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潭區

龍馬潭區

龍馬潭區隸屬四川省瀘州市,位於四川盆地南部,長江、沱江交匯處。西、北與瀘縣相交,南鄰江陽區,東連瀘縣和江陽區,龍馬潭區是瀘州的商貿、物流、經濟、客運中心,是瀘州經濟商貿發達區,瀘州主城三區之一。2012年,龍馬潭區幅員面積333.64平方千米,下轄3個街道、7個鎮、2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57個村,33個社區。2013年,龍馬潭區戶籍總人口35.7萬人,常住人口50餘萬。實現GDP161.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3.1%。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區名從“龍馬潭”得名。[清]常明、楊芳燦等纂修《四川通志》卷百六十八:唐朝王昌於梓州遇落魄仙,落魄仙姓張。後王昌入瀘州,落魄仙呼昌為“易元子”,授以道術,取馬送昌歸至家,馬化龍入潭。昌後遂仙去。

龍馬潭區境域自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以來,一直是江陽縣、瀘州、瀘川縣屬地。

雍正七年(1729年)設瀘州“十大鄉”,龍馬潭區地域分別為瀘州本屬一城四鄉管轄。

宣統二年(1910年),小市屬城廂;特凌(今特興)屬安賢鄉;奇椏(齊家)、來龍、金龍、官渡、胡市屬會文鄉;石洞、雙碑、永壽屬麟現鄉;羅漢屬里仁鄉。

民國二十三年年(1934年),瀘縣設42鎮鄉,小市屬中城鎮,特興屬特兆鎮,金龍屬牛灘鄉,來龍、官度屬來龍鎮,胡市、奇椏屬胡市鄉,嘉祥、雙加屬石洞鎮,羅漢為羅漢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瀘縣設6個區,小市屬第一區,羅漢、特興屬第三區,來奇鎮、金牛鄉、胡市鄉、官渡鎮屬第五區。

1950年7月,瀘州為川南行署轄市,下轄一、二、三區和南北2城鎮,一區人民政府駐小市。同年11月調整區劃,並將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一區區公所駐小市。

1952年8月,川南行署撤銷後,小市、羅漢屬專轄瀘州市。

1959年,將石洞、雙加、永壽、安寧及雲龍、毛壩6個公社合併成立瀘縣直屬“紅旗人民公社”,不久恢復小公社。

1982年撤銷公社,恢復鄉鎮建制。

1995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准設立瀘州市龍馬潭區。

1996年1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瀘州市龍馬潭區。7月1日,龍馬潭區機關對外辦公。9月29日,第一屆區人民政府產生。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2年5月,南北城2鎮合併成立一區人民政府,將原有3個區劃為4個,二區人民政府駐小市,四區人民政府駐羅漢。8月,川南行署撤銷後,小市、羅漢屬專轄瀘州市。是年瀘縣設19個區,特興鎮及長春、走馬、奎峰、龍溪等鄉屬第一區,區公所駐特興(後遷兆雅);石洞鎮及雙加、高山、嘉祥、安寧、永壽等鄉屬第七區,區公所駐石洞;胡市鎮及來龍、來寺、新龍、橋頭、金龍、三夾、官渡等鄉屬第十四區,區公所駐胡市。10月,瀘縣建65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合併一些小鄉。區建制調為11個,特興公社屬兆雅區,石洞、金龍、官渡、來龍、太平、胡市公社屬石洞區。

