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 1976年,由斯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簡稱沃茲(Woz))創立。在當年開發並銷售Apple I電腦。
* 1977年,發售最早的個人電腦Apple II。
* 1984年,推出革命性的Macintosh電腦。
* 1997年,斯蒂夫·賈伯斯回到蘋果。
* 1998年,推出第一代的iMac
* 2001年,推出第一代iPod數位音樂隨身聽。*
* 2002年,推出第二代iPod隨身聽,使用了稱為“Touch wheel”的觸摸式感應操縱方式。
* 2003年,推出第一台的64位元個人電腦Apple PowerMac G5。
* 2003年,推出第三代iPod音樂隨身聽,可同時支援Mac和Windows,並取消Firewire連線埠的設計。
* 2004年,斯蒂夫·賈伯斯被診斷出胰臟癌,蘋果股價重挫。
* 2004年,推出第四代iPod數位隨身聽,沿用了原本在iPod mini上的“Click Wheel”操縱設計。此後還推出搭載彩色顯示器的iPod Video。
* 2004年,推出迷你版iPod mini數位音樂隨身聽,其金屬外殼與其他機種歧異性極大。
* 2005年,斯蒂夫·賈伯斯宣布下一年度將採用英特爾處理器。
* 2005年,推出第五代iPod隨身聽。
* 2005年,推出第二代iPod mini 迷你數位音樂隨身聽與iPod Shuffle,其無顯示器設計引起部分使用者不滿。
* 2005年九月,推出iPod nano 超薄數位音樂隨身聽,採用彩色顯示器。
* 2006年,斯蒂夫·賈伯斯發表了第一部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桌上型電腦和筆記型電腦分別為iMac跟MacBook Pro。
* 2006年,推出第六代iPod數位音樂隨身聽,稱為"iPod Classic"。
* 2006年,推出第二代iPod nano 數位音樂隨身聽,採用和iPod mini相同之鋁殼設計。
* 2006年,推出第二代iPod Shuffle數位音樂隨身聽,其外型變為類似一個夾子,體積更加縮小。
* 2005年,推出第三代iPod nano超薄數位音樂隨身聽,外型由細長轉為寬扁。
* 2007年,斯蒂夫·賈伯斯發表了iPhone與iPod Touch。
* 2008年,斯蒂夫·賈伯斯發表了MacBook Air,這是現今最薄的筆記本電腦。
* 2008年,斯蒂夫·賈伯斯發表了iPod nano 第四代和iPod touch第二代
* 2008年,斯蒂夫·賈伯斯發表了MacBook Air第二代,MacBook新一代,MacBook Pro新一代,和與MacBook配合使用的LED Cinema Display 顯示器。本句話由我小乖助手提供。
*2010年,IPAD正式發售。iPad定位介於蘋果的智慧型手機iPhone和筆記本電腦產品之間,通體只有四個按鍵,與iPhone布局一樣,提供瀏覽網際網路、收發電子郵件、觀看電子書、播放音頻或視頻等功能。
*2010年6月7日(台北時間凌晨)wwdc2010召開,發布了iphone4,採用了全新設計、視網膜顯示屏、蘋果自主研發a4新片等新特性。 同時發布了帶閱讀器功能的safari5。
成立前
在他們一起創立蘋果電腦前,沃茲已經是一個電子學駭客,自1975年,他在惠普上班和幫斯蒂夫·賈伯斯設計Atari電子遊戲。當時沃茲向由Alex Kamradt開設的分時電腦系統服務公司Call Computer租用小型電腦使用。當時的電腦只能夠以紙張印字輸出,而由德州儀器推出的Silent 700是當時最尖端的熱升華印字機型號。沃茲曾看到《大眾電子學》(Popular Electronics)雜誌介紹如何自製電腦終端機,使用現成的零件,Woz設計了一部能夠和電腦溝通的電傳印字機。該部只能印出大階英文字元的印字機能印出每版24行,每行 40個字,而且能夠接駁到Call Computer旗下的小型電腦使用。Call Computer的老闆Alex Kamradt代理了這個設計,並售出少數目的機器。
