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遭遇

一個人的遭遇

《一個人的遭遇》是一部由肖洛霍夫編著的短篇小說,小說通過主人公講述衛國戰爭,不表現蘇軍的英勇勝利,而表現失利,不表現英雄抗敵,而表現戰俘受難。

基本信息

簡介

1956年最後一天和1957年的第一天,蘇聯的黨報《真理報》連載了一篇小說作者是寫過《靜靜的頓河》的肖洛霍夫,小說的名字叫《一個人的遭遇》。
小說立即震動全世界,因為它發表的地方不同尋常,它發表的時間不同尋常,它的作者不同尋常,更因為它的內容不同尋常。但是令今天的人不解的是,恰恰是因為作家寫出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才造成了這部小說的“不同尋常”。

描述

偉大的衛國戰爭後第一個春天,冰雪融化,道路泥濘。“我”坐在河灘的籬笆上,等待渡船。一大一小兩個流浪漢走過來。大人叫索科洛夫,小孩叫凡尼亞。搭訕幾句之後,這個極其普通的男人講述了自己不幸的命運。他是1900年生人,曾參加過紅軍。在1922年的大饑荒中,他的親人都餓死了。後來他當了鉗工,和伊林娜結婚以後,他開始有了幸福,妻子是在孤兒院長大的姑娘,溫柔體貼。十年間,他們有了一子兩女,蓋了一座房子。但是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第三天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線,他永遠忘不了告別妻子的一幕,他把哭哭啼啼的伊林娜從身邊推開。在前線他負過兩次傷,在一次往火線送彈藥的時候,他的軍車被擊中,他成了戰俘,送往德國集中營服苦役,倍受折磨。一天,他說了一句抱怨的話,被告密,於是,德國人喊他去,他的勇敢救了他一命。因為他是司機,被指派給德軍的一個戰地工程師開車,他冒著生命危險把這個德軍工程師帶回蘇聯。回家探親時,他才知道,他的妻子和女兒一起被德軍炸死。他又回到部隊,得知兒子也參軍了,而且表現很好,做了軍官。但是,就在攻克柏林的戰鬥中,他的兒子也犧牲了。戰後,這位功臣,重操舊業,給集體農莊開車,收養了一個無人照看的戰爭孤兒。但是,一次他開車撞了農莊的一頭牛,結果被開除了公職,他只好帶著收養的孤兒到處流浪。這就是《一個人的遭遇》的情節。

闡述

小說的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1905—1982)生於頓河流域的哥薩克生活區的一個小村。中學時期,十月革命爆發,他投身國內革命戰爭。1922年到莫斯科學習創作,1924年處女作《胎記》發表。1926年小說集《頓河故事》問世,現示了作家獨特的個性。1928—1940年間,肖洛霍夫陸續發表長篇巨作《靜靜的頓河》。小說描繪的波瀾壯闊的史詩畫面,堪稱世界一絕,而肖洛霍夫描寫的頓河哥薩克的生活,更是世界文學史上的頂尖之作。作家筆下,哥薩克亦農亦軍的古老傳統、哥薩克英勇豪放、粗野原始的群體性格以及哥薩克男女的大膽野性的愛情,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學世界。1930年代和1950年代肖洛霍夫寫出《被開墾的處女地》,這部史詩性作品,表現了頓河地區實現農業集體化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肖洛霍夫作為軍事記者,奔赴前線,並構想寫作巨型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1956年除夕和1957年元旦,蘇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連載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轟動文壇,鼓動了1950年代後期蘇聯文學的解凍思潮。所謂“解凍”是指史達林逝世後,蘇聯出現的一次劇烈的“開放改革”。
這場改革,以“反對個人崇拜”為口號,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文學界突破禁區,大膽揭發社會弊病,批判官僚主義,表現被長期禁止反映的人性、人道主義,表現被長期忽視的非“金星英雄”的普通人的命運。這場文學思潮被名之為“解凍”。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是這個思潮的先聲之一,影響當然巨大。小說的原文名字直譯應該是“一個人的命運”,當時的蘇聯人一眼就看出,這“一個人”是蘇聯的全體。

內容

《一個人的遭遇》首先在題材上有所突破,它通過主人公講述衛國戰爭,不表現蘇軍的英勇勝利,而表現失利,不表現英雄抗敵,而表現戰俘受難。小說第一次比較真實地揭露了蘇聯的真實生活,這是充滿了艱辛、不幸和眼淚的生活。小說第一次描述了為祖國作出巨大犧牲的蘇聯普通人的生活。在衛國戰爭的小說里,一般寫領袖和將軍的英勇,但對普通戰士寫得很少,就是寫普通一兵,也是類似《青年近衛軍》、《普通一兵》和《真正的人》一樣的戰鬥英雄。而肖洛霍夫把普通人寫得很真實,沒有拔高,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就寫成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有人說,作品是俄國人道主義小說的復興——關心普通人,關心小人物。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俄羅斯文學向來以人道主義為典型特徵,結果到了20世紀50年代卻要高喊人道主義復興,這是對蘇聯社會對普通人漠不關心的現實的一個強烈批判。小說的結尾,作者寫兩個流浪者“是被苦難的生活拋棄在路邊的兩粒沙子”。聯繫蘇聯的社會背景,可以知道小說的意義:真正揭示蘇聯普通人的社會地位——不是主人公,而是沙子。這部小說的發表,被看成是蘇聯五十年代中後期解凍文學的信號。這部小說是在《真理報》上發表的,讀者立刻明白,政府在支持作家。從此,蘇聯大面積出現反思社會黑暗的,反對官僚主義的作品。這種思潮持續到1958年,後來以蘇聯另外一個作家“日瓦格醫生”事件為標誌,蘇聯文壇又出現了冰封時期,但是,地下的解凍文學仍繼續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