城區一角城區一角

1985年,特興、奎峰鄉屬兆雅區,石洞鎮和永壽、安寧、雙加鄉屬石洞區,胡市鎮和齊家(奇椏)、來龍、官渡、金龍鄉屬胡市區。

1992年,撤銷石洞、胡市區和奎峰、長安、特興、雙加、永壽、官渡、來龍、齊家鄉,設石洞、胡市、特興鎮,保留金龍、安寧鄉。

1995年12月24日,龍馬潭區轄原市中區的小市、高壩2個街道和羅漢、魚塘2個鎮,瀘縣的石洞、胡市、特興3個鎮和安寧、金龍2個鄉;區政府駐新街子街。

1996年1月26日,馬潭區轄原市中區羅漢鎮、魚塘鎮、小市街道、高壩廠區街道和原瀘縣的胡市鎮、石洞鎮、特興鎮、金龍鄉、安寧鄉。

1997年,龍馬潭區面積340.8平方千米,轄2街道5鎮2鄉,區政府駐小市街道新街子街74號。

1999年4月26日,安寧鄉撤鄉建鎮,安寧鎮掛牌。

2000年,龍馬潭區轄4個街道、7個鎮、2個鄉。

1997年,龍馬潭區轄2個街道、6個鎮、1個鄉,134個村、50個社區:小市街道、高壩廠區街道、羅漢鎮、魚塘鎮、石洞鎮、胡市鎮、特興鎮、安寧鎮、金龍鄉。

1997年,高壩廠區街道已併入羅漢鎮,小市街道和周圍地區整合已增設紅星、蓮花池2街道。區政府搬遷至龍馬大道。龍馬潭區轄3個街道:紅星街道、小市街道、蓮花池街道;7個鎮:羅漢、魚塘、石洞、胡市、、雙加、安寧;2個鄉:長安、金龍。(長安鄉是從特興鎮析置)

2002年,龍馬潭區面積332.64平方千米,轄7個鎮、2個鄉、3個街道、1個廠區,131個村,36個社區,區政府駐小市轉角店。

2003年,龍馬潭區轄街道3個、鎮7個、鄉2個、廠區1個、村131個、社區37個。面積340.8平方千米。區政府駐龍馬大道。

2004年,將原來的131個村、38個社區調整為58個村、39個社區,村級建制減少56%。年末,龍馬潭區轄3個街道、1個廠區(小市、高壩廠區、紅星、蓮花池)、7個鎮(羅漢、魚塘、石洞、胡市、特興、安寧、雙加)、2個鄉(金龍、長安),58個村,39個社區。龍馬潭區面積340.8平方千米。

區劃詳情

截至2012年,龍馬潭區轄3個街道、7個鎮、2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57個村,33個社區。

3個街道:小市街道、紅星街道、蓮花池街道;

7個鎮:羅漢鎮、魚塘鎮、石洞鎮、胡市鎮、特興鎮、安寧鎮、雙加鎮;

2個鄉:金龍鄉、長安鄉;

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瀘州經濟開發區。

龍馬大道龍馬大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瀘州市龍馬潭區位於四川盆地南部,長、沱交匯處。地處瀘州市城區北端,東經105°19′19″至105°33′50″,北緯28°52′17″至29°04′25″;西、北與瀘縣相交,南鄰江陽區,東連瀘縣和江陽區。龍馬潭區幅員面積333.6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龍馬潭區地貌為丘陵區,平均海拔300m左右,最高海拔390.6m,最低224.0m;高中丘窄谷區占幅員面積的20.2%、淺丘寬谷區69.7%、河谷階地平坦區10.1%。

森林植被有闊葉、針葉、灌叢和竹類四個類型,主要有樟、楠、松、柏、桉、桂圓、慈竹等共63科250多種。

氣候特徵

龍馬潭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且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徵。區內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比省內同緯度地區偏多,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霜雪少。區內年均氣溫18℃。

土壤

土壤主要是紫色土、稻田土和黃壤,中偏酸性土壤居多,深度在40-1500px之間。

水文

流經龍馬潭區的江河主要有長江、沱江、龍溪河、瀨溪河。

沱江風光沱江風光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龍馬潭區礦產資源主要是沙金、天然氣頁岩、河沙、礫石等。至2007年,頁岩儲藏量343.4萬立方米,砂石3.2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龍馬潭區2007年末共有耕地148495畝占幅員面積29%,其中稻田127075畝、土21622畝,當年減少耕地686畝,增加耕地888畝,用地造地抵消有餘。用地中國家基建用地275畝。農民建房21畝,退耕還林56畝。

水資源

截至2007年,龍馬潭區內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19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1.7億立方米,可開採0.64億立方米。

人口

2013年,龍馬潭區辦理出生登記3431人,登記出生率9.68‰,出生人口中男性1797人,出生男女性別比為109.98;100;龍馬潭區辦理死亡註銷登記2055人,死亡率5.79‰;人口自然增長率3.89‰。截至2013年12月31日龍馬潭區有124536戶,有戶籍登記總人口35.74萬人,戶均人口2.87人。戶籍登記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16.35萬人,占總人口的45.76%;女性人口18.05萬人,占總人口的50.5%;18歲以下的6.16萬人,占總人口的17.25%,比2012年下降0.07%;60歲以上的69.42萬人,占總人口的19.42%,比2012年提高1.07%,人口老齡化現象進一步加劇。常住人口(年末居住在本轄區內半年以上的人口)為35.3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6.72萬人,城鎮化率75.61%,比2012年提高0.59%,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口密度1074人/平方千米,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口密度1061人/平方千米。