從1975年起沃茲開始出席家釀計算機俱樂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活動,當時新型的微型電腦如Altair 8800和IMSAI觸發Woz將微處理內建於其電傳印字機之內,成為一部完整的電腦。
當時在市面上能弄到的微機處理器只有179美元的英特爾8080和170美元的摩托羅拉6800。沃茲軟喜歡6800,但兩者都超出他的預算範圍。所以他只能透過觀察和學習,在紙上設計電腦,並等待著能買得起處理器的那天。
1976年,當MOS Technology發表只需25美元的著名處理器6502時,沃茲為這顆處理器編寫了一個BASIC程式語言版本,再設計一部可運行這種BASIC程式語言的電腦。由於6502的設計者和6800是相同的(因為MOS Technology是由Motorola的前雇員成立的),故此Woz早前在紙上設計,建基於6800的電腦,只需作出輕微修改就可以使用6502作為微處理器。沃茲完成機器後,把它帶到“家釀電腦俱樂部”的聚會,並向電子同行們展示它的系統。在那裡,他遇到了老朋友斯蒂夫·賈伯斯。賈伯斯意識到這些細小的業餘機器的商業潛力。
早期
1971年,16歲的斯蒂夫·賈伯斯和21歲的斯蒂夫·沃茲尼克經由朋友介紹而結識。1976年,賈伯斯成功說服沃茲組裝機器之外再拿去推銷,他們的另一位朋友,羅·韋恩(Ron Wayne)也加入,三人在1976年4月1日成立了蘋果電腦公司。
同年5月,賈伯斯與一間本地電腦商店The Byte Shop洽商,負責人表示如果這部電腦完全裝配好才會感興趣。店主保羅·泰瑞爾(Paul Terrell)考慮得更長遠,他想訂購50部,並在交貨時支付每部500美元。取了這份訂單後,為了籌備資金,出售自己各種值錢的東西籌款(像計算機和一台大眾麵包車)。賈伯斯到大型電子零件分銷商Cramer Electronics訂購零件,店鋪的信用部經理問賈伯斯如何結帳,他說:“我有一份Byte Shop向我訂50部電腦的訂單,付款條件是貨到付款,如果你給我30天付款期,我可以在付款期限內把電腦裝配好,送貨給泰瑞爾後再付清帳款。”那名經理致電當時正在太平洋樹林市出席IEEE電腦討論會的泰瑞爾查詢,驚訝於賈伯斯的堅韌,泰瑞爾向經理確實訂單說如果賈伯斯送貨給他的話,賈伯斯肯定有足夠的錢付款。他們三人與兩名朋友借用賈伯斯家人的車房日夜不分地裝配和進行馬拉松式的測試,終於在期限前送貨給泰瑞爾,泰瑞爾也如當初承諾付錢給賈伯斯,使他付清零件的帳單,而且賺了一筆可觀的贏利用來慶祝和留作本錢。
這部後來被命名Apple I的電腦有幾個顯著的特點。當時大多數的電腦沒有顯示器,Apple I卻以電視作為顯示器。對比起後來的顯示器,Apple I的顯示功能只能緩慢地每秒顯示60字。此外,主機的ROM包括了引導(Bootstrap)代碼,這使它更容易啟動。最後,因為保羅·泰瑞爾的堅持下,沃茲也設計了一個用於裝載和儲存程式的卡式磁帶接口,以1200位每秒的高速運行。雖然 Apple I的設計相當簡單,但它仍然是一件傑作,而且比其他同等級的主機需用的零件少,使沃茲贏得了設計大師的名譽。最終Apple I一共生產了200部。
Apple IIc——一款早期的蘋果電腦
此役後,沃茲已成功設計出比Apple I更先進的Apple II。賈伯斯想擴大公司規模並向銀行貸款,但韋恩因為四年前冒險投資失敗導致的心理陰影而退出了。當時的蘋果電腦缺乏資金來源。賈伯斯最後遇到麥克·馬庫拉(Mike Markkula),麥克·馬庫拉注資9.2萬美元並和賈伯斯聯合簽署了25萬美元的銀行貸款,1977年1月,蘋果電腦公司正式註冊成為‘蘋果電腦有限公司’。擁有資金和新設計方案在手,同年4月,Apple II在首屆的西岸電腦展覽會(West Coast Computer Fair)首次面世。
