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八十年代,國際上有一批響噹噹的反艦飛彈品牌,如前蘇聯的“冥河”,美國的“魚叉”,法國的“飛魚”,以色列的“迦伯例”等等,這些都是在實戰中因其卓越的表現而蜚聲國際社會的。不過,也就是在八十年代的中後期,被西方人稱之為“蠶”式飛彈的中國飛彈品牌,因在兩伊戰爭後期不俗的表現,也正式出現在國際舞台上,成了中國人自己所擁有的國際知名品牌。也許正是因為它,在國際上樹立了中國飛彈威力大,精度高,價格低的良好形象,以致有了後來沙特向中國購買了價值約35億美元的東風系列中程彈道飛彈。
研發歷史
中國“蠶式”反艦飛彈指的就是“海鷹””-2(HY-2)反艦飛彈,是基於原蘇聯544飛彈進行改型,增加射程、彈上成件與“海鷹一號”通用的原則。1966年被命名為“海鷹二號”飛彈。“海鷹二號”的設計比“海鷹一號”較為成熟。為加大燃料裝載量,重新設計了飛彈彈體中段,採用承力箱結構。這樣能夠在增加燃料容量的同時,加大彈體結構強度。在設計中使用了從蘇聯進口的“烏拉爾”計算機。
海鷹-2岸艦、艦艦飛彈1974年設計定型,原為岸對艦飛彈,後改為岸艦通用。
結構性能
“海鷹”-2岸艦飛彈系統由跟蹤雷達站天線車、跟蹤雷達站顯示車、移動電站、指揮儀車、射前檢查車、發射架車和發射架牽引車組成。作戰過程是由雷達搜尋目標,並計算目標方位和距離,以及運動的航向,將這些射擊諸元傳送給射擊指揮車上的指揮儀,發射架隨動社射擊指揮儀。當目標進入射擊扇面並滿足射擊條件時,指揮儀經過計算向彈上傳送射擊前置角和末導雷達開機主動搜尋時間,在飛彈發射瞬間,封鎖傳送,點火繼電器吸合點火,飛彈升空。“海鷹”是雷達主動彈,屬於發射後不管的武器。飛彈起飛時在助推器強大的推動下自動爬高,2.2秒後助推器脫落。飛彈爬高到300米改為平飛,速度為0.9馬赫。飛彈飛行中末導雷達開機時間到時,自動打開雷達搜尋海面。雷達天線初始有一定下視角,搜尋海面發現目標後,自動駕駛儀控制飛彈向目標俯衝,同時雷達天線按預定回調角抬頭。因為此時不抬頭的話,雷達波會全打在海面上丟失目標。
最大有效射程:95~100公里
最小有效射程:20公里
飛彈平飛速度:0.9馬赫
飛彈平飛高度:30~50米
制導方式:飛彈:自主式控制加自動導引地面火控系統:攻擊目標運動前置點
制導有效性:捕捉機率98%;對目標的自導命中率90%
發射點高度範圍:0~400米
發射架射擊扇面:±85°
發射方式:單射或齊射
飛彈起飛重量:3000千克
飛彈全長:7.36米
飛彈直徑:0.76米
飛彈翼展:2.4米
戰鬥部重:513千克
作戰套用
“蠶”式飛彈的威力因沒有太多的相關報導而並不明了許多,不過從美艦隊的行動來看,“蠶”式飛彈恐怕也不是那么只吃會素的。不過有另一則報導倒可說明一點問題,伊朗因認為科威特支持伊拉克和美國,與伊朗為敵,為了報復,曾向科威特的一個港口發射了兩枚“蠶”式飛彈,以打擊科威特的油輪及港口設施。報導說:其中有一枚打在港口的碼頭處,碼頭被毀並損壞了三艘船隻(應該不會是小艇吧!),另一枚打到了岸上,僅造成19棟房屋被毀而已。
雖然美國政府一再表示已經完全掌握了中國向伊朗出售“蠶”式飛彈的確切證據,並以此相壓,要求中國停止向伊朗出售“蠶”式飛彈,但中國政府卻並不承認。中美兩國政府為了這一件事爭吵了不那么短的時間。最後,美國政府只好派了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國務卿(不知是叫羅斯還是叫所羅門)帶隊,拿著所謂的證據,來到了中國。據當時的“美國之音”報導,其所謂的證據主要就是兩張能證明“蠶”式飛彈是中國出售給伊朗的衛星照片:一張照片是說明“蠶”式飛彈在香港裝運,加一張是在北韓裝運。中國政府聲明:我們是負責任的,我們並沒有出售所謂的“蠶”式飛彈給伊朗,至於第三方或第三國轉賣的話,中國政府是無法管轄得到的,我們將儘量避免同類事件的發生(那時的香港還在英國佬手中)。當時美國佬也萬分無奈,只好就此打住,不再說三道四的了。
只不過從這以後,美國艦隊就封鎖荷姆茲海峽,強行檢查各國開往波斯灣的船隻,同時也加強了對中國開往中東的船隻的監控。結果就出現了後來美國艦隊要強行登上我國開往伊拉克的“銀河號”商船進行檢查,理所應當地遭到我國政府的拒絕,從而引發了震驚世界的“銀河號”事件,那是後話。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拍攝的一部電影《中國三軍揭密》,在介紹岸基反艦飛彈時,就具體而又詳細地介紹了“蠶”式飛彈。因中東戰爭而蜚聲海外的“蠶”式飛彈可算是正式對外亮了像,也就成了我國在國際反艦飛彈市場上的名優產品了。
英國皇家海軍的海鏢飛彈在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中,在擔任美國海軍威斯康辛號戰艦的護衛任務時,擊落一枚中國外銷給伊拉克的蠶式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