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陳從易,出知廣州,以清德聞。入為左司郎中,知制詔。景德後,文士以雕靡相尚,一時學者向之,而從易獨守不變。與楊大雅相厚善,皆好古篤行。時朝廷矯文章之弊,故並進二人,以風天下。歷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卒。從易著有泉山集二十卷,中書制稿五卷,西清奏議三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生平
陳從易好學強記,博覽經史,精通詩賦。端拱二年(989年)舉進士,初任嵐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嵐縣)團練推官,後調彭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彭縣)攝州事。鹹平三年(1000年)正月,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戍卒趙延順等人因不滿官吏剋扣軍餉和欺壓役使而率眾暴動,殺死益州兵馬鈐轄符昭壽,推農夫出身的軍官都虞侯王均為帥,建號大蜀,改元化順。王均起義軍迅速占領益州,隨後攻陷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漢州(今四川省廣漢縣)諸郡,逼近彭州。這時,彭州人民也暗中策劃,準備殺兵馬都監回響王均起義。陳從易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處斬首謀者,對餘黨曉以禍福,採取給予赦免的分化策略,瓦解了起義組織,同時加強城防,命令家僮把柴火堆聚房後,並告誡:“如果我力氣不足不能守御的話,就死在這裡。”由於陳從易決心以死守城,起義軍感到彭州難以攻取,便撤圍轉戰他處。事後,安撫使王欽若將此事呈報朝廷,陳從易被召入京城升秘書省著作佐郎、大理寺詳斷官,遷任太常博士,出知福建路邵武軍(今邵武市),後改任監察御史。
景德年間(1004~1007年),陳從易參與修撰由王欽若、楊億主修的多達1000卷的大型類書《冊府元龜》。當時,翰林學士楊億、劉筠的唱和詩合輯為《西崑酬唱集》,被稱為“西崑體”,後進學者爭相仿效。陳從易不被這種“雕靡相尚”的風氣所影響,獨守不變,力倡醇儒古學,詩作多近白樂天(居易),並且與楊大雅“好古自守”,堅持質樸的文風,被時人稱為“楊陳體”,對矯正宋代“雕靡相尚”的文風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陳從易被真宗召對崇和殿,與同秘閣校理劉筠即席賦瑞雪歌、祀汾陽詩。他才思敏捷,下筆成章,真宗十分讚賞,擢升他為殿中侍御史,後改任刑部員外郎、直史館學士,出知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贛州)。
陳從易任虔州知州時,當地旱災嚴重,饑民為求生路,或流落異鄉,或開倉奪糧。陳從易體恤民情,草擬《請一切減死論》上奏朝廷,保住千餘人的性命。當年秋天,虔州獲得好收成,流民歸業,老百姓編唱“春來活得千人命,秋後還收數倍禾”歌謠讚頌陳從易的德政。
陳從易為人激直,是非分明。天禧年間(1017~1021年),陳從易因薦送別頭進士(別頭進士:古代貢舉考試方式之一。凡禮部試、鄉試、漕試等考官和有關官員的子弟、親戚、門客,應試時必須迴避,另派考官別設場屋考試,稱“別頭試”,中進士的稱“別頭進士”。)失實,被寇準貶為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知州。陳從易自請改往福州,因父喪未行。喪期滿後留京督察刑獄。乾興元年(1022年),陳從易出任荊湖南路(今湖南省)轉運使。這時,寇準受參知政事丁謂等人排斥,貶為道州(今湖南省道縣)司馬。陳從易離京赴任之前,丁謂對他說:“你受寇準貶職之事,現在可以解除心怨了吧!”陳從易胸懷坦蕩,回答道:“與寇準照舊相處。”丁謂聽了面有愧色。後來,王欽若罷相,廢居南京(即應天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這時丁謂剛升任宰相,朝臣懼怕丁謂,不敢去探訪王欽若,陳從易卻不以為然,往湖南時特地探望王欽若,逗留好幾天才離去。天聖元年(1023年),王欽若再次為相。當時廣州知州缺額,仁宗深感廣州是連繫海外諸國、寶貨所聚之地,要求眾大臣推舉賢人。王欽若平日最讚許陳從易,認為他有清節,可任此職,便向仁宗推薦。天聖三年二月,陳從易以太常少卿、直昭文館知廣州。陳從易在廣州任期3年,勤於政事,清廉自持,革除陋俗,社會安定。當他卸任自廣州北還時,一無所取,只帶俸錢回家。這些俸錢,半數償還父喪時眾人所贈的喪儀,以為答謝;半數分給宗族中的貧苦人家。仁宗得知此事,大加讚揚,親筆書寫“清”字賜賞,並加三品朝服,調任左司郎中,知制誥。陳從易晚年受命出使契丹,因年老辭謝。後遷任左諫議大夫,進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
天聖九年(1031年),陳從易在杭州逝世,享年66歲。生前除參與編修《冊府元龜》外,還著有《泉山集》20卷、《西清奏議》2卷、《中書制稿》5卷等。