指 標 年末數(人) 比重(%)
一、戶籍登記總人口 357382 100.00
其中:非農業人口 163541 45.76
農業人口 193841 54.24
其中:男性 176856 49.49
女性 180526 50.51
其中:18歲以下 61632 17.25
18-35歲 74687 20.90
35-60歲 151645 42.43
60歲以上 69418 19.42
二、常住總人口 353400 100.00
其中:城鎮人口 267200 75.61
三、人口密度

戶籍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1074
常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1062
(表格資料來源於: )

經濟概況

綜述

城建城建

2013年,龍馬潭區實現GDP161.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3.1%,增速保持全市第1位。分別比全市的11.2%、全省的10%、全國的7.7%高出1.9、3.1、5.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9億元,比2012年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16.06

億元,比2012年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36.92億元,比2012年增長11.7%。第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1.7%、77.7%、20.6%,分別拉動GDP增長0.2、10.2、2.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5.8:71.9:22.3調整為5.5:71.7:22.8。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達45860元,比2012年增加4425 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2%。與2008年比較,按可比價計算, GDP總量增長120.4%,年均增長17.1%;人均GDP增長103.8%,年均增長15.3%;第一產業比重下降3.5%,第二產業比重上升10.4%,第三產業下降6.9%。

固定投資

2013年,龍馬潭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1.38億元,占全年目標總量的103.74%,完成目標進度居全市第5位,比2012年增長30.9%,增速排全市第4位,增速比全市高1.8%、比全省高1.8%。

非公有制經濟

2013年,龍馬潭區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稅收14.8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0.8%,占龍馬潭區國地稅總收入的97.3%。完成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99.2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高於GDP增速2.1%,比全市的14.3高0.9%,增速居全市第1位;占GDP的比重達61.3%,比2012年提高0.4%,拉動龍馬潭區GDP增長9.3%,貢獻率達71%,比2012年提高2.7%。非公經濟增加值中,民營經濟(個體私營經濟)實現增加值90.66億元,比2012年增長15.5%,占GDP的56%,比2012年提高0.5%,對龍馬潭區GDP貢獻率達到65.9%,比2012年提高6.7%,拉動龍馬潭區經濟成長8.6%。與2008年比較,按可比價計算,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144.1%,年均增長19.5%,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56.5%提高到2013年的61.3%,提高4.8%。

第一產業

2013年龍馬潭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82億元,比2012年增長5.7%。其中:農業產值6.52億元,增長2.3%;牧業產值7.03億元,增長9.8%。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9億元,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4.36億元,增長1.1%;牧業產值3.71億元,增長9.8%。全年糧食總產量7.33萬噸,比2012年增加0.27萬噸,增長3.8%。其中:夏糧產量0.52萬噸,下降1.1%;秋糧產量6.8萬噸,增長4.1%。全年油料產量1222噸,增長6.2%。蔬菜產量9.16萬噸,增長5.6%。畜牧業生產保持穩定。出欄生豬21.88萬頭,增長2.4%;期末豬存欄11.31萬頭,下降1.1%;出欄肉用家禽427.17萬隻,增長2.5%;出欄肉用兔122.99萬隻,增長4.1%;全年肉類總產量21392噸,增長4.6%。農民人均純收入11093元,增長13.3%。

指標 計量單位 2013年 比2012年 +、-%
糧食播種面積 萬畝 16.22 5.6
糧食總產量 73325 3.8
其中:稻穀 35165 -26.4
高粱 26144 141
油料產量 1222 6.2
其中:油菜籽 1062 8.3
蔬菜總產量 91556 5.6
水果總產量 6219 15.1
水產品總產量 6935 16.2
肉類總產量 21392 4.6
其中:豬牛羊肉產量 13657 2.3
兔肉產量 1628 9.8
家禽肉產量 6052 8.8
禽蛋產量 5489 2.3
牛奶產量 5166 -0.6
生豬出欄頭數 萬頭 21.88 2.4
年末生豬存欄頭數 萬頭 11.31 -1.1
家禽出欄 萬隻 427.17 2.5
年末大牲畜存欄頭數 2781 3.2
(表格資料來源於: )

