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過了,降溫了,套上衛生褲上班了,衛生褲原本是貴族服飾,古人怎么穿?

吃飽睡足瘋玩過,過完十一長假,掐指一算還有2個月才能盼來元旦~你頂著蓬鬆頭瞌睡眼委屈地說:假期,別走!~讓我們重新開始~可十一假期到底還是走遠了,並且節後就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奉上了降溫大禮!風吹雨淋堵路上也就算了,偏偏一早自以為聰明套上的衛生褲也在上班途中濕了個透,晚秋的風夾著雨水吹來的那叫個寒涼徹骨~

降溫預報圖降溫預報圖

都說有一種寒冷叫忘穿衛生褲,但你可知穿上衛生褲卻被大雨灌濕又是另外一種清奇的絕望~對此,衛生褲界表示,衛生褲是好衛生褲,風雨正不正經就不知道了……

網路配圖:有一種寒涼叫忘穿衛生褲網路配圖:有一種寒涼叫忘穿衛生褲

說起衛生褲,這些年圍繞著“冬天要不要穿衛生褲”“要衛生褲還是要時尚”等話題也熱議不斷,網上甚至因為是否愛穿衛生褲自髮結成了衛生褲黨與反衛生褲黨。衛生褲黨自然認為衛生褲不僅能保暖禦寒,適時穿上衛生褲更是坦誠面對自己的一種態度;反對派則認為,衛生褲穿起來松松垮垮,臃腫土氣,不但缺少美感,還容易戳到怕被人指責體質差、怕冷的小虛榮心。為此,2008年網路上還出現了“衛生褲門”事件,引起了一大群潮男潮女毅然決然表態,對衛生褲說“不”。

緊接著,衛生褲的“祖宗十八代”也被網友們一氣扒出~別說,被很多人吐槽土得掉渣的衛生褲居然還是個舶來品!

亨利八世身穿馬褲亨利八世身穿馬褲

據說衛生褲的雛形最早可追溯到15世紀。當時在歐洲宮廷,亨利八世時常著一件緊身馬褲(breeches),材質多採用羊毛,褲子上還配有花紋裝飾,不僅穿起來舒適保暖、便於出行,能穿上衛生褲更算得上是當時的一種潮流,而衛生褲實用性的一面不久也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這么說來,衛生褲還出身貴族世家。

正牌的衛生褲前身其實當屬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流行於北美地區的連體衫(union suit)。當時北美地區的室內採暖條件不比今日,不少人冬天要烤爐子取暖,而連體衫作為內衣的一種可以將人全身包裹起來,腕口處紮緊,是禦寒保暖再好不過的內衣。

資料圖:連體衫資料圖:連體衫

那我們現在穿的分身式的秋衣衛生褲是怎么產生的?據說是由一位加拿大設計師弗蘭克·斯坦菲爾德設計的。1915年,弗蘭克·斯坦菲爾德設計發明了現代樣式的衛生褲,並與自己的兄弟攜手做起了號稱“不縮水”的棉內衣事業。當年12月 7日,弗蘭克正式申請了衛生褲專利,自此成為現代商業衛生褲之父。

資料圖:分體式秋衣衛生褲資料圖:分體式秋衣衛生褲

這么多史料可查,看來歪果仁不穿衛生褲這事著實無法立足啊~那對於華夏族來說,在沒有衛生褲的日子裡,我們的老祖宗怎么禦寒?當懷抱六位妻子的亨利八世穿著馬褲窮兵黷武之時,我們尚處在明朝時期。明朝時期的紡織手工業已經有相當細緻的分工,紡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紡織品更是種類繁多,比如絲、羅、綾、綢、緞、絹等,每個種類細緻化分出不同的品種。但儘管種類繁多,在等級觀念森嚴的古代封建社會,根據服飾材質、顏色、裝飾圖案等的不同,服飾依然是裝扮者本身亮明身份、尊卑有別的一種手段。都說“窮人穿麻,富人穿裘”。明朝時期的貧民家衣著用料主要還是麻或其他纖維用料,衣服基本都靠自己手工縫製,因此麻衣的樣式也是五花八門,到了天寒地凍,最多再加層襖便是。諸葛亮曾作《出師表》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裡說的布衣被孔明指代為老百姓,而布衣的原意其實就是布做的衣服,但這個“布”和我們今天常見的棉布不同,是麻製衣物的意思。《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可見尋常百姓家常穿的還屬麻衣了。

相比之下,上層人士或有錢人家的衣著服飾就講究的多,像上文提到的絲織品大抵是上層人士、有錢人家才穿的到。袍類似我們現在穿的風衣是古代禦寒的一大利器。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提到,從江陵馬山楚墓一號墓出土的衣服實物中,就有內絮絲綿的綿衣,為冬天禦寒所用。另外,還有狐狸皮等動物皮毛製成的大氅、披風、帽子等,穿著身上厚實保暖。可見,古代雖沒有秋衣衛生褲加身,禦寒服飾也多種多樣。

不過說到底,冬天要不要穿衛生褲其實都是個人自由,怎么穿更美更時尚也存在審美差異問題,爭論原本無意,為此詆毀衛生褲引發罵戰就更加沒有必要了。要知道,你穿與不穿,衛生褲就在那裡,不肥不瘦~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