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黑冠長臂猿體長43~54厘米,前肢比後肢還長。雄猿通體黑色,頭頂部的毛向上生長,形似黑冠。成年雌猿灰棕黃色,頭頂部黑褐色。幼猿不論性別都是棕黃色。雌雄均無尾,也無頰囊。
生活習性
主要棲於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山地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其棲息地海拔約從100m至2500m,是已知長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個種。在雲南中部的棲息地氣候溫涼濕潤、終年無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鮮嫩的樹葉、花苞和果實。活動領域比較固定,無季節遷移現象。活動與覓食均在15m高大喬木的樹冠層或中層中穿越進行,,很少下至5m以下的小樹上活動。黑冠長臂猿與其他長臂猿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種群較大,一般每群有6隻甚10餘只。社群配偶制為“一夫多妻”制,即一隻成年雄性和2隻成年雌性組成。只有受到乾憂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冠長臂猿社群的活動範圍大多在60公頃左右,遠大於其他長臂猿,種群密度為2.6隻/km2。
分布範圍
黑冠長臂猿系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國南部的特有種,已記錄有6個亞種,其中5亞種分布於我國(GrovesandWang,1990)。分布於瀾滄江以西的為滇西亞種(H.c.furvogaster)(馬世來、王應祥,1986),見於雲南西南部滄源、耿馬、雙江、永德、臨滄、保山和雲龍;指名亞種(H.c.concolor)分布於雲南南部綠春、屏邊、河口、金平、紅河、元陽、新平、景東哀牢山;景東亞種(H.c.jingdongensis)分布於雲南中部景東無量山區;越北亞種(H.c.nasutus)分布於廣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亞種(H.c.hainanus)分布於海南島的五指山、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山、東方和白沙。僅有少數種群分布於越南北部和寮國(GrovesandWang,1990)。
繁殖方式
雌猴妊娠期7~8個月,每年1胎,每胎1仔。雄性9歲性成熟,壽命可達30餘年。與其它長臂猿屬動物一樣,黑長臂猿是靈長類學家、心理學家的重要研究對象。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2008年靈長類紅色名錄——極危(CR)。
全部圖片網址
種群現狀
黑冠長臂猿是我國長臂猿中分布最廣並數量最多一個種。海南亞種,50年代的分布於海南島12個縣區,森林面積達86萬公頃,數量達2000多隻。60年代中期,先後在6個縣內絕跡,而到1983年僅發現於鸚哥嶺主峰兩側及黎山主峰的南坡,僅約30隻殘存於20萬畝的天然林中。估計稱該亞種僅存在於四個地點,總數約為30-40隻。90年代初,海南長臂猿已下降至不足20隻(15-20隻),將可能在短期內絕跡。廣西西南部的黑冠長臂猿,自1984年獲得過一張雌性皮張外,至今再未發現,可能已絕跡,該皮張則可能來自越南。雲南的黑長臂猿為指名亞種,其數量約250隻;景東亞種約200隻,滇西亞種約50隻。越南北部的長臂猿(包括黑冠長臂猿和白頰長臂猿)約200隻(Cao&;Pham,1994)。國內外合計,黑冠長臂猿總數約700隻左右,其中多數在我國。總的來說,本種處在高度瀕危狀態,海南亞種和廣西西南部與越南東北的H.c.nasutus亞種已極度瀕危,可能在不久即將絕跡。黑長臂猿種群大多被隔離成島狀分布。 歷史記載見於廣西,甚至遠至長江三峽地區,現僅見於雲南、海南島,呈零星分布,現存量400~500頭,已瀕於滅絕,亟需採取保護措施。
致危因素
棲息生境的縮小和變化是根本原因,在其分布範圍內,生境已經喪失了75%(JohnandKathyMacKinnon,1987)。其次,偷獵、種群分布的不連續以及種群小、繁殖率低等都是黑長臂猿瀕臨滅絕的主要因素。