第二產業

工業

龍馬潭區龍馬潭區

2013年,龍馬潭區實現全社會工業增加值109.21億元,比2012年增長13.5%,拉動GDP增長9.2%,貢獻率達70.3%,居各行業之首。其中,龍馬潭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7.81億元,比2012年增長13.4%,增速居全市第1位,分別比同期全市、全省、全國平均水平高2.1、2.3、3.7%;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增加值2.26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0.9%;集體企業3.5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0.6%;股份制企業87.3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2.3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7.9%;其他經濟類型企業12.3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1%;輕工業增速領先重工業。輕、重工業分別實現增加值78.85億元和28.96億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17.6%和4.3%;食品、化工、機械三大行業共實現工業增加值91.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2%。其中:分別實現增加值 62.1億元、 21.8億元和 8億元,同比2012年分別增長16.7%、2.9%和10.4%。三大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85.3%,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0.7%;重點產品產量有增有減。重點監測的27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19種增長,增長面70.4%。

指標 計量單位 2013年 比2012年+、-%
飼料 74012 -14.25
精製食用油 6180 -25.26
飲料酒 千升 753965 28.24
其中:白酒 千升 678506 28.05
啤酒 千升 75459 29.99
軟飲料 75085 119.85
紙製品 334389 41.63
硫酸(折100%) 30157 7.26
鹽酸 47064 -10.33
燒鹼(折100%) 68970 -5.52
塗料 1035 -33.21
中成藥 6972 63.36
塑膠製品 5946 -10.03
商品混凝土 萬立方米 146211 27.42
瓷質磚 萬平方米 3664526 77.03
日用玻璃 215103 86.28
玻璃纖維製品 1418 -53.20
液壓元件 39464 21.36
模具 336 833.33
(表格資料來源於: )

建築業

2012年,龍馬潭區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26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2.89億元,比2012年增長33.8%;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85億元,比2012年增長25.3%,拉動GDP增長1%;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057.75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90.7%,其中:新開工面積615.21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85.9%,房屋建築竣工面積360.29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30.5%。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3年,龍馬潭區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109.88億元,比2012年增長25.5%;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7.37億元,比2012年增長16.1%。龍馬潭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16億元,比2012年增長15.3%,增速保持全市第1位,分別比同期全市、全省、全國平均水平高0.1%、1.4%、2.2%。

出口貿易

2013年,龍馬潭區外貿進出口總額12294萬美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04.1%,比2012年增長23.2%,其中,完成外貿出口額11151萬美元,增長27.5%,占全市出口的55.2%,完成總量居全市第一,完成全年任務的107.5%,完成目標比例排全市第6位。實現外貿進口1143萬美元,下降6.8%。2013年外貿出口額是2008年的1.73倍,年均增長11.6%。

金融

2013年12月末,龍馬潭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22.12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19.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57.86億元,比2012年增長19.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78.11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18.3%。其中:短期貸款餘額26.69億元,比2012年增長60.5%;中期流動資金貸款21.73億元,比2012年增長25.1%;中長期貸款28.6億元,比2012年下降9.8%。

旅遊業

截至2013年,龍馬潭區有旅行社5家,星級賓館(飯店)8家。其中:二星級2家,三星級4家,三星級2家。星級賓館(飯店)客房1020間,星級農家樂13家。其中:二星級10家,三星級3家。全年接待國際國內旅遊人數295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27.7%,實現旅遊總收入19.8億元,比2012年增長27%。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3年,龍馬潭區有幼稚園92所495個班,在園幼兒14304人,專任教師672人;國小11所19個教學點559個班;普通中學17所(完中4所、國中1所、九年一貫制12所)320個班;市屬職高1所、在校生8777人(其中全日制學生6097人);調整後的中等職業學校1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2%。參加普通高校考生(含高職)1444人,升學率82%。

科技事業

2013年,龍馬潭區轉化重大科技成果7項,高技術產業企業23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6億元,實現利稅3.35億元。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項目34項,區級項目12項。全年專利申請數450件,獲專利授權195件,其中發明專利48件。天府液壓、國邦機械、浩泰工業、儀島科技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成功創建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獲國家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區)稱號。