Apple II與Apple I最大分別包括重新設計的顯示界面,把顯示處理核心整合到記憶體中,這不止有助於顯示簡單的文字,還包括圖像,甚至有彩色顯示。而且有一個改良的外殼和鍵盤。Apple II在電腦界被廣泛譽為締造家庭電腦市場的產品,到了1980年代已售出數以百萬部計。Apple II家族產生了大量不同的型號,包括Apple IIe和IIgs,這兩款電腦直到1990年代末仍能在許多學校見到。
當蘋果在1980年上市的時候,他們的資金比1956年福特上市以後任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IPO)都要多,而且比任何歷史上的公司創造了更多的百萬富翁。在五年之內該公司就進入了世界公司五百強,這是當時最快的記錄。
Apple III與Lisa
1990年的蘋果電腦,Macintosh Classic
1990年的蘋果電腦,Macintosh Classic
在80年代,蘋果在個人電腦業務遇到新興的競爭對手。他們之中份量最重的是電腦業的“頭號人物”——IBM。IBM的IBM-PC型電腦,裝有Intel的新型處理器:Intel 8088,並且運行微軟的作業系統MS-DOS(IBM方面的叫法是PC-DOS)。該電腦一經問世即成為大熱門商品(銷售量:1981年2萬5千台;1982年19萬台;1983年70萬台)。
正當小型企業還在使用Apple II時,蘋果感到它需要一個更新、更先進的型號以參與企業用電腦市場。Apple III的設計師被迫遵循賈伯斯的極高和有時不切實際的要求,據說賈伯斯覺得散熱扇“不雅致”因而被省略了,結果導致電腦容易過熱,這迫使最早期的型號被回收。另外,Apple III售價高昂,雖然1983年推出了改善後的升級型,並隨之進行了降價促銷,但基本上仍是無法挽回Apple III在市場中的劣勢,這主要是因為1981年IBM推出的IBM PC及其兼容機席捲了個人電腦市場。Apple III總共只製造了90,000台。
與此同時,蘋果內部的各工作組正在日以繼夜地設計二款完全不同的新款個人電腦。使用了許多先進的技術,例如:圖形用戶界面、滑鼠、面向對象程式設計和網路功能。這些人,包括了傑夫·拉斯金和比爾·阿特金森,鼓動賈伯斯把公司的焦點放在電腦功能上。1979年12月他們帶賈伯斯前往Xerox的 PARC研究所,在參觀了他們的概念機Alto之後,賈伯斯決定未來將在圖形集中、圖示友善的電腦上,將這種思想貫徹在蘋果的兩個下一代電腦項目:Lisa和Macintosh上。蘋果以允許Xerox向自己投資作為條件(一百萬美元的預售初次發行股票,約值18,000,000美元),換取蘋果的工程師進入PARC研究所工作3天的權利。而許多PARC的研究員如拉里·泰斯勒在同事們的反對聲中加入蘋果電腦工作。而傑夫·拉斯金則因與設計組意見不和而退出了蘋果公司(拉斯金構想的Mac是橫長型的機體,而且不帶滑鼠)。
Lisa是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腦,可以說沒有Lisa就沒有Macintosh(在Mac的開發早期,很多系統軟體都是在Lisa上設計的)。她具有16位CPU,滑鼠,硬碟,以及支持圖形用戶界面和多任務的作業系統。並且隨機捆綁了7個商用軟體。
Lisa在1983年1月以9,995美元的身價初次露面。蘋果再次推出了一款超越它所處時代的產品,但過於昂貴的價格(10,000美元)和缺少軟體開發商的支持,使蘋果再次失去獲得企業市場份額的機會。Lisa在1986年被終止,余貨被埋在猶他州的垃圾堆填區。
據說,Lisa是以賈伯斯的女兒的名字來命名的。對此,蘋果並未發表任何言論。
Macintosh 的推出
Lisa計畫從賈伯斯控制的發展計畫中途被取消。賈伯斯立刻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Macintosh計畫上,最初把它預想為一種“廉價Lisa”。Apple Macintosh在1984年以一個著名的超級盃廣告(基於喬治·奧韋爾的小說《一九八四》)開始投放市場,其中更宣布“在1月24日,蘋果電腦將推出Macintosh。你將會見到為什麼1984將不會像‘1984’。”。這明顯暗示了新的Mac和其“容易使用”的GUI將電腦和信息從公司和技術統治論者那裡解放出來。蘋果也大量生產由蘋果雇員與之後的蘋果人蓋伊·川崎首創的蘋果福音傳道的思想。
