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貴龍”運動舊址

“獨貴龍”運動舊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巴彥柴達木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烏審旗爆發了大規模反開墾、反奴役的“獨貴龍”運動,十二個“獨貴龍”總部駐此。舊址俗稱“海流圖”廟,藏名“珠達巴達爾贊林”,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蒙漢結合式建築,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現存小經堂、僧侶房舍十餘間。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內蒙古自治區
“獨貴龍”運動舊址VI-911

簡介

“獨貴龍”運動舊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巴彥柴達木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烏審旗爆發了大規模反開墾、反奴役的“獨貴龍”運動,十二個“獨貴龍”總部駐此。舊址俗稱“海流圖”廟,藏名“珠達巴達爾贊林”,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蒙漢結合式建築,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現存小經堂、僧侶房舍十餘間。

抗墾鬥爭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內蒙古地區強制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開墾蒙地,剝奪蒙古族牧民賴以生存的牧場。伊盟蒙古族牧民組織“獨貴龍”,燃起了抗墾的烽火。

席尼喇嘛席尼喇嘛

烏審旗的“獨貴龍”最先樹起抗墾的旗幟,光緒二十六年,因該旗札薩克察克都爾色楞私自放墾旗地,坐收地利,引起“獨貴龍”民眾的抗墾。察克都爾色楞積極回響放墾,得到清朝墾務大臣貽谷的賞識,被提升為伊盟盟長,最先派遣墾務官吏到烏審旗放墾,激起了全旗牧民的一致反對。由牧民白音賽音、五喇嘛等帶領“獨貴龍”數十名青年牧民痛打墾務官員,將其逐出旗境。光緒三十一年春,墾務局再派墾務官員及護墾兵丁來到烏審旗,強行武裝開墾,同樣被“獨貴龍”民眾武裝驅逐出境。兩次抗墾的勝利鼓舞了廣大牧民,“獨貴龍”組織不斷壯大,全旗發展成12支“獨貴龍”隊伍,約2000人,建立了“獨貴龍”總部。他們燒毀放墾文契,號召牧民拒絕放墾,拒繳王府的賦稅差役,使清政府的放墾計畫難以推行。
光緒三十年,郡王旗台吉額爾德尼格爾勒反對旗府大面積報墾牧場,領導“獨貴龍”抗墾鬥爭。“獨貴龍”民眾多次圍攻墾務官員,擊退護墾武裝,驅逐地商,並聯合達拉特旗“獨貴龍”,擒殺了一個前來包租土地的漢族地商。他們組織數百名牧民,與反對放墾的札薩克旗郡王特古斯等一同前往綏遠城,向貽谷告狀,迫使旗府歸還私放的土地。
光緒三十一年,杭錦旗札薩克阿爾賓巴雅爾被迫向墾務局報墾,激起民憤。由廠漢卜羅、那素朝等人組織起13支“獨貴龍”奮起抗墾。他們與達拉特旗的“獨貴龍”聯合,圍攻各地墾務丈地官員,阻攔墾地。有一次,廠漢卜羅率1000多“獨貴龍”民眾,拘押並鬥爭了賣地的旗府官員,擊退了300多人護墾隊的進攻,迫使墾務局不得不劃出大片土地,作為牧民的戶口地。
同年,札薩克旗活佛旺丹尼瑪領導的“獨貴龍”,對人口少、面積小而報墾面積大的旗府,展開抗墾鬥爭。“獨貴龍”牧民手拿鍬鎬、棍棒趕走丈地的墾務官員,放火焚燒了墾務局辦公的房屋,阻滯了放墾的進度。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繼續放墾蒙地。伊盟“獨貴龍”的抗墾鬥爭仍持續不斷。其中規模較大、影響較深、持續時間較長的是席尼喇嘛領導的烏審旗“獨貴龍”運動。出身貧苦牧民的席尼喇嘛自幼聰慧,刻苦自學文化有成,在給王府服瑤役期滿後,被旗札薩克破格錄用為筆帖式(文書)。出於對王公制度的不滿,他毅然參加了“獨貴龍”的抗墾鬥爭。為掩護其身份,他披上袈裟當了喇嘛,民眾稱作席尼喇嘛,蒙古語意為新喇嘛。辛亥革命後,他接受了民主思想,於1913年11月,與志同道合的70多位牧民結拜,組成“七十安達獨貴龍”,後又發展為11支“獨貴龍”,向旗王府提出不得出賣牧場,不得以土地、牧場抵債,嚴懲賣地官員、貪官污吏,制定公正法律,減免課稅的要求。

..