文化事業

2013年,龍馬潭區全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51場次,打造文化大篷車、社區歌舞賽和文化超市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市建立開放式便民書架,實現電影公益放映全復蓋。有區文化館1個、鄉鎮街綜合文化館(站)12個,龍馬潭區文化館(站)建築面積5055平方米;公共圖書館1個,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藏書總量8.66萬冊,接待讀者6.93萬人次。圖書館、文化館(站)實施免費開放,實行“數位化圖書館”、圖書借閱“一卡通”、“流動圖書館”、“數字文化館”等服務活動。龍馬潭區有文化經營戶183家,其中:書刊報攤點21家,音像租賃及零售13家,電游和網咖71家。

2013年,龍馬潭區有電視用戶89842戶,新增9080戶,入戶率85%,比2012年提高10%。2013年底龍馬潭區光纖有線電視用戶81705戶,新增7260戶,入戶率77.8%,比2012年增加8.8%;有線電視復蓋入戶率44%,比2012年增加2%;無線地面數位電視用戶新增1820戶,可收到電視頻道34套。建成區廣播電視站和鄉(鎮)級廣播室9個,農村有線廣播村通率達100%。

體育事業

2013年龍馬潭區被評為全國農民健身工程建設先進縣(區),天立社區、天立學校獲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升。龍馬潭區舉辦各類體育活動及運動會7次,參加體育活動及運動會人數4200人。運動員在參加市以上比賽中,獲省級獎第一名2個、第二名3個、第三名5個;市級獎第一名12個、第二名16個、第三名20個。

衛生事業

回龍灣回龍灣

2013年末,龍馬潭區內公立衛生機構和民營醫院408個。其中:醫院1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建制鎮衛生院9個, 婦幼保健院1個、急病預防中心(站)2個、衛生監督所2個、村衛生室214個、診所(衛生站所、醫務室)161個。轄區內衛生機構實有病床數2141張,比2012年增加34張;衛生技術人員2540人,比2012年增加109人。其中執業醫師658人,執業助理醫師80人,註冊護士877人。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7.43‰,比2012年上升0.81個千分點;嬰兒死亡率3.12‰,比2012年下降2.08個千分點;產婦住院分娩比例達100%,孕產婦死亡率為0‰。每千人擁有床位6.7張,每千人擁有醫師和助理醫師4.14人。

社會保障

2013年末,龍馬潭區參加養老保險人數160797人,比2012年末增加18772人。其中:參保企業職工36743人,增加4658人;參保機關事業單位職工376人,減少42人;參保城鎮居民3806人,減少579人;參保企業離退休人員17169人,增加5371人;參保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137人,增加5人;參加新農保102566人,增加9359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304947人,比去上末增加10933人。其中:參保城鎮職工30268人,增加3276人;參保城鎮居民80224人,增加9337人,參加新農合194455人,減少1680人,新農合參合率99.7%。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4943人,比2012年末增加1196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4564人,比2012年末增加2013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4503人,比2012年末增加1952人。城鄉低保應保盡保,納入城鎮低保人員8638人,比2012年末減少656人;納入農村低保人員7051人,比2012年末減少670人;農村供養“五保戶”人員1101人,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71%。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0個、床位810張。城鄉低保累計救助17.77萬人次3642.55萬元,發放醫療救助金2.17萬人次520.56萬元,特殊困難群體救助累計2.14萬人次107.1萬元。發放認定孤兒基本生活費256人次17.56萬元。城鄉義務兵家庭優待金提高為9788元/戶/年。發放農村計畫生育獎勵扶助12萬人次1987萬元。

環境保護

2013年,龍馬潭區3次獲第一、1次獲第三。大力實施風貌塑造,依法拆除大型戶外廣告、店招店牌778塊。開展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完成51個非物管小區治理,惠及居民20000餘人。建成特興、雙加2個場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完成金龍鄉曹壩村等六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特興鎮成功創建市級生態鄉鎮,長安等7個鄉(村)成功創建為全省“環境優美優秀示範鄉鎮(村莊)”。當年造林面積5637畝,龍馬潭區森林面積4354公頃,森林復蓋率28.4%,比2012年提高0.54%。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8.32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區綠化復蓋率40.36%,比2012年提高2.07%。強化總量減排責任,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削減COD(化學需氧量)400噸、NH3-N(氨氮) 30 噸、SO2(二氧化硫)80噸、氮氧化物7噸。萬元GDP綜合能耗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均完成了市下達的2013年目標任務。

