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窯”古遺址將開發

“華胥窯”古遺址將開發

而在“黃帝夢遊華胥國”的傳說中,則透漏了更多的關於母系氏族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一些基本情況。 傳說華胥氏生伏羲、女媧的窯洞,至今還有遺蹟,是在華胥鎮宋家村的一塊斷崖中部的兩個窯洞,當地人稱它為“華胥窯”。 據有關學者研究考證後認為,華胥氏為伏羲、女媧的母親,是中國母系氏族社會一位傑出的首領。

華胥鎮決定開發保護重要的氏族文化資源--華胥窯古遺址。
據有關資料記載,伏羲和女媧出生時就在現在的華胥鎮宋家村後半坡上的窯洞中,因而該窯稱之為華胥窯。窯中有一通道,直通華胥溝,在宋家村口還有“毓仙橋”、“毓聖橋”,相傳是華胥氏在妊娠伏羲和女媧時所走過的橋樑。宋家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有關記載“三皇”功績的石碑,碑的中間刻有“古華胥國”四個字,左右兩邊分別是“伏羲肇娠,皇帝夢遊”八個字。
據了解,宋家村“華胥窯”是華胥氏孕育伏羲和女媧的始祖地。華胥鎮將在今明兩年內做好以華胥陵為中心,西至新街遺址、東至華胥窯、華胥溝的華胥文化旅遊區的各項開發工作。與此同時,“華胥窯”所在地宋家村還採取多種籌資形式,積極加快開發、保護、建設華胥氏生前居住的窯洞及當地的華胥氏文化旅遊資源,從而拉動當地旅遊業,帶動地方“農家樂”的迅速崛起。
華胥氏文化研究會李三友對記者說:“華胥窯”的開發必將對於繁榮我縣經濟,開發旅遊名片,促進“三個文明”建設,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讓這世界性的隱性人文遺址資源得到更好的開發和保護。

一個遠古傳說中的華胥古國,三個神話中的上古人物,在專家的考證和實地調查下,逐漸顯現出真實的歷史面貌;一次全球華人的隆重恭祭,一座沉寂百年的華夏祖陵,再次走出歷史的迷霧,請看--被遺忘百年的華夏始祖華胥

2006年的3月1日,也就是農曆丙戌年的二月二,對於藍田縣華胥鎮來說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在華胥鎮舉行了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雖是一次民間祭祀,卻盛況空前,4萬多人參加了祭祀活動。“人太多了,周圍飯店、商鋪都把東西賣完了,連甘蔗價都漲到平時的2倍,還賣完了。這還是沒有怎么宣傳,連周邊好多老百姓都不太知道這件事情,要不來得人會更多。就是4萬人,保守的算,每人消費10塊錢,那天就給當地農民增收了40萬!恭祭大典後,反響是熱烈的,通過眾多的新聞媒體報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華胥陵和華胥文化。”回憶起當時的盛況,華胥鎮政府一位工作人員深有感慨的告訴記者。

這次祭祀不僅取得了良好的文化價值和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被人們遺忘了近百年的華夏始祖母———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恭祭華胥氏大典後,保護開發華胥陵成為華胥鎮政府的一件重要工作,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目前為華胥陵開發作準備的前期搬遷工程已經開始啟動。

華胥是何許人也?可能知道的人很少,但提起她的一對兒女———伏羲和女媧,大多數的中國人卻都耳熟能詳,女媧補天、伏羲推演八卦都是中國最古老的傳說。

關於華胥、伏羲、女媧的文字記載,散見在《山海經》、《太平環宇記》、《太平御覽》、《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這些傳說中的人物,近似神靈一樣隱藏在歷史迷霧中,以至於我們也更願意把他們作為神話人物。但走進藍田華胥鎮,一個個真實的歷史遺蹟、古老的村落名稱、流傳在民間的古老故事、考古的不斷發現,卻越來越向我們揭示,去掉那些神奇的渲染,這些神話傳說中包涵著太多的真實歷史信息。