“獨貴龍”運動的興起

綿延半個世紀的伊克昭盟“獨貴龍”運動,是蒙古族群體反帝、反封建鬥爭的獨特形式。“獨貴龍”,蒙古語音譯,意為環形、圓圈。參加“獨貴龍”組織的人集會時,圍成一個圓形席地而坐,在請願書等檔案上籤名排列成環形,以示地位平等,並且不分首尾,避免領導人被暴露。清鹹豐八年(1858年),烏審旗貧苦牧民巴拉吉爾(又名丕勒吉)、朱勒傑爾嘎拉等率先組織牧民,參加反對旗札薩克、王公的封建壓迫的“獨貴龍”,揭開了伊盟“獨貴龍”運動的序幕。在烏審旗“獨貴龍”運動的影響下,同治五年(1866年),鄂托克旗農牧民掀起反對旗札薩克橫徵暴斂的鬥爭。光緒五年(1879年),烏審旗又有伊得木扎布、通那領導的牧民“獨貴龍”300多人聯名具狀,向盟長控告旗府欺壓勒索牧民的暴行,拒交各項官差攤派,一度衝進王府,圍攻官吏。旗札薩克眼看眾怒難平,遂將首惡官吏革職懲處。“獨貴龍”鬥爭持續了5年之久,才被旗府鎮壓下去。光緒十一年和十七年,鄂托克旗和烏審旗“獨貴龍”運動又起,掀起反抗王公札薩克暴政的鬥爭。

