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提出
“6+1”產業鏈是由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提出的。
“6”指的是:第一產品設計,第二原料採購,第三倉儲運輸,第四訂單處理,第五批發經營,第六零售;“1”指的是:產品製造。
從2006年開始至今,郎鹹平對於製造業的支招就是著名的“6+1”理論,整合全產業鏈。他認為“中國不是製造業大國,真正的製造業大國是美國”,“中國越製造,美國越富裕”。他的理由是當今是產業鏈競爭時代,中國只負責產業鏈中的製造環節卻只拿到一丁點利潤,還導致環境污染,剝削勞工等問題,其他利潤全被歐美國家拿走,所以中國越製造,美國越富裕。“6+1”理論:“中國企業在應對外部競爭中僅僅占據了生產這個“1”的環節,利潤少得可憐。”整個產業鏈的“6”——包括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以及終端銷售,這6大塊能創造的價值是90%。 目前這個理論開始逐步在各地引起重視,並得到一些企業的實踐。
舉證案例
郎鹹平以去年引起軒然大波的中國出口玩具為例:美國商務部說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玩具含鉛量超標,逼迫我們大量召回玩具,甚至造成貿易糾紛。這怎么能怪中國呢?產品是他們設計的呀。
郎鹹平又以芭比娃娃為例:芭比娃娃在美國沃爾瑪的零售價是近10美元,在這個產業鏈里,我們只能創造1美元的價值,而美國人由通過“6”,獲得了9美元的價值。我們的加工業自動地幫美國人創造了9美元沒有污染、沒有剝削、沒有破壞環境、沒有浪費的商業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創造1萬元的價值,就給美國創造9萬元的價值,我們創造100萬元的價值,美國人就會獲得900萬元的價值。我們越製造、越生產,美國人越富裕。
郎鹹平從年全球經濟動向及國家巨觀調控措施著眼,從國內外經濟現象背後的規律入手,解析國家巨觀調控政策下的經濟發展走勢,並結合惠州的企業發展現狀深入探討經濟大勢下惠州企業的發展之道。
通貨膨脹
推動企業大轉型解決通脹
對於目前大家關注的通貨膨脹現象,郎鹹平認為這不是流動性過剩引起的,而在於中國存在的二元經濟現象,即同時存在過熱部門和過冷部門。“哪些部門過熱?與投資建設有關的領域是過熱部門,比如鋼鐵、水泥、房地產行業,中國的經濟成長主要靠這些固定資產投資拉動,而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則是過冷部門。”郎鹹平說,在二元經濟環境之下,資金產生一種逆流轉現象——從過冷的部門轉到過熱的部門,所以,過熱部門越來越熱,所有和過熱部門有關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他認為,政府對過熱和過冷部門的巨觀調控要區別對待,不能搞一刀切。首先對過熱的部門要採取行政手法壓抑他們的過熱行為,對過冷部門不僅不應該打壓,反而應該通過政府的力量協助民營製造業走向比較好的明天,要扶持要鼓勵。過冷企業這么多部門,不是簡單的融資可以幫助他們,不是簡單的優惠政策能夠幫助他們,而是推動我國企業大轉型。怎么轉呢?那就是從“1”進到“6”。
產業鏈戰爭
必須改變產業鏈錯誤定位
“誰是製造業大國?是美國而非中國,為什麼?因為從年開始,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了 ‘產業鏈戰爭’的時代。”郎鹹平在論壇上語出驚人。他認為“產業鏈戰爭”就是在整條產業鏈上,美國把價值最低的製造業一端(即“1”)放在了中國。價值最低的製造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
因此,美國人把它全放在中國,而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六塊非製造業(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裡。“6”是“軟”的生產環節,“1”是“硬”的生產環節。在這樣一種“6 1”產業鏈的定位下,中國就淪落在了價值的最低端。
廉價勞動力
未來企業降低成本關鍵不在於利用廉價勞動力
“今天,中國的勞動力已經沒有優勢了。” 郎鹹平直言,因為我們已經進入“產業鏈戰爭”的時代,在產業鏈戰爭的情況下,勞動力成本已不具優勢。我們惠州的一些企業,想利用國內廉價勞動力,配合國際品牌和技術,走一條國際化的發展路子,是行不通的。