孟岩村、媧氏村、女媧村等這些華胥鎮的村莊,外表都很普通平常,但這些看似平常的村落里,遠古時代曾經生活著一個叫華胥氏的繁榮的母系氏族部落,後人稱為華胥古國,它與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繫。據專家考證,華胥是我國最古老的母系氏族社會中傑出的部落女首領,是炎帝和黃帝的遠祖,伏羲和女媧的母親,在距今約八千多年前,華胥為了生存,帶領部族民眾不斷的游徙,足跡遍及黃河流域。她和子女伏羲、女媧及其後裔,共同創造了燦爛的華胥文化。華胥文化對人類歷史文化的主要貢獻有:“制嫁娶之禮”,使遠古人類逐漸擺脫亂婚、群婚的狀態;“造網罟教漁獵”,發明了漁網捕獵,成為畜牧文化的源頭;“作書契以帶繩結”,有了簡單文字;“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方之氣,乃畫八卦”,開始了人類從規律上認識大自然,後來被炎黃的後裔逐步發展成為《易經》;“女媧作笙簧”,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樂器,成為中華音樂的起源。“華胥鎮這個地名就因為它是華胥氏生息繁衍勞動過的地方,《帝王世紀》載‘庖羲氏母曰華胥氏,燧人之世有大人跡,華胥履之而生庖羲氏。’《山海經•內經•郭璞注》也說‘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生伏羲’。在華胥溝附近的雷家莊正好位於華胥河畔,原是一片沼澤地帶,相傳就是當時的雷澤。在華胥鎮和華胥、伏羲、女媧有關的遺蹟和地名還很多,如:畫卦台、華胥窯、遇仙橋、毓聖橋、三皇祠、軒轅廟等。隨著現在考古的發現也證明,藍田地區有13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在華胥鎮的支家溝和十里河的西余家溝等地,發現舊石器遺址數十處之多,新石器人類遺址20多處,這些都證明華胥鎮一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所以傳說中的華胥古國遺址就在現在的華胥鎮這個說法是可信的。至於華胥古國的社會狀況是什麼樣子,由於那個時代沒有文字,今天的人已經很難說清楚了。學者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中說過‘胥、雅、夏等古字相通,華胥就是華夏’,可見華胥文化和我們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關係極其密切。現在流傳下來的有關華胥、伏羲、女媧的許多傳說故事,雖然在流傳的過程中夾雜著許多神話成分,但它們都有實際的歷史素材,因此也很有史料價值,值得我們重視。”藍田縣華胥文化研究專家曾宏根給記者介紹了有關華胥文化的一些情況。

有關華胥傳說流傳至今最有名的有:女媧補天、女媧造人、伏羲畫卦、伏羲女媧兄妹結婚延續人類和黃帝夢遊華胥國等。其中在民間廣泛傳播,而少見於古籍記載的是伏羲女媧兄妹結婚這個傳說。傳說華胥氏族的成員在一次大水災中,遭受了滅頂之災,只有伏羲女媧兩兄妹,因為坐在葫蘆里,被漂到了藍田臨潼交接的一座山上,才倖免遇難。當他們看到這個世界就剩下他們兩個人,為了人類延續,結為夫妻。在結婚前,他們對天發誓說:“若蒼天允許我們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人類,四山之煙聚而滾磨合。”發完誓,他們兩個人把磨石推下溝去。這時只見四山之煙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緊緊的合在一起,於是兩人結為夫妻。後人為了紀念伏羲、女媧結合,繁衍人類的功勞,就把他們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滾磨盤的溝叫“磨盤溝”,並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種廟”,後來

因“人種廟”名字不雅,改稱“仁宗廟”。而且據一些專家考證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類似的傳說故事,這就可以說明華胥不僅是漢族的祖先,而且很可能也是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祖先。而在“黃帝夢遊華胥國”的傳說中,則透漏了更多的關於母系氏族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一些基本情況。《列子》中說,“黃帝夢遊華胥國,華胥之人……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好。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所利害……”,表明在母系氏族原始共產社會的一種社會形態,部落成員間人人平等,沒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一些情況,傳說黃帝在吸收了華胥國的一些治國經驗後,經過二十八年的治理,達到了天下大治。至今華胥鎮保留有一塊關於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間有“華胥國”三個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遊”的字樣。

這么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至今的保存情況卻令人擔憂。記者在華胥鎮孟岩村看到,現在遺留的華胥陵已經破壞嚴重,在陵墓的頂端住著10來戶人家,茅廁、豬圈也建在陵上。保存完好的只剩下西邊的10多米,村民今年在大典前在這段陵前修建了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小場地,中間放置了一個大香爐,用於祭祀。而據華胥鎮鎮長雷新剛介紹,原來的華胥陵東西長80米左右,南北寬20-30米,高20米,在解放前不但有墓碑,而且有祭壇,村民們逢年過節還祭祀。解放後,在農業合作化時把祭壇毀掉了,還有一座大鐘,在大煉鋼鐵時毀掉了,在陵的東邊原本有一座三皇廟,後來也拆的不見蹤影。除此之外,陵東還有一條華胥溝,原來上邊有座橋叫遇仙橋,傳說是華胥妊娠女媧伏羲時走過的橋樑,現在溝底依然鬱鬱蔥蔥,橋已經不見蹤跡。以前屢屢出現在《陝西省志》、《藍田縣誌》的三皇故里,現在也只能找出具體方位,其他遺蹟蕩然無存。傳說華胥氏生伏羲、女媧的窯洞,至今還有遺蹟,是在華胥鎮宋家村的一塊斷崖中部的兩個窯洞,當地人稱它為“華胥窯”。

