中,忘卻了自己的傷痕。影片作者自始至終遵循的一個基本創作原則就是真實,這真實是嚴峻而殘酷的。
本片的導演技巧和造型處理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運用電影表現手段方面是出色而大膽的,並具有革新精神。片中有十分獨特的蒙太奇轉換,又有前所未有的仰俯拍鏡頭,影片拍攝時還動用了直升飛機。攝影師弗·莫納霍夫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一個人的遭遇》是一部獨白式的影片,是謝·邦達爾丘克自導自演的,對話極為簡約而洗鍊,影片以卓越的造型處理豐富了原小說的內涵。邦達爾丘克後來拍攝了《戰爭與和平》《他們為祖國而戰》,他曾親自參加過衛國戰爭。1956年他曾來我國參加過“蘇聯電影周”期間的活動。 個別評論文章認為影片的調子太低沉,但輿論界和廣大觀眾還是肯定這部影片的。
點評
影片在蘇聯電影史上第一次呈現戰俘的生活條件,同時避免陳腔濫調的英雄主義。這是一部獨白式的影片,對話簡約,主人公以思考為主。影片表現了主人公鋼鐵般的意志和人道主義精神,在當時的蘇聯影片中帶有普遍性。整部電影處理得氣勢恢弘,場面浩大,讓人難以相信這是邦達爾丘克的處女作。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小檔案中文名: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英文名:SergeiBondarchuk
男,生於1920年9月25日,俄羅斯
逝世於1994年10月20日(俄國莫斯科)
星座:天秤座
其他譯名:
謝爾蓋·邦達朱克/塞吉邦達朱克
他1920年生於烏克蘭的Khersonski。1937到1938年他在Rostov的劇場擔任演員。1948年畢業於VGIK,隨後參加電影的演出,也從事劇本寫作和導演的工作,是1960年列寧獎的得主。從1971年起,開始在VGIK教授表演課程,幾乎參與自己每一部導演影片的演出。非常擅長改編文學史詩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滑鐵盧》、《包利斯·戈多諾夫》。八○年代末期,他開始籌拍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這是他第三度改編肖洛霍夫的作品,也因為資金的問題讓這部蘇俄和義大利合資的超級巨片,在接近完成時喊停。邦達爾丘克1994年病逝於莫斯科,《靜靜的頓河》則在擱置近15年後完成後制。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1963年拍《人類的命運》面蜚聲歐美影壇。1966年完成長達6小時的《戰爭與和平》獲196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金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