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庫里斯-18”計畫

“墨爾庫里斯-18”計畫

“墨爾庫里斯-18”計畫,[英] the "Mercuris-18" plan,這是1979年,蘇聯科學家伊克拉·克里莫夫率領亞塞拜然科學院的科學家,開始了地球物理學武器(代號“墨爾庫里斯-18”工程)的研製工作。根據蘇聯國防部的一份檔案稱,共有22個科研單位參加了“墨爾庫里斯-18”軍事計畫。

英文名稱

[英] the "Mercuris-18" plan

基本介紹

1979年,蘇聯科學家伊克拉·克里莫夫率領亞塞拜然科學院的科學家,開始了地球物理學武器(代號“墨爾庫里斯-18”工程)的研製工作。根據蘇聯國防部的一份檔案稱,共有22個科研單位參加了“墨爾庫里斯-18”軍事計畫。
蘇聯“地震武器”計畫:要從太平洋底掀翻美國蘇聯“地震武器”計畫:要從太平洋底掀翻美國

計畫目標

克里莫夫的研究小組以巴庫的地震研究所為中心,組建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對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下變化進行研究。克里莫夫小組的研究在相關研究領域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根據他們的研究結論:核爆炸產生的地下能量可以在離震中很遠的地方蓄積起來,並且能量很大。如果以後再進行一次定向爆炸,就能把這些地下能量全部釋放出來。藉助這一成果,克里莫夫小組成功掌握了地震預報技術。可惜的是,地震預報這一被人類苦苦追尋了幾千年的重要技術,並沒有被套用在維護人類利益上,而是被鎖進保險柜,服務於地震武器的研製工作。

引起地震

根據蘇聯試驗得出的一組數據顯示:一枚1萬噸梯恩梯當量的核彈在一定深度的地下爆炸,造成的地面破壞程度相當於芮氏5.3級的地震;一枚10萬噸梯恩梯當量的核彈在地下爆炸,則可誘發芮氏6.1級的地震。由莫斯科地質研究所科學家尼古拉斯領導的科研小組甚至斷言,1988年在外高加索中南部亞美尼亞發生的大地震就是由於兩天前相距3200餘公里的地下核爆炸試驗而加速到來的。在這次大地震中,有4.5萬人喪生。
蘇聯“地震武器”計畫:要從太平洋底掀翻美國蘇聯“地震武器”計畫:要從太平洋底掀翻美國

蘇聯著名的地震學權威尼古拉耶夫對核爆炸與地震的關係曾作了如下論述:“核爆的後果從來不是立刻出現的。地震有可能在爆炸之後兩天、一周或幾周之後發生。這一延遲出現的後果使地震武器具備了極強的隱蔽性。因此,任何一方都難以斷定,本地發生的地震是否與數日前發生於幾百公里外的一次核爆炸有關。”

蘇聯“地震武器”計畫

冷戰爆發後,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蘇聯為了在軍事打擊能力方面趕超美國,不惜耗費巨資研製先進武器。其成為最早從事地震武器研究的國家,不過最後由於地震武器計畫遇到資金緊張問題,而不得不中止。

蘇聯科學家的驚奇發現

20世紀50年代末期,當蘇聯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和新地島核試驗場開始核試驗的時候,伊朗、芬蘭和其他一些靠近這兩個核試驗場的國家,曾多次地要求蘇聯停止核試驗。因為這些國家發現,地下核爆炸與這些國家境內的地震存在一種奇特的聯繫。與美國相鄰的墨西哥、古巴等國家也對美國提出了類似要求。這些“受害”國家的地震學家認為,地震災害與進行地下核爆炸有關係,不過卻拿不出任何證據,因為它們缺乏理論根據。
直到60年代,蘇聯科學家驚奇地發現,在進行地下核試驗後若干天,往往在距離實驗地點數百公里乃至數千公里外的某個地區會發生強烈的地震。通過對大量試驗數據的分析,科學家們證實了這些地震與核爆炸有關係。
科學家的這一發現震驚了蘇聯政界和軍界的高層領導。蘇聯軍方馬上意識到:如果對此加以利用,地下核衝擊波極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致命的武器,即地震武器。如果在本國或己方控制的地區,選擇適宜的位置,將核武器秘密置於地下深處爆炸,能夠引起數百公里乃至數千公里之外的敵國或敵占區發生破壞性地震,而且對方很難事先發現。這無疑是一種殺傷力巨大、且足以癱瘓對方國民經濟的戰略武器。受害者還以為是天災所致,而使用者卻可以逃避國際輿論的譴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