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隱身”猛將 用八百人擊潰公孫瓚四萬大軍 因功高震主被殺

《三國演義》中“尊劉”的色彩非常濃,在羅貫中的筆下,凡屬劉備陣營的人和事都儘量美化、拔高,比如劉備的仁德寬厚,五虎上將的英勇無敵,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羅貫中不惜篡改史實、張冠李戴,甚至是無中生有,最終把劉備集團的文臣武將都塑造成“超人”,能力不是一般的高。在這其中,對趙雲的“拔高”尤其具有典型性。

在演義中,趙雲曾一槍刺死河北名將麴義在演義中,趙雲曾一槍刺死河北名將麴義

在演義中,趙雲首次亮相便將袁紹手下猛將麴義刺於馬下,而且還是一招斃命,其身形之瀟灑、速度之奇快,端的是“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令當時在場的劉備一見傾心。羅貫中為美化趙雲,不惜將麴義塑造成籍籍無名的“鼠輩”,然而史實卻與此大相逕庭。那么,歷史上的麴義究竟是怎樣一位人物?他都有哪些令人叫絕的傳奇經歷?

據正史記載,麴義生於涼州西平郡,年輕時便善騎射、喜戰鬥,在長期同羌人

麴義驍勇善戰,部下都是以一敵百的勇士麴義驍勇善戰,部下都是以一敵百的勇士
作戰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他們剽悍強勁的風格,所部私兵也儘是以一敵百的精銳。韓馥出任冀州牧後將麴義召為部將,但並未加以重用,由此導致兩人的決裂。初平二年(191年),麴義舉兵反叛韓馥,並與渤海太守袁紹結盟,幫助後者成功地襲取冀州,由此加入袁紹的陣營。

麴義因為驍勇善戰,在袁紹的手下備受重用,效力伊始,便奉命攻擊以強悍著稱的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將其打得大敗虧輸,並因此一戰成名(“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于於夫羅屯漳水。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麴義追擊於鄴南,破之。”見《三國志》)。

大敗於夫羅不過是麴義的“小試牛刀”,他真正的“高光時刻”出現在界橋之戰中。就在麴義歸順袁紹的當年冬天,割據幽州的大軍閥公孫瓚,以替弟弟公孫越復仇的名義(公孫越被袁紹的部將周昂射殺),率重兵南下與袁紹爭奪冀州,在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一帶展開廝殺。

“白馬義從”曾是令人膽寒的“特種部隊”“白馬義從”曾是令人膽寒的“特種部隊”

公孫瓚以驍勇善戰聞名,麾下有一支精銳的騎兵“白馬義從”,每次臨陣對敵時都能摧鋒陷陣、所攻必克,每每令敵軍膽寒,畏若虎狼(“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見《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白馬義從”起初只有數十人,後來擴充至三千人,成為公孫瓚最可倚重的“王牌軍”。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用步兵三萬結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而“白馬義從”也在其中。戰鬥打響後,三千“白馬義從”習慣性的率先衝鋒,而麴義僅以精兵八百人迎敵,下砍馬腿、上斬士兵,竟然成功地阻擊住他們的攻勢。與此同時,袁紹的弩兵向“白馬義從”密集射擊,使其損失更加慘重。

公孫瓚在界橋大敗虧輸,再無力挑戰袁紹公孫瓚在界橋大敗虧輸,再無力挑戰袁紹

很快,“白馬義從”從陣前退卻,並踐踏背後的步兵隊伍,使得軍中一片混亂。麴義的軍隊乘勝窮追,接連斬殺千餘敵軍,在奪取界橋後,又一路猛攻到公孫瓚的大營才罷休。經此一役,公孫瓚精銳盡喪,從此再沒有跟袁紹叫板的“資本”。

瓚步兵二萬餘人為方陣,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義追至界橋;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營中餘眾皆復散走...見《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注引《英雄記》。

麴義驕傲狂妄,最終被袁紹斬殺麴義驕傲狂妄,最終被袁紹斬殺

界橋一戰使麴義的威名達到頂峰,卻也因此讓他變得驕傲狂妄、目中無人,加之袁紹又是一位雄猜陰刻的主公,君臣間的關係走向決裂是早晚的事情。果然沒過幾年時間,袁紹便設計將麴義斬殺併兼並他的部眾,部將中有逃亡作亂的隨即也被撲滅(“麴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引文同上)。一代名將竟然落得如此下場,究其原因還是性格所致。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