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除了會狩獵 還用這種方法保護野生動物

那些在野外環境生長繁殖的動物,是我們應該保護的對象,但總有利益薰心的人想盡各種辦法去捕捉野生動物,這不僅大大減少了野生動物數量,更加破壞了生態平衡。其實,自古以來,尤其是古代時期,人們是非常重視保護野生動物的。

網路配圖

最早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和法令

早在幾千年前的五帝時代,就有專門管理山澤鳥獸的官員,被稱為“虞”。現在看來,“虞”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態保護機構和官職。

後來,在儒家經典著作《周禮》中,詳細地記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澤官員的建制、名稱、編制及職責等。周代設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員中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重要。可見當時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機構是相當健全的,其職責也很明確。

網路配圖

漢代頒布最早的保護鳥類法令

在漢代,山林池澤等國家自然資源是受到政府保護的,平時嚴禁隨意採伐,只有遇到大的自然災害,才由皇帝下令開禁。

漢代還有專門關於野生動物的保護法令。據《漢書·宣帝紀》載,元康三年“夏六月,詔曰:‘前年夏,神爵集雍。今春,五色鳥以萬數飛過屬縣,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具為令。’”通過這條法令可以看出,當時對於大批遷徙的五色鳥,不準壞鳥巢、掏鳥蛋,甚至飛石打鳥,規定得十分明確,便於執行。因此也可以說,這條法令是我國最早的保護鳥類的法令。由於漢政府保護得當,到了第二年春,大批鳥類又一次雲集都城。

明清皇帝拒食用野生動物製品

網路配圖

《清實錄》記載,雍正皇帝看到各地特別是廣東進貢到宮裡的象牙製品日盛,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在雍正十二年四月諭旨大學士等:“朕與一切器具,但取樸素實用,不尚華麗工巧,屢降諭旨甚明。從前廣東曾進象牙蓆,朕甚不取,以為不過偶然之進獻,未降諭旨切戒,今者獻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編織為器,或如團扇之類,具體尚小。今制為座蓆。則取材甚多,倍費人工,開奢靡之端矣。等傳諭廣東督撫,若廣東工匠為此,則禁其勿得再制。若從海洋而來,從此屏棄勿買,則製造之風,自然止息矣。”這道諭旨表達了雍正對野生動物的仁愛之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禁止象牙製品的禁令。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