Macintosh延續了蘋果的成功,但不能達到它最輝煌時的水平。在一次比爾·蓋茨(現任微軟總裁)參觀蘋果位於庫珀蒂諾的總部時,賈伯斯展示了Mac GUI的原型。在之後的1985年,微軟發布了Microsoft Windows,它讓IBM PC擁有了GUI。因為這一點,許多公司也開始製造IBM PC兼容機,廉價的PC複製品。不能容忍其他公司複製Mac的蘋果向微軟提出訴訟,微軟則以中止他們所提供的Macintosh用的商用軟體Microsoft Excel的開發相威脅,訴訟持續了4年結果不了了之。有人說這是因為當時IBM也在開發仿Mac的圖形界面TopView,如果把判決微軟侵權就意味著日後蘋果也能把IBM拉下馬。儘管首個版本的Windows在技術層面上不如Mac,但它加上一部PC複製機的價格則比Mac便宜許多,而且不久以後在Windows上也同樣出現了很多的軟體。
近年
iBook G4
iBook G4
在1989年推出銷量欠理想的手提電腦Macintosh Portable後,一台更受歡迎的手提電腦PowerBook在90年代初推出市面。這是首次與Sony聯合設計,並為現今流行的手提電腦設立了現代的外形標準。它通過後部的鉸鏈支撐螢幕,打開後平台的後半部分放置鍵盤,前方則是軌跡球(以後改為觸摸板)。這款來自蘋果的產品還包括了作業系統(如ProDOS、Mac OS和A/UX)、網路產品(如AppleTalk)和多媒體程式(QuickTime)。在1994年,蘋果更新了它的Macintosh產品線,推出了Power Mac系列。它基於IBM、摩托羅拉和蘋果三家共同開發的PowerPC系列處理器。這款處理器使用RISC(精簡指令集運算)結構,它超過了之前Mac所使用的Motorola 680x0系列,而且有本質的不同。蘋果的系統軟體經過調整,能讓大部分為舊處理器編寫的程式在PowerPC系列上以模擬模式運行。
在經過80年代與新的首席執行長約翰·斯卡利的權力鬥爭之後,賈伯斯辭去蘋果的職務,並創建NeXT Computer公司。此後,蘋果為了盡力挽救公司,買下整間NeXT和它基於UNIX的系統NeXTStep,此舉把賈伯斯帶回了蘋果的管理層。作為新的首席執行長,他做的第一個動作就是促成iMac的發展,這同時挽救了公司免於破產,並使他們有時間開發新的作業系統。
在2001年,蘋果推出了Mac OS X,一個基於賈伯斯的NeXTStep的作業系統。它最終整合了UNIX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和Macintosh界面的易用性,並同時以專業人士和和消費者為目標市場。OS X的軟體包括了模擬舊系統軟體的方法,使它能執行在OS X以前編寫的軟體。通過蘋果的Carbon庫,在OS X前開發的軟體相對容易地配合和利用OS X的特色。
在2002年的剛開始,蘋果初次展示了新款的iMac G4。它由一個半球形的底座和一個用可轉動的脖子支撐的數位化平板顯示器組成。此產品在2004年的夏天停止生產,在2004年8月31日展示基於G5處理器的型號,並在9月中旬推出市場。此型號省掉了底座,把CPU和整台電腦的硬體藏在平板顯示器的後面,只由流線型的鋁腳支撐。新款的iMac稱為iMac G5,是世界上最薄的桌上型電腦,大約5.1厘米厚(約等於2英寸)。
較近期的產品包括使用無線區域網路科技連線不同品牌的電腦的蘋果AirPort,也包括iBook和G4電腦。
蘋果電腦諸如PowerBook和更新的iBook和iMac,經常成為電影和電視劇集中的道具。通常英雄或好人使用蘋果電腦,而惡棍或壞人則使用PC兼容機。曾經,蘋果使用電影《碟中諜》和《ID4星際終結者》中展現PowerBook功能的片段作為廣告競爭的手段。