郎鹹平認為,在“產業鏈戰爭”時代,如果一個企業還在“1”上下功夫,還寄希望於利用國內的廉價勞動力謀求發展,失敗的結果將不可避免,因為在整條產業鏈裡面,勞動力所占的成本已經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了,中國已經失去了勞動力的優勢,任何企業還想通過廉價勞動力站起來,像以前那樣,“我告訴你那不行,因為產業鏈戰爭不允許你那樣做!”郎鹹平形容說,這是“血淋淋”的現實。
未來企業降低成本不在於利用廉價勞動力,而在於“6+1”中的六大塊必須高效整合,比如惠州和深圳的服裝紡織業,都沒有“6+1”,可能是不同的企業在做,從第一道環節到最後一道環節,惠州一般需要180天,至少也要100天,而西班牙有一個服裝企業,85%的產品都是在歐洲生產的,價格非常便宜,款式非常新穎,質量一般,但也可以滿足大多衣服只穿一年的時間需求,這就是“6+1”高效整合的結果,從第一道環節到最後一道環節只需12天,其效率是廣東同行企業的15倍。“‘6+1’高效整合是未來產業鏈戰爭取勝的法則。”郎鹹平說。
被相關巨觀經濟研究學者視為忽悠
“6+1”理論應該是郎鹹平最得意的理論,也是曾經受到一些人讚賞、受到一些人歡迎的理論,但同樣也是最為忽悠、似是而非的理論。
我國之所以處於製造業這種產業鏈的低端,這是由於我國本來就是從代工做起,在開始的階段除了低價勞動力外什麼也沒有,而低價勞動力不僅國內過剩,全世界也是處於過剩狀態。過剩就會不值錢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而西方國家的資本之所以能做6+1中的6,是由於西方國家早已走過了資本自由競爭階段而進入到了資本集中、行業相對壟斷的階段,金融資本壟斷的階段。在已開發國家,那怕這種壟斷僅僅是相對的、區域性的,但相對國內企業來說,至今也還帶有絕對壟斷的性質。當國內企業通過資本積累發展壯大到一定階段後,固然應該完成產業鏈的整合,以做大做強,但產業鏈的整合必然是一個打破原有壟斷的過程,如果不打破已開發國家原有的、形形色色的各種壟斷,即使在國內做6+1又能怎么樣?這就是說,6+1作為從企業的層面來說,是需要做的,是好事,但它是獲得壟斷的一種手段。沒有產業的,或行業的、區域性的、或專利技術性的壟斷,僅僅是6+1的這樣的全鏈條,同樣由於激烈的競爭而難於賺錢。因為,市場經濟在競爭中的資本只能獲得平均利潤,這是由經濟規律所決定的。如果連平均利潤還得不到,那是因為中國的企業在國內還存在競次的環境。任何企業要想獲得超過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決定的因素並不取決於這個企業是做6還是做1。如果中國的製造業在世界範圍內是處於壟斷地位,或者某單個企業獲得壟斷優勢,即使這家企業不做6而單做這個1,同樣也可獲得超額利潤。以今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為例:兩拓、淡水河谷在已形成價格同盟的情況下,等於就形成了鐵礦石的供貨壟斷。提出漲價100%,想漲就漲啊!他們不就是僅做鐵礦石生產這個1嗎?相對於寶鋼的全鏈條產業性的企業,鐵礦石生產商就是個1,寶鋼做6又怎么樣?因此壟斷才是關鍵。
因此,一般地說,6+1產業鏈整合是企業做大做強的一條路子,並不否定它的必要性,或者也可能是獲得壟斷優勢的一條路子,但並不能保證就一定能獲得超額利潤,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本質不在於是否6+1。而在於形成某種壟斷。
對中國來說,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要做到6+1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多數企業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為什麼?因為中國企業以輕工日用產品為主,6+1就需要有零售網,而國外的批發零售企業在已開發國家集中度已經較高。國內的生產企業對國外的銷售渠道整合就是很困難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認識了事物的本質,中國的出口企業即使就做製造業這個1,由國家在出口壟斷方面下功夫,卻會是另一番天地。例如,我國稀土產業,過去全國大大小小企業幾千家競次出口,因此才有黃金賣到黃土價。近二年來國家決心整頓市場,進行行業整合與集中、實行資源保護性開採,嚴格的出口許可證制度,稀土的出口價才獲得些許提高。這就是壟斷在產品出口方面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