亞種分化
亞種分布於我國。分布於瀾滄江以西的為滇西亞種(H.c.furvogaster),見於雲南西南部滄源、耿馬、雙江、永德、臨滄、保山和雲龍;指名亞種(H.c.concolor)分布於雲南南部綠春、屏邊、河口、金平、紅河、元陽、新平、景東哀牢山;景東亞種(H.c.jingdongensis)分布於雲南中部景東無量山區;越北亞種(H.c.nasutus)分布於廣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亞種(H.c.hainanus)分布於海南島的五指山、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山、東方和白沙。僅有少數種群分布於越南北部和寮國。
中文學名:海南黑冠長臂猿
拉丁文學名:Hylobatesconcolor(H.c.hainanus)
英文名:Crestedgibbon,Blackgibbon
別名:黑長臂猿、吼猴、撩梆猴、料猴、風猴、黑猴
海南黑冠長臂猿為中型猿類,體矯健,體重7—10千克,體長40—50厘米,前肢明顯長於後肢,無尾。毛被短而蓬鬆。胸腹部淺灰黃色,常染有黑褐色。“海南黑冠長臂猿”的命名,還因為它們頭上長有一頂“黑帽”。海南黑冠長臂猿雌雄異色。公猿通體黑色,體形比母猿略小,頭頂有短而直立冠狀簇毛,如怒髮衝冠;母猿全身金黃,體背為灰黃、棕黃或橙黃色,頭頂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頂女式黑帽。雌雄均無尾,也無頰囊。 海南黑冠長臂猿一生中要變換幾次顏色。剛出生的小猿是黃色的,只有頭頂正中有道黑線;半年後,會換上黑色的“童裝”;到6—7歲性成熟,毛色才漸分雌雄,雌猿變成金黃色的著裝,而雄猿卻還是一身黑衣。雌猿由黑色變為黃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須一年多的時間方可完成,期間所呈現的,是一隻不黑不黃的“灰猿”。海南黑冠長臂猿過去廣泛分布於海南島的五指山、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山、東方和白沙。目前僅分布於海南省霸王嶺自然保護區。
海南黑冠長臂猿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山地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其棲息地海拔約從100米到2500米,最喜歡在海拔600米以下低地熱帶雨林棲息,但因低地雨林早在20世紀已經破壞殆盡,現在海南長臂猿的分布也只能退到海拔650米到1200米間的山地雨林中,是已知長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個種。
中文學名:東部黑冠長臂猿
拉丁學名:Nomascusnasutus
東部黑冠長臂猿是一種曾經在中國和越南廣泛分布的長臂猿,原來認為是黑冠長臂猿的一個亞種,現在則專門列為一個種。目前是世界上最瀕危的一種長臂猿,共有兩個亞種,即北部灣亞種和海南亞種。東部黑冠長臂猿大約於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大陸絕跡,現在在海南島大約還有20頭左右的野生的海南亞種。2002年,在越南發現了26頭野生越南亞種。東部黑冠長臂猿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棲息地的縮小和偷獵。東部黑冠長臂猿北部灣亞種分布在中國廣西靖西縣和越南重慶縣之間邊境線上的原始森林裡,中國這邊是邦亮林區有3-4,總數100隻左右。海南亞種的只有在海南島霸王嶺保護區,有分布17隻分A群B群。
歷史上,東部黑冠長臂猿曾廣泛分布於越南北部灣至廣西邊境的熱帶地區,由於獵捕和棲息環境的破壞,導致該物種急劇下降,自50年代起,國內就再也沒有見過東部黑冠長臂猿的較可靠報導。這次東部黑冠長臂猿重現廣西,表明廣西靖西縣邦亮林區的森林生態環境得到大大改善,當地民眾保護意識不斷提高。 在廣西發現之前,越南高平縣是全球唯一已知仍分布有東部黑冠長臂猿種群的地方,約有30多隻,加上廣西發現的17隻,目前全球已知的東部黑冠長臂猿總共也只有50隻左右,比國寶大熊貓以及廣西特有的瀕危動物白頭葉猴的數量都少得多。
瀕危動植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