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還要從上世紀的50年代說起,當時的美蘇兩國都已經相繼掌握了核武器,而且因為冷戰的迅速來臨雙方的對抗程度也在不斷加劇,尤以當時的兩德地區為甚(其實美軍當年甚至在東北亞的台灣和半島地區也部署了戰術核武器)。可是在那個時代不僅核武器的使用手段非常單一,只有轟炸機甩投這一個還算可靠的手段,即使是R-7洲際飛彈也是在1957年才完成了試射部署,火箭時代還未完全來臨,但是雙方對核武器的使用態度可遠沒有今天這樣謹慎。
當時美蘇雙方都認為如果在全面戰爭爆發時,在戰線數百公里範圍內使用一定數量的戰術核武器無論是對攻方和守方來說都有很大的好處,而且這類戰術核武器的反應一定要迅速。於是面臨華約強大裝甲兵力量威脅的駐西德美軍於1954年在萊茵河地區率先部署了名為“原子安妮”的M65型280mm原子炮,它的射程達到32km以上,威力相當於4000枚155mm炮彈,相當於廣島核子彈當量的25%,不僅如此美軍還為一線部隊配備了名為M388的核無坐力炮。
本著“對手要有的我們也要有,還必須比他們更強”的原則,蘇聯祭出了本期的主角2A3“聚光器”和2B1“奧卡河”兩型原子自行火炮。這兩種火炮不僅本著高戰場生存力的要求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自行化,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2A3型主炮直接使用的是流產的“蘇聯”級戰列艦B-37 406mm主炮的減壓版,而2B1型則直接使用了口徑更大的47.6倍口徑420mm加農炮,這使得車長達到20m重量達到55.3t,如此長的身管和重量使得行駛時炮身只能朝向車尾。
不過令人唏噓的是包括4輛2B1“奧卡河”在內的所有原子火炮都沒有正式部署的跡象,蘇軍甚至沒有認真考慮如何使用它們,而且當時前線轟炸機部隊的伊爾-28也完全能夠更方便快捷的完成戰術核突擊任務,事實上它們只在1957年的紅場閱兵式上進行了亮相。隨後隨著以“飛毛腿”為代表的一系列第二代戰術地地飛彈的亮相,該炮在1960年就退出蘇軍現役,但是它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最大自行火炮。
更多精彩文章可關注微信公眾號“突擊軍事”
原子火炮 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