除了電腦產品,蘋果也製造消費者設備。在1990年代,蘋果發表了Newton,創造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 一詞,為最早的PDA。它雖然銷量欠理想,但成為如Palm Pilot和PocketPC等產品的先驅者。整個1990年代,微軟開始比蘋果獲得更多新電腦用戶。蘋果的市場占有率十年內從20%滑落到5%。公司在財政上努力掙扎,到1997年8月6日,微軟使用1.5億美元購買蘋果公司非投票股票以換取蘋果放棄控告微軟侵犯著作權的官司和以後每一部Macintosh 上內置Internet Explorer。(微軟在後來已全部售出了所持有的蘋果股票。)或許更意味深長的,微軟同時宣布了繼續支持它在Mac版本上的office系列,並很快成立了Macintosh軟體部門。這個扭轉了微軟之前Mac版軟體較PC版落後的情況,這也讓它獲得數個大獎。 2000年代初推出的iPod數碼音樂播放器大獲成功,配合其獨家的iTunes網路付費音樂下載系統,一舉擊敗索尼公司的Walkman系列成為全球占有率第一的攜帶型音樂播放器,隨後推出的數個iPod系列產品更加鞏固了蘋果在商業數字音樂市場不可動搖的地位。
2001年5月,蘋果宣布開設蘋果零售店。商店兩個主要目的:1、抑止蘋果的市場占有率下滑趨勢;2、改善代銷商欠佳的行銷策略。最初,蘋果零售店只在美國開店。2003年底位於東京銀座店開幕,這也是蘋果在美國以外開了首家蘋果零售店。銀座店之後,2004年8月開幕的大坂店,名古屋店和歐洲首家的英國倫敦的店亦相繼開幕。2006年5月蘋果在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開設24小時營業,具近10米玻璃立方入口的旗艦店。2008年7月19日,蘋果公司在中國北京的直營店在三里屯Village開幕,這是蘋果公司在中國內地的首家直營店。
而在2005年6月6日的WWDC大會上,CEO賈伯斯宣布從2006年起Mac的產品將開始使用Intel所製造的CPU(Intel Core)。2006年4月5日,蘋果電腦推出允許採用英特爾微處理器的Mac電腦運行微軟Windows XP的軟體Boot Camp。它簡化了在Mac上安裝Windows的任務,有一步一步的指導,用戶還能夠在重啟機器時選擇是採用Mac OS X還是Windows。
2006年8月29日,蘋果電腦公司發布聲明,Google公司執行長埃里克·施密特已加入蘋果公司董事會。
2007年1月9日,蘋果電腦公司正式推出iPhone手機,並正式更名為蘋果公司。
2008年1月15日,蘋果公司在MacWorld2008展會上發布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這是現今市面上最薄的筆記本電腦。
歷任主管
蘋果電腦歷任執行長
* 1977—1981年:Michael Scott
* 1981—1983年:Mike Markkula
* 1983—1993年:John Sculley
* 1993—1996年:Michael Spindler
* 1996—1997年:Gil Amelio
* 1997—2011年: Steve Jobs
* 2011—現在:Timothy Cook
硬體產品
蘋果電腦主要的硬體產品有
* iPod Classic、iPod、iPod nano、iPod shuffle、iPod Mini、iPod Hi-Fi、iPod Touch(個人數位影音隨身聽)
* PowerBook、iBook、MacBook、MacBook Pro、MacBook Air(筆記型電腦)
* PowerMac、eMac、Mac Pro、iMac(個人電腦)
* Mac mini(小型電腦)
* 20英寸、23英寸或30英寸Apple Cinema Display
* Xserve、Xserve RAID(伺服器)
* iSight(Webcam)
* AirPort Extreme(54Mbps802.11gbase station)
* iPhone(行動電話)
* Apple TV (家庭視聽網路連結器)