獨貴龍運動

..
“在那遙遠的高山之巔,美麗的鮮花含苞開放,人民英雄建立的功勳,永世千載被人民歌唱。”
這首悠揚的蒙古族民歌,在鄂爾多斯的草原上廣為傳唱,它歌頌了中國近代歷史上,鄂爾多斯地區發生的一場持續近百年的革命運動,歷史上稱這次運動為"獨貴龍運動"。
‘獨貴龍運動’這是在近代,就是鴉片戰爭以後,一直到1949年共和國成立之前,整個近代歷史上,它是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蒙古民族,進行反帝反封建,要求社會解放,民族解放的一個獨特鬥爭形式。”
在烏審旗的博物館內,存放著這張一百多年前獨貴龍的簽名圖。"獨貴"是蒙語,漢語為環行的意思。參加獨貴龍民眾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鬥爭的問題。在紙上的簽名也呈圓形,它反映了成員是平等的,同時也是為了鬥爭中不易暴露領導者。
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爆發。腐朽的清王朝統治者對內橫徵暴斂,為了彌補戰爭賠款,清朝統治者把內蒙古地區變成了他們搜刮駝馬銀兩和抽丁充兵的基地之一,蒙古族王公們不顧廣大牧民的死活,無止境地進行暴斂勒索,向清政府捐獻馬匹銀兩,向洋人賒貨借錢,而把這些債務轉嫁給貧苦的牧民,迫使牧民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烏審旗是"獨貴龍"運動的發源地。清鹹豐八年,烏審旗蒙古族牧民在巴拉吉爾等人的率領下,首先發動了"獨貴龍"運動,參加民眾的有數百人。他們反對王爺繁重的苛捐雜稅,反對官吏搶占牧場。在"獨貴龍"民眾的堅決鬥爭下,王爺被迫作出了一定的讓步。隨後鄂爾多斯地區以獨貴龍的形式陸續地爆發了反洋教的鬥爭,反對清朝政府大開墾的鬥爭。
辛亥革命以後,獨貴龍又以自己的形式繼續開展反封建鬥爭,反對軍閥的鬥爭,比如伊克昭蒙獨貴龍最著名的首領席尼喇嘛。
席尼喇嘛原名烏力吉,1866年出生在烏審旗的一個貧困牧民家裡,從小給王公放牧,23歲為王爺當文書,為了擺脫王公的糾纏他辭職回家,當了一名掛名的喇嘛,自稱為"席尼喇嘛"。隨後他秘密建立了十一個獨貴龍組織,對掠奪蒙古人民土地、牧場的軍閥、官僚、王爺進行激烈的鬥爭,他們向烏審王爺察克提出了12項要求。在遭到拒絕後,率眾衝進王府,趕走了烏審王爺,並建立起自己的總部。宣布廢除一切封建差役賦稅,解放了烏審旗受壓迫的廣大牧民們。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鄂爾多斯的其它幾個旗也爆發了"獨貴龍"運動。
"獨貴龍運動"震動了鄂爾多斯各旗王和北洋軍閥政府,他們聯合起來蓄意鎮壓這場運動,用誘捕的手段,逮捕了席尼喇嘛等數十人。
1920年,席尼喇嘛被營救出獄,為了躲避追捕,他來到北京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的影響,並結識了李大釗同志,學習了《新青年》等進步刊物開始接觸馬列主義。
席尼喇嘛認識到要想鞏固人民的政權必須建立人民自己的武裝。1926年席尼喇嘛回到烏審旗成立了內蒙古人民革命軍第12團,席尼喇嘛任團長,從此,烏審旗的"獨貴龍運動"由自發的反封建運動發展成為具有民主革命性質的革命運動,成為中國民主民族運動的一部分。進入了武裝鬥爭的新階段。1927年到1929年三年的內,席尼喇嘛率領革命武裝和人民民眾向封建勢力進行了英勇的鬥爭。粉碎了陝北軍閥對革命軍的軍事圍剿,保衛了人民的勝利果實。"獨貴龍"正式建立了人民的革命政權"工會",它的誕生標誌著人民革命所取得的初步勝利。
敵人在軍事上不能勝利,就採取了暗殺的手段,1929年冬,幾個叛徒潛入席尼喇嘛的房間,槍殺了這位民族英雄。然而,獨貴龍運動並沒有消失,直到20世紀30、40年代在內蒙古地區仍然有"獨貴龍"運動的爆發。
“獨貴龍運動是跟全國革命,跟內蒙古革命發展的脈絡是一脈相承的,在這個過程當中,發揮著它的獨特的作用,同時也隨著全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它也完全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獨貴龍的這一些民眾們,由於中國革命的勝利,他們也獲得了解放,步入了社會主義時代,獨貴龍運動也完成它的歷史使命了。”
今天在"獨貴龍運動"的發源地烏審昭的嘎魯圖國小的歷史課上,老師們仍在講述席尼喇嘛的故事。
“作為席尼喇嘛家鄉的人,而且我爺爺也參加過當時席尼喇嘛領導的獨貴龍運動,因此我想把我所知道的有關《獨貴龍》的歷史故事,告訴學生們,希望他們向席尼喇嘛那樣愛祖國,並且學習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將來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在我們嘎魯圖學校的全體師生們的心中,席尼喇嘛是偉大的。為了紀念革命烈士席尼喇嘛,我們將當年席尼喇嘛被捆受刑的樹木保護起來,在周圍種些花草,作為革命烈士的紀念地,這些都表明了嘎魯圖學校的全體師生們,紀念他、懷念他。”
"獨貴龍"運動在鄂爾多斯近代歷史上持續了近百年的時間,因為它是紮根於蒙古族人民社會解放,民族解放為基礎的鬥爭。"獨貴龍運動"中犧牲的這些革命烈士們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如今,曾參加過獨貴龍運動的老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紀念著獨貴龍運動的著名領袖席尼喇嘛。

紅色風暴

五四運動後,席尼喇嘛領導的“獨貴龍”運動,以新的姿態走上中國共產黨指引的民族解放的道路,被譽為“鄂爾多斯紅色風暴”。
1924年,席尼喇嘛到蒙古國考察,學習了蘇聯和蒙古國的革命經驗,1925年10月回國,參加了共產國際、中國共產黨支持組建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的成立大會,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26年,他回到家鄉,向農牧民民眾宣傳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反封建王公制度和軍閥統治的綱領,建立了內蒙古人民革命黨7個支部,後發展到17個支部,有黨員570多名,“獨貴龍”運動由自發發展為由革命政黨領導的武裝隊伍。1927年6月,“獨貴龍”接受了蒙古國支援的500多支步槍,並自籌了其他武器,建立了內蒙古人民革命軍第十二團,席尼喇嘛任團長。8月,席尼喇嘛帶領十二團把烏審旗札薩克特古斯阿木古郎等旗府官吏逐出旗府,建立了有史以來伊盟第一個由蒙古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公眾委員會,簡稱公會。公會宣布保障人民的利益和各種權利,廢除各種苛捐攤派和姦商的債務;創辦學校,學習蒙漢文;派幹部參加中央軍的培訓;實行男女平等,婦女有權入黨,實行婚姻自由;喇嘛可以還俗。這些革命主張受到農牧民的熱烈歡迎。文/錢占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