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簡政”

“精兵簡政”為中國漢語內的成語。

解釋

精兵簡政 精兵簡政( jīng bīng jiǎn zhèng )

解釋:精:經過提煉或挑選的。簡:是簡單:簡化。政: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

解釋 精簡人員,縮減機構。比喻精簡不必要的東西。

出處《南史·陳暄傳》:“徐陵為吏部尚史,精簡人物。”

事例 只要肯認真抗戰,這種~,分頭並進,倒也似乎更要合理些了。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精減人員,縮減機構

歷史

毛澤東曾指出:“‘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採用了。”精兵簡政,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克服抗日根據地的物質困難,而採取的精簡機關、充實基層的一項重要政策,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

1938年10月侵華日本軍隊占領武漢後,改變其侵華政策,逐步將主要軍事力量轉向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同時,國民黨頑固派也不斷掀起反共高潮,加緊封鎖與破壞抗日根據地。抗日根據地日漸縮小,物質供應極端困難。由於黨、政、軍、民機構龐大,脫產人員過多,難以適應農村游擊戰爭環境,使根據地的供給能力不勝負擔。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在《關於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中提出實行精兵主義。隨後,黨外人士、不久擔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銘等11人在陝甘寧邊區二屆一次參議會上提出有關財政問題的提案,建議“政府應徹底計畫經濟,實行精兵簡政主義,避免入不敷出、經濟紊亂之現象”,還提出了五項具體實施辦法。這個議案提出後,曾引起爭議。

有些人擔心這會使邊區在遭到敵軍進攻時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抵擋。毛澤東看到李鼎銘等的提案後非常重視,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語:“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症藥。”同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號召全黨全軍實行精兵簡政,要求黨、政、軍各級組織機構切實進行整頓,精簡機關,充實連隊,提高效能,節約人力物力,並把精兵簡政確定為1942年全黨全軍的中心工作之一。

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毛澤東起草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論,闡明中共中央實行的精兵簡政政策,是根本解決龐大機構與戰爭情況的矛盾,粉碎日軍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最後戰勝敵人的重要辦法。12月,毛澤東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報告中指出,精兵簡政必須達到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和反對官僚主義五項目的。

在中共中央領導下,陝甘寧邊區首先實行精兵簡政,並先後進行三次精簡,取得很大成效。隨後,各根據地普遍實行了精兵簡政,主要內容是:將黨、政、軍、民等組織機構的脫產人員縮減到占所在根據地總人口的3%以內,軍隊(含游擊隊)與黨、政、民工作人員的比例為3∶1,從而使脫產人員與根據地的供養能力相適應,從根本上解決“魚大水小”的矛盾;壓縮與合併黨、政、軍、民領導機構,減少機關行政人員和部隊的非戰鬥人員,充實基層和連隊,將編餘幹部送到學校和訓練班儲備與學習;建立黨的一元化領導體制,規定由中共中央代表機關及各級黨的委員會統一領導所在地區的黨、政、軍、民工作,消除黨、政、軍各自為政現象。

精兵簡政政策的普遍實行,對於減少消費,增加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克服物質困難,提高人員素質和工作效率,起了積極作用。軍隊的精兵簡政工作從1941年12月陸續開始,至1943年底基本結束。實行這一政策後,部隊的數量雖然有所減少,但戰鬥力有所提高,並使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自衛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製得到加強,從而更加適合敵後游擊戰爭的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精兵簡政仍是黨、國家和軍隊的一項重要政策

內容

謂黨政軍緊縮機構,精簡人員。亦借用於一般的去除繁冗,力求簡要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對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的指示》,提出必須普遍地實行“精兵簡政”。從本年初開始,由於日偽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大規模的殘酷“掃蕩”,抗日根據地明顯縮小,財政經濟極端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相應地縮小軍政機構,才能克服物質困難,以適應戰爭的需要。 在11月召開的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上,當時米脂縣參議會議長、開明士紳李鼎銘等11人便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精兵簡政”的主張。中國共產黨對此主張立即採納,並於當日起開始在各抗日根據地內廣泛施行,中共中央指出:為進行長期鬥爭,準備將來反攻,必須普遍地實行精兵簡政;精兵簡政,節省民力,是目前迫切的重要的任務。

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黨、民眾團體脫離生產的人數必須縮減,務求全部脫離生產的人數不超過、甚至更少於居民的3%。中央軍委也發出相應指示。要求全軍整頓組織機構,精簡機關,充實連隊,加強基層。中共中央還指示,精簡下來的幹部不應降級使用,而應集中於山地或送一部分到中央,加以長期培訓,。

意義

精兵簡政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為了戰勝困難、鞏固抗日根據地所實行的重要政策之一。它的貫徹執行,對於克服頭重腳輕的現象和文牘主義官僚主義的作風,對於加強黨政軍民的戰鬥力,使之更能適應當時游擊戰爭的環境,對於減輕人民的負擔和克服當時嚴重的物質困難都起了很大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