* iPad (平板電腦,採用蘋果自行研發的A4處理器)
蘋果電腦已在2006年全面採用Intel CPU。
電腦
* Apple I
* Apple II
* Apple III
* Lisa
* Macintosh
* Power Macintosh(Power Mac)
o Power Mac G3
o Power Mac G4
o Power Mac G4 Cube
o Power Mac G5
* iMac
* eMac
* Mac mini
* Xserve(Xserve RAID)
* PowerBook
* iBookG3/G4
* MacBook Pro
* MacBook
* MacBook Air
* Mac Pro
個人數碼
* iPad (平板電腦)
* iPod
* iPod nano
* iPod mini
* iPod Classic
* iPod Touch
* iPod Shuffle
* Newton
* iPhone
* Apple TV
行動通訊
* iPhone
* iPhone 3G
* iPhone 3G s
* iPhone 4
* iPhone 4s
* iPhone 5
* iPhone5s
* iPhone5c
*Phone6
*Phone6 Plus
其它產品
* AirPort
* AirPort Extreme
* Time Capsule
* iSight
* LaserWriter
* Color OneScanner
* QuickTake 100/150/200 digital camera
* Pippin game station
主要軟體
作業系統
* Mac OS
Mac OS X
+ Mac OS X v10.0
+ Mac OS X v10.1
+ Mac OS X v10.2 "Jaguar"
+ Mac OS X v10.3 "Panther"
+ Mac OS X v10.4 "Tiger"
+ Mac OS X v10.5 "Leopard"
+ Mac OS X v10.6 "Snow Leopard"
+Mac OS X v10.7 "Lion"
+Mac OS X v10.8 "Mountain Lion"
iLife
* iTunes
* iPhoto
* iMovie
* iDVD
* GarageBand
* iWeb
iWork
* Keynote
* Pages
其他軟體
* Safari
* QuickTime
* HyperCard:一種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的多媒體製作軟體[來源請求]
* .mac:網上服務
* Mobileme:網上服務,用來取代.mac服務。
專業軟體
* Final Cut Studio
o Final Cut Pro
o Soundtrack Pro
o Motion
o DVD Studio Pro
* Logic Pro
* Shake
* Aperture
配套產品
桌上電腦
iMac 內置 64 位 Core 2 Duo 處理器,包括 17 英寸、20 英寸和 24 英寸三種機型。
Mac mini. Mac mini 是享用 Intel Core 2 Duo 處理器、iLife '08 和 Front Row 最實惠的方式。
Mac Pro. 隆重介紹迄今最快的 Mac。 Mac Pro Quad Xeon 64 位工作站。
筆記本
MacBook. 蘋果經典的白色設計 — Intel Core 2 Duo、iLife '08、內置 iSight、Front Row
MacBook Pro. 配備 Intel Core 2 Duo 處理器的 13英寸 15 英寸和 17 英寸機型享有更快的處理速度,同樣還有 iLife'08、Front Row 及內置 iSight 攝像頭。
數字生活
伺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