這些遺蹟今天大多數都散落在一些村落里,有些村民甚至就生活在這些遺址中,他們中除了少數的老年人還知道這些歷史傳說,其他人已經對這些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很陌生了。可以說時代變遷,世事滄桑,正在使這些這些歷史和遺蹟走向末路。與這些歷史遺蹟在普通老百姓的無人關注中逐漸消逝相反,許多專家學者卻對這些歷史傳說和歷史遺蹟高度重視。

2001年12月,藍田縣召開了一次華胥陵開發論證會,與會的有石興邦、樊維岳等專家教授,大家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證,一致認為華胥氏是我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是伏羲、女媧的生母,是我們的繁衍之根,中華民族的始祖,位於藍田華胥鎮孟岩村的封土遺址,就是華胥陵。對於華胥的文化意義,專家提出了三點: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陵是中華民族的母親陵;華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著名考古專家石興邦認為,保護利用華胥陵,有利於增進民族感情,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於促進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國家統一,這一切必然會升華為愛祖國、愛族群、愛家鄉的巨大動力;紀念華胥氏,承認它是我國歷史的開端,是還歷史本來面目,從而把傳統的古史系統大大地提高了,這對正確認識我國古代社會和堅定文明古國的信念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專家任本命也曾為了華胥陵的保護四處呼籲。藍田的曾宏根、樊維岳等本地專家也為華胥陵的論證作了許多實地調查和大量文獻整理研究工作。

經過近十年的調研論證,史料蒐集,華胥陵的真實性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認可。今年3月份,世界華人聯合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中國史前文化研究院、黃陵基金會、藍田縣人民政府等10多家單位共同主辦了首次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陳忠實、鍾明善、陳小潮等各界社會名流,齊集孟岩村的華胥陵下,代表全球華人恭祭了華胥氏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母。可以說,保護開發華胥陵工作已經進入實質的實施階段。

“首先準備把華胥陵先保護起來。今年準備把住在陵墓上面、周圍的民眾遷走,恢復陵冢,搞好陵墓的綠化,不要人為的再破壞陵墓。然後開始陵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修建華胥紀念館。從長遠的說,我們準備作一個十幾年的大規劃,口號是‘開發一座陵,建成一座城’,陵就是指華胥陵,城指文化城,也就是說依靠華胥陵和華胥文化的開發,把我們華胥建設成為一個有著濃郁特色文化的小城鎮。現在有些外商也來和我們談開發,他們都很看重華胥鎮得天獨厚的文化文物資源優勢。”華胥鎮的鎮長雷新剛給記者介紹了政府在開發華胥陵方面的一些想法。

記者了解到,對於華胥陵的開發保護,許多專家都極力贊成,認為意義重大。但目前的困難還是不少,一是華胥文化缺乏確鑿的文字記載,所以難以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對於這個問題,任本命教授認為,在遠古時期,文字尚未發明之前,很多事情都是靠口頭相傳的,這就是民間傳說。雖然,史書記載黃帝的大臣倉頡造文字,但現在發現的文字實物卻是甲骨文,不過是殷商時代的事情。就是黃帝、炎帝事跡,也主要是靠民間傳說。司馬遷也是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將他們寫入《史記》的“本紀”之中。而在藍田、

(圖)“華胥窯”古遺址將開發“華胥窯”古遺址將開發

臨潼的連片地帶,華胥、女媧、伏羲的遺蹟和傳說如此之多,這不能看作是偶然。另外,黃帝、炎帝的遺蹟也很多,例如炎帝陵在陝西寶雞有,在湖南也有,孰真孰假很難說,就給開發造成了問題,唯獨華胥陵藍田才有。再者就是資金問題。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華胥鎮很難從財政拿出大筆的專項資金用於華胥陵的開發保護,而遷移陵區內的民眾、修建基礎設施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資金問題已經成為華胥陵保護開發的瓶頸問題,現在雖然有外商對項目很感興趣,但都還在初期的洽談階段。著名專家石興邦曾經在華胥陵開發論證會上說,保護開發華胥陵是為弘揚開闢梓的遠古先民的盛德,作了一件前承古人,後啟來者的永垂千古的大好事,也將使三秦大地增添一個新的精品級的歷史文化景點。

的確,保護開發華胥陵的文化意義和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對於這樣一件宏大的工程,需要更多人的關心和支持。據有關學者研究考證後認為,華胥氏為伏羲、女媧的母親,是中國母系氏族社會一位傑出的首領。《春秋世譜》中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的記載。華胥陵位於陝西省藍田縣華胥鎮孟岩村,據記載這裡原封土堆南北長一百一十米,東西寬六十八米,高七米。陵區古柏參天、林蔭蔽日,附近分布著同華胥氏有關的“畫卦台”“華胥窯”等遺蹟。每年農曆二月二,華胥陵的祭祀活動延綿成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