社會安全

2013年,龍馬潭區全年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事故,全年發生安全生產傷亡事故15起,死亡5人,受傷4人,直接經濟損失142.7萬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起,死亡3人,受傷2人,直接經濟損失0.9萬元;工礦商貿事故2起,死亡2人,受傷0人,直接經濟損失122萬元。

交通概況

龍馬潭區龍馬潭區

截止2013年,龍馬潭區內有國家高速G76廈蓉高速公路過境,與成自瀘赤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高速交通十分便利。隆納鐵路(貨運)也過境該區,設有貨運站點。

龍馬潭區緊鄰瀘州藍田機場,已開通瀘州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杭州海口長沙南寧西安昆明貴陽、稻城亞丁等13條航線航點。

風土人情

舊曆八月十五日,俗稱中秋。是日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糍粑、鴨子。為婿者攜鴨、月餅等到岳家送禮。民國時期,學校也放假二三日舉行短足旅行或登山活動。解放後,是時人民政協舉行中秋茶話會,邀請港澳台屬與海外僑屬代表賞月談會,與親友"千里共嬋娟"。

風景名勝

洞窩風景區

洞窩風景區洞窩風景區

峽谷風景區位於長江左岸小支流龍溪河口以上2千米處。龍溪河發源於重慶市登東山,在瀘州市注入長江,全長70餘千米。龍溪河流經洞窩,先形成巨大落差,後在峽谷中蜿蜒。洞窩峽谷風景區將在5年內投資1.1億元,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標準打造,首期工程已於2010年5月完工。建成後的洞窩峽谷風景區,將成為集休閒旅遊、觀光旅遊、商務旅遊為一體的多功能旅遊景區。

瀘州九獅旅遊區

九獅風景區九獅風景區

位於瀘州城以北,龍馬潭安寧鎮境內,距瀘州市區10千米,瀘州機場14千米,景區面積11.2平方千米,森林復蓋面積5000餘畝。九獅景區景點繁多,有仿漢闕石刻藝術大門,長148米的鐵索橋橫跨醒獅湖,別具一格的水上娛樂城,蜿蜒1千米長的仿長城,石雕一絕的千獅壇,以及恐龍館、三國城、陽高禪院、臥蓬觀音殿、地下遊樂宮等18個景點。景區群山環抱,景色迷人,花香四溢,是瀘州市近郊型風景旅遊勝地。

石洞花博

石洞花博園石洞花博園

園景區位於龍馬潭區石洞鎮花博園村,占地3000畝,成扇形狀將石洞鎮環抱,距市中心10千米,瀘(州)隆(昌)、瀘(州)榮(昌)公路在此交匯,瀘(縣)富(順)公路橫穿景區。景區於1999年11月動工修建,投入4000餘萬元資金按現代化農業要求進行規劃設計,以生態觀光、花卉水果種植和餐飲娛樂為主,年接待遊客30萬人余次。景區為典型淺丘陵地帶,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種植玫瑰、杜鵑、白玉蘭、天竺葵等幾百餘種花卉,栽種黃金梨、柚子等水果 300餘畝。

龍馬潭公園

龍馬潭公園龍馬潭公園

距瀘州市區10千米,離隆納高速公路0.8千米。因龍溪河水至山中來,流經大回灣,回為成潭,其島若浮。四周茂林修竹環抱一泓碧水;島上樟楠、竹絲成蔭,有“山圍潭水水圍山”之奇景;“翠竹蔭中一畫船”之奇觀,被歷代騷人墨客喧染,而名傳蜀南。《中國名勝志》載,瀘州龍馬潭自唐宋以來,以“搖竹現魚”、“龍潭漲潮”、“龍潭祈雨”等景觀,被譽為蜀中“小蓬萊”,為江陽八景之一。

犀牛峽

犀牛峽犀牛峽

位於瀘州市龍馬潭區特興鎮的一條長約4千米,寬200米的幽靜峽谷,由3個峽谷湖和3大瀑布構成其豐富水域,動植物資源豐富,四季風光迷人。有1萬畝土地可進行生態觀光圓區建設。景區內有8個主要景點,且景區內原始植被茂盛,天然岩洞頗多,是瀘州地區少見的天然旅遊勝地。

區領導班子

區政府領導同志分工

代理區長 曾 平 主持區政府全面工作。負責監察、人事、審計等工作。主管監察局、審計局。聯繫人大工作。

副區長 鍾華貴 負責區政府常務工作。負責發改、投資(招商)、統計、目標管理、民生工程、政務服務、效能建設、政務公開、接待、應急、採購、財稅、國資等工作。分管區政府辦公室、區政府目督辦、政務服務中心、接待辦、應急辦、採購辦、發展和改革局(重點辦、項目辦、以工代賑辦、物價局)、財政局、投資促進局、統計局、國有資產管理中心等單位。聯繫國稅局、地稅局。聯繫政協工作。聯繫民建龍馬潭區基層委員會。

副區長 葉長青 負責農業、新農村建設、計畫生育、糧食、供銷、菸草、郵政、電訊、檔案、保密等工作。分管農林局、畜牧局、水務局(農建辦)、計生局、糧食局、供銷社、檔案局(區志辦)、保密局等單位。聯繫區委農工辦、菸草專賣局、郵政局、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等單位。聯繫民革龍馬潭區支部。

副區長 劉 著 負責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衛生、食品藥品、婦女兒童、精神文明等工作。分管教育局、科技局、文化體育局、衛生局、食品藥品監督局、精神文明辦、婦兒工委、民宗辦等單位。聯繫廣播電視分局、總工會、科協、共青團、婦聯等單位。聯繫民盟龍馬潭區支部。

副區長 毛漢東 負責安全、公安、司法、信訪、法制、消防、商貿、工商等工作。分管公安分局、司法局、信訪局、法制辦、安監局、商務局(酒管局)等單位。聯繫交警三大隊、消防大隊、工商局等單位。聯繫致公黨龍馬潭區支部、農工民主黨龍馬潭區小組。

副區長 宋 慶 負責工業、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勞動和社會保障(就業、社保)、國土、電力、質監、海事、航務、民營經濟等工作。分管經濟和信息化局、交通運輸局、環境保護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局、社保局)等單位。聯繫國土資源分局、供電局、質監局、海事處、運管所、工商聯合會等單位。

副區長 何學軍 負責規劃建設、城市管理、人防、外事僑台、旅遊等工作。分管住建局、城管局、旅遊局、僑台辦、人防辦、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房改辦等單位。聯繫九三學社龍馬潭區支社。

副區長 王旭濤 負責民政、救災、老齡、民兵預備役、殘聯、金融等工作。分管民政局(老齡辦)、徵兵辦、殘聯等單位。聯繫人民銀行、銀監局、工行、建行、農行、中行、農發行、信用聯社、商業銀行、財險公司、壽險公司等單位。協助劉著副區長負責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衛生、食品藥品、婦女兒童、精神文明等工作。

區長、副區長負責所分管和聯繫部門的廉政建設、安全和穩定工作。

區政府辦領導同志分工

吳國勇:主持區政府辦全面工作。協助王波區長、穆林副區長工作。聯繫監察、財政、人事、審計、對外開放等工作;聯繫發改、工業、招商、統計、檔案、保密、接待、應急救災、目標管理、政務服務、信息管理、電力、質監等工作。聯繫區政府目督辦、接待辦、應急救災辦;分管信息與電子政務股。

林 萍:協助曾發海副區長、劉著副區長、胥興貴副區長工作。聯繫規劃建設、城市管理、人防、外事僑台、旅遊等工作;聯繫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食品藥品、婦女兒童、精神文明等工作;聯繫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分管行政股。

林朝暉:協助蘇科副區長、劉傑副區長工作。聯繫農業(含農林、畜牧、水務、扶貧)、國土資源工作;聯繫瀘州經濟開發區、財政、金融、稅務、國資等工作。

周傳勇:協助賴應強副區長、杜磊副區長、盧天潤副區長工作。聯繫交通、環境保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就業、社保、民政、老齡、殘聯、民兵預備役、海事、航務等工作;聯繫司法、信訪、法制等工作;聯繫安全、公安、消防、商貿、工商、糧食、供銷、菸草、郵政、電訊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等工作。聯繫區政府法制辦。分管政務股、秘書股工作和12345辦理。

中國區縣(1)

詳細介紹